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中医治疗中风后遗症的临床观察
中医治疗中风后遗症的临床观察
中风后遗症包括西医缺血性脑血管病及脑出血的恢复 期和后遗症期。中医认为本病成因为积损正衰、饮食不节、情 志所伤等所致,经临床验治可分为气虚血瘀、肝阳上亢、肝肾 精亏及痰热阻滞四型,其中以气虚络阻为多见,治疗上遵循
应症施治,处方用药,取得了较好效果。有研究报道认为补阳 还五汤可以明显减轻百日咳致急性脑水肿大鼠氧自由基连 锁反应对血脑屏障及脑细胞的损害作用,还可抑制缺血性中 风患者的脂质过氧化作用[6]。
97 例患者中,男 68 例,女 19 例,年龄均在 45 岁以上。脑 出血 56 例,脑血栓 29 例,脑栓塞 12 例,病程在 3 个月之内 46 例,4 个月~半年 29 例,7 个月~1 年 13 例,1 年以上 9 例。 1.2 治疗方法 1.2.1 中药治疗 综观中风一病,均属本虚标实,上盛下虚的 证候,急性期虽有本虚见证,但常以风阳、痰热、腑实、血瘀等 标实症状突出,按照急则治其标的原则,祛邪为主,应用平肝 息风、清热化痰、通腑化瘀,活血通络等法[1]。恢复期证侯由实 转虚,按照缓则治其本的原则,以扶正培本为主,标本兼顾, 常以益气活血、育阴通络、滋阴潜阳、健脾化湿诸法。辨证分 型如下: 1.2.1.1 脉络空虚,风邪入中:主症:手足麻木,肌肤不仁,突然 口眼歪斜,语言不利,口角流涎,甚则半身不遂,舌质淡,苔薄 白,脉浮弦或弦细。
体针:主要用于肢体功能恢复。 口针:主要用于失语患者。 头针:运动区、言语区。用于瘫痪、失语。 水针:根据需要选用维生素 B1、B12、当归注射液、复方川芎 嗪注射液等,可单用,亦可两种药合用,作穴位注射,隔日 1 次。 温针:对于肢体关节有寒凉之感者,当于进针以后,在针柄 上裹上酒精棉球,然后点燃棉球,反复 4~5 次,其温度必然沿 着被烧热的针柄而传到穴位之内,以达通络祛寒之目的。拔针 后,再在针眼上敷以温针散,以强化驱寒通络止疼之力[4]。 1.3 疗效判定标准 ①临床治愈:患侧肢体有力,能徒步行走,生活可自理。 ②显效:患侧肢体功能明显改善,可扶杖行走,生活可基本自 理。③好转:患侧肢体功能恢复有进步。④无效:治疗前后症状 无改善。 2 结果 临床治疗 97 例,治愈 14 例,显效 49 例,好转 28 例,无
本症为 47 例,方用补阳还五汤加减:生黄芪 30 g,桃仁、 地龙、当归各 12 g,赤芍 l0 g,川芎、红花各 9 g。可加全蝎 3 g,僵蚕、枳实各 6 g,牛膝 15 g,桑枝 10 g,厚朴 9 g 等,以增强 行气通络之力。如上肢萎软无力者,可加桂枝、羌活等以通 络;下肢无力者,可加桑寄生、牛膝、桑枝、金毛狗脊等补肾强 筋之品;血瘀明显者,可加丹参、鸡血藤、络石藤、伸筋草等以 增强活血通络之力;如手足肿甚者,可加茯苓、泽泻、薏苡仁、 防己等淡渗利湿之品;如语言謇涩者,加郁金、菖蒲以开窍祛 痰;大便秘结者,加麻仁、郁李仁、肉苁蓉等以润肠通便[3]。 1.2.2 个体症状配合针灸治疗 一般在病情稳定后开始。中风 常 见 的 后 遗 症 有 :不 同 程 度 的 肢 体 瘫 痪 ,口 眼 歪 斜 ,失 语 流 涎,吞咽困难,大小便失禁等,根据症状不同,在恢复功能方 面常采用以下各法。
此为痹症发生的外因条件。外因指风、寒、湿、热等邪。 杂至即病,邪多以风寒或湿热混杂的形式合而致痹。如《素
问·痹论》云:“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 2.2 正气不足,腠理疏豁
