小中风基本常识
小中风,又叫短暂性脑缺血,往往是脑中风的一个前兆症状,因此一定要积极治疗。
意见建议:
对于这个病的治疗,是多方面的,包括降压,降脂,扩血管,抗凝,配合一些中药活血化瘀等等,以防脑血栓形成,防止导致脑中风。
并且要定期查体,调整用药,健康饮食,劳逸结合,避免情绪不稳等等
平时睡眠要好,饮食清淡,适当运动,心情开朗,要注意控制血压,血压高可用降压药,抗凝药阿斯匹林配合中药龟-龙-脑康,防止脑梗塞
三分治七分养,要做到:l.血压保持稳定;高压140以下,低压90以下.2.血糖,血脂控制在正常范围;3.积极治疗心脏病;4.戒烟,戒酒;
5.合理安排工作,注意休息,避免过度疲劳;
6.适当锻炼,慢跑,打太极拳等.
7.饮食宜清淡,少食辛辣,煎炒,油炸,烈酒等不消化和刺激性食物,多食水果,蔬菜和纤维性食物,多饮水,饮食上要远三白(糖,盐,猪油),近三黑(黑芝麻,蘑菇,黑米).从营养价值看,四条腿(猪,牛,羊)不如两条腿(鸡,鸭),两条腿不如一条腿(蘑菇),一条腿不如没有腿(鱼).经常吃海带,河鱼,鱼油可减低脑细胞死亡速度.
人体发生了“强烈地震”,而小中风就像是震前的白光,成为脑溢血的预警信号。
因此,如果发生小中风后,能早期、及时、有效地诊断与治疗,是防患于未然、预防中风偏瘫的关键。
小中风为健康亮黄牌
小中风是指一过性脑缺血发作,也称为小卒中,是由于脑组织局部缺血所引起的。
患者在非常短的时间内(如2-3分钟),产生半身麻木,一侧手和胳膊麻木和发沉,行走不便,还可能出现语言不利、口齿不清的症状。
但是这种反应都具有一过性,在发作后24小时之内自行缓解,并且没有明显的后遗症。
小中风的症状转瞬即逝,发作时间可能极短,很多人都未能给予重视,认为症状消失了就好了,却不知小中风是中风的预警信号,如果错过了及时预防的时机,很可能导致中风。
据统计,小中风发生后,50%患者5年之内至少发生一次脑梗死,如果诊断或治疗不当,其中10%脑梗死发生在小中风发作之后的90天之内。
小中风发作具有“刻板性”
依据脑血管供应脑细胞血液的部位,小中风发作的临床表现具有固定模式,表现出两组症状。
一组是颈内动脉供血系统表现,即眼动脉短暂缺血出现的一过性黑蒙,短时间缓解;单独累积到一侧手和手臂的肢体麻木和发沉,行走不便,还可出现语言不利、口齿不清的症状。
另一组是椎基底动脉供血系统表现,症状是双眼视物模糊、呕吐、走路不稳、发音障碍、吞咽困难、突然跌倒等症状。
小中风初次发作之后,病人常会反复发作。
有的患者一天可发作几次,有的几个月发作1次。
小中风后48小时建立治疗方案
按照国际公认的诊断标准规定,小中风引起的神经功能障碍持续时间不应超过24小时。
但事实上,只要症状持续时间超过1-2小时,多数患者就可以有脑梗死的后果。
由于小中风发生后近期内的脑梗死事件的高发率,48小时之内要建立合理的病因检测和治疗方案。
如果患者有急性神经功能障碍,并有小中风再发可能性存在,必要时需要住院诊断和治疗。
“五要领”远离脑中风威胁
脑血管意外防不胜防,专家强调:平时预防是远离中风威胁的唯一方法,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要加以重视。
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及时治疗可能引起中风的疾病,如动脉硬化、糖尿病、冠心病、高血脂病、高粘滞血症、肥胖病、颈椎病等。
高血压是发生中风最危险的因素,也是预防中风的一个中心环节,应有效地控制血压,坚持长期服药,并长期观察血压变化情况,以便及时处理。
第二,重视中风的先兆征象,如头晕、头痛、肢体麻木、昏沉嗜睡、性格反常。
一旦小中风发作,应及时到医院诊治。
第三,消除中风的诱发因素,如情绪波动、过度疲劳、用力过猛等。
要注意心理预防,保持精神愉快,情绪稳定。
提倡健康生活方式,规律的生活作息,保持大便通畅,避免因用力排便而使血压急剧升高,引发脑血管病。
第四,饮食要有合理结构,以低盐、低脂肪、低胆固醇为宜,适当多食豆制品、蔬菜和水果,戒除吸烟、酗酒等不良习惯。
每周至少吃三次鱼,尤其是富含ω-3脂肪酸的鱼类,或者服用深海鱼油。
ω-3脂肪酸能够调节血液的状态,使血液较不容易形成凝块,进而防止脑梗塞。
第五,户外活动(特别是老年人)应注意保暖。
应在室内逐步适应环境温度,调节室内空调温度,不宜过高,避免从较高温度的环境突然转移到温度较低的室外。