此乃痹症发生的内在因素。正气(包括营卫之气、经络之 气、肾中精气和督脉之阳气)不足,难以抵御外邪和驱邪外 出,腠理疏豁,外邪方可乘隙而入。如《灵枢·五变》曰:“粗理 而肉不坚者,善病痹。” 2.3 经络闭阻,气血不通
较好效果。
[关键词] 中风后遗症;中医药治疗;临床
[中图分类号] R255.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 7210(2007)02(b)Fra bibliotek 075- 02
临床实践中把中风后遗症康复分为早、中、后三期。康复 早期:是指急性期过后 3 个月以内,此期不仅病人本身有自 然康复的倾向,而且各种治疗措施最易收效,因此在此期要 不失时机地采取多种康复措施,以达到理想的目的。在用药 方面,应以汤药为主,因汤剂可随证加减,有利于辨证施治, 并与针灸、心理康复、功能锻练等同时并进。只要患者神志清 楚,绝大多数能恢复到生活自理的程度,如穿衣、吃饭、行走、 做简单家务等,有的甚至可以完全康复,不留任何残疾。因此 3 个月以内是中风后遗症康复的重要时期。康复中期:是指急 性期过后 3~6 月以内,此期与康复早期相比,各种功能的恢 复明显减慢,但仍要树立信心,积极进行以上各种康复治疗。 康复后期:指 6 个月以上的病人,各种功能恢复更慢,但根据 “用进废退”的原理和临床实践证明,其功能仍然可以改善。 此期治疗以功能锻炼为主,如有兼证,可对症处理。 1 对象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朱良春生于 1919 年,江苏镇江人,毕业于上海中国医学 院。师事章次公先生,得其真传,从医 70 载,历任南通市中医 院首任院长,南京中医药大学兼职教授,广州中医药大学第 二临床医院及长春中医学院客座教授。1987 年 12 月,国务 院授予其 “杰出高级专家”,1990 年又确认为首批全国老中 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 1 概述
效 6 例。总有效率为 91%。 中风后遗症期多属本虚标实,而侧重在本虚。在本以肝
肾阴虚、脾肾阳虚、气血亏虚为主,在标则血瘀、痰浊罹害甚 多。故各家都推崇补气活血、化痰通络、滋补肝肾等法为本期 的主要治法。 3 典型病例
患者,男性,58 岁,因左侧肢体麻木,乏力入院。患者 1 月 前突感左侧肢体麻木乏力,不能活动,语言蹇涩,就治于我院 内科,诊断为“脑出血”住院治疗,经西医治疗脑出血得以控 制,但左侧肢体偏废不用,麻木乏力,左手不能持筷,左下肢不 能站立,不能行走,大便失禁,无眩晕、口眼歪斜。舌淡红,苔薄 黄腻,脉滑。中医诊断:中风后遗症。治则:益气、活血、通络,方 拟中医汤药随症加减。处方:黄芪 50 g,当归 l0 g,川芎 12 g,赤 芍 l0 g,桃仁 10 g,红花 l0 g,丹参 20 g,鸡血藤 30 g,全蝎 5 g, 蜈蚣 3 g,僵蚕 l0 g,地龙 12 g,乌梢蛇 15 g,牛膝 10 g,藿香 10 g,佩兰 10 g,薏苡仁 20 g。配合针灸治疗,同时鼓励患者锻炼 患肢,促进肢体力量的恢复。1 个疗程后患者可自行行走 10 多米,4 个疗程后可自行外出散步,临床治愈出院[5]。 4 讨论
本症为 36 例,方用镇肝息风汤以达镇肝息风之力:牛膝、 代赭石各 20 g,龙骨、牡蛎各 30 g,龟板 12 g,玄参 6 g,天冬
15 g,白芍、川楝子各 l0 g,甘草 3 g。可加珍珠母、磁石、草石 决明以增强平肝潜阳或重镇潜阳之效。热象明显者,可加黄 连、丹皮;血瘀明显,可加活血化瘀通络之桃仁、红花、川芎、 当归;伴有痰浊之症,胃纳欠佳,口干不欲饮,舌苔腻,脉弦滑 者,加用半夏、胆星、竹茹、天竺黄等;肝肾阴虚甚者,证见腰 膝酸软,手足心热,舌暗红,脉尺动,可加生地、山药、山萸肉、 麦冬等滋补肝肾之阴。 1.2.1.3 气虚血瘀,脉络闭阻:主症:起病缓慢,半身不遂,口眼 歪 斜 ,言 语 不 利 ,舌 质 淡 暗 或 有 瘀 斑 ,苔 薄 白 ,脉 细 弱 或 弦 细。
本症为 14 例,方以黄连温胆汤加减:黄连 6 g,竹茹、枳 实、半夏、陈皮各 l0 g,云苓 15 g,生苡仁 30 g,南星、天竺黄、 厚朴各 9 g。热象患者,加黄苓、山栀;夹风动者,用珍珠母、地 龙、全蝎;头晕明显者,加菖蒲、郁金,甚者加礞石、川芎。 1.2.1.2 肝肾阴虚,风阳上扰:主症:素有头晕头痛,耳鸣目眩, 少寐多梦,腰酸腿软,突然一侧手足沉重,口舌歪斜,舌强言 謇,半身不遂,舌质红,苔白或黄,脉弦滑或弦细而数[2]。
[5] 张文生,张丽慧.中风偏瘫中医康复原则探讨[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2001,16(3):182- 183.
[6] 常富业,李云,邵念方.从痰论治中风病经验[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1,25(2):109- 111. (收稿日期:2006- 01- 08)
76 中国医药导报 CHINA MEDICAL HERALD
2007 年 2 月第 4 卷第 5 期
· 中医中药 ·
中医治疗中风后遗症的临床观察
黄大道 (广东省河源市龙川县麻布岗中心卫生院,广东河源 517338)
[摘要] 目的:探讨中医治疗中风后遗症的方法与临床观察。方法:针对各种不同的症状,对症下药。结果:临床治疗
97 例,治愈 14 例,显效 49 例,好转 28 例,无效 6 例。总有效率为 91%。结论:中医治疗中风后遗症应症施治,取得了
[2] 张淑莲.中风后遗症 89 例疗效观察[J].湖南中医药导报,1996,2(3): 20- 21.
[3] 方毓萌.辨治中风后遗症 70 例[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1998,17(2): 28- 29.
[4] 王乃文,王纯惠.药针并用治疗中风后遗症 79 例疗效观察[J].中医信 息杂志,1988,(1):27- 29.
此乃痹症发生的病理关键。因邪气入侵之后,闭阻经络, 气血运行不畅,甚则不通而发病。《如景岳全书·风痹》:“着痹 者闭也,以气血为邪所闭,不得运行而病也。” 2.4 顽痹发展特点
痹症若失治、误治,病延日久,病邪变化深入,必然殃及 胫骨,如湿凝为痰,血停为瘀或与风、寒、湿、热等邪相合,交 阻于筋脉,附着于骨骱,致使病情逐渐加重(如关节肿大变 形、曲伸不利),有的甚至累及脏腑,进一步发展成脏腑痹(如 心痹);或气血亏耗、肝肾虚损、筋骨失养,呈现正虚邪恋,虚 实混杂,缠绵难愈的病理状态。终而出现“四久”:久痛入络、 久痛多瘀、久痛多虚、久必及肾,酿成顽痹。
顽痹是类风湿性关节炎,近年来称其是“异质性”、“慢 性”、“进行性”侵袭性疾病。该病反复发作,缠绵难愈,主要病 理变化为关节滑膜的慢性炎症、细胞浸润、滑膜翳形成、间质 受损、软骨及软骨组织的侵蚀,导致关节结构的破坏及功能 丧失,而且可以累及心肺、血管与关节外组织器官,如出现皮 下结节、血管炎、心脏病变、结缔组织病变、胸膜病变等,致残 率极高,国外医学界称之为“不死的癌症”、“关节肿瘤”。 2 病因病机 2.1 外邪袭入,杂至为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