此外,中风患者还要注意平时外出时多加小心,防止跌跤;起床、低头系鞋带等日常生活动作要缓慢;洗澡时间不宜过长等。
“小中风”就是这样一张具有中风预警作用的“黄牌”。
作为中风的“前奏”,“小中风”的发生是在提醒患者,必须立即采取干预措施,以免遭遇“红牌罚下”的结局。
特点:病情轻,易忽视
通常所说的“小中风”,指的是病情较轻、症状持续时间较短、可自行恢复的一类中风,如缺血性中风。
缺血性中风主要表现为突发一眼失明或复视(看东西有重影),口齿不清,半边肢体麻木、无力、活动障碍,半边面部麻木,头晕,站立不稳等。
缺血性中风发作时间短,大多不超过1小时,5~20分钟最常见,最长不超过24小时。
特别提醒:“小中风”的症状轻微、发作时间不长、大多能自行缓解,很容易被患者忽视。
许多患者在走路、吃饭或打麻将时,突发
半边肢体麻木、活动不灵便,或出现头晕、站立不稳等,经过一段时间的休息后,不适症状完全消失,便误以为是太累了的缘故,没有引起重视,更不知道这就是中风,自然也无法获得及时、有效的诊断和治疗。
本质:“小症状”,大问题
无论是“小中风”,还是严重的中风,其病因、危险因素和病理改变都是一致的。
也就是说,“小中风”患者尽管症状轻、发作持续时间短,但其脑血管的损害状况并不见得比大中风患者要轻。
更为关键的是,“小中风”的复发率很高。
也就是说,“小中风”容易“一发再发”,而一旦再次发作,就可能不是“小中风”,而是高致死率、高致残率的“大中风”了。
“大中风”一旦发生,除少数脑梗死患者在起病4.5小时内可以接受溶栓治疗外,其他任何治疗都只能起到一定的对症、支持作用,疗效非常有限。
特别提醒:与毫无预兆就发生严重中风的病人相比,“小中风”患者是幸运的,因为他们获得了一次“亡羊补牢”的机会。
临床上,不少老年人在出现疑似“小中风”症状时,常因为“不想给家里人添麻烦”、“晚上去医院不方便”,或者自认为“睡一觉就会好”,而没有及时去医院就诊,白白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把“小中风”拖成了半边肢体完全瘫痪的“大中风”。
在此提醒广大中老年人,特别是患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以及抽烟、饮酒者,一旦出现突发
半边肢体麻木、无力,一眼失明或复视,口齿不清,走路不稳,头晕,一过性意识丧失等症状,一定要立即去医院就诊。
诊断:症状为主,影像学检查为辅
为尽快获得正确的诊断和治疗,疑似“小中风”患者应选择去设有神经内科的医院就诊。
通常,医生会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体征和影像学检查,作出诊断。
特别提醒:诊断“小中风”的最重要依据并不是影像学检查结果,而是临床症状。
如果没有临床症状,就不能妄下诊断。
随着CT检查的日益普及,不是“小中风”而被误诊为“小中风”的患者不在少数。
临床上,部分老年人没有任何临床症状,仅仅因为偶尔做了次头颅C T,发现脑内有“腔隙性梗死灶”,而被一些医生错误地戴上了“小中风”的“帽子”。
其实,70岁以上老年人如果做头颅CT或磁共振检查,脑内或多或少都会有一些“腔梗”灶,看到“腔梗”灶,并不意味着患了“小中风”。
还有一种情况是,部分老年患者因持续头昏、头晕或头痛多日去就诊,做CT或磁共振检查,提示有“多发腔梗”,也被诊断为“小中风”。
其实,只要医生能够仔细询问病史,便会发现这些患者的症状与“小中风”的症状有很大区别,“多发腔梗”并非导致其持续头痛、头晕的真正病因。
防治:控制危险因素,降低复发风险
当被确诊为“小中风”以后,患者应尽早在医生指导下接受规范治疗,控制各种危险因素,争取把中风复发的风险降到最低。
具体治疗措施包括:改变不良生活方式,在医生指导下长期服用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等),严格控制血压、血糖和血脂等。
不少患者对“何时停药”问题非常关注。
特别是当他们发现自己的血脂、血糖等指标已经降至正常时,都希望能尽早停药。
这其实是一种不科学的认识。
治疗高血压、高血糖和高脂血症唯有坚持长期用药,才能保持血压、血脂和血糖的稳定。
患者在用药后各项指标降至正常,仅代表用药有效,并不表示疾病已经被治愈。
一般地说,抗血小板药、降压药、降糖药、降脂药等,都需要终身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