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元汇率波动状况与原因分析[摘要]欧元的启动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人们纷纷预测欧元汇率可能的走势。
两年多的运行状况表明,欧元汇率持续疲软与预测形成巨大反差,是什么原因导致欧元汇率的如此变动。
笔者认为,美欧经济增长的差距巨大主导欧元疲软,此外,其它因素对欧元汇率的波动亦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1999年1月1日正式启动的欧元,是欧洲货币一体化发展的最高阶段,也是推动欧洲一体化进程的主要动力。
因此,欧元的价值波动情况,尤其是欧元的对外价值即欧元汇率的运行状况吸引了众多关注的目光。
在欧元启动之前,国内外学者对欧汇率基本上持乐观态度,认为欧元将十分坚挺。
然而,欧元至今已经运行两年多了,其汇率走势如何?本文以欧元对美元汇率为研究对象,概括了两年多以来欧元汇率的运行状况,并深入分析汇率波动的原因,在此基础上,预测欧元汇率未来走势。
一、欧元运行两年多以来,对美元汇率的基本走势。
从欧元走势图可知,欧元运行两年多,其对美元汇率的总体走势是疲软的,其间偶有短暂的反弹,但是反弹之后似乎都预示着新一轮更深幅度的下跌,直到2000年底欧元的底部基本确定,行情才开始反转。
欧元两年多的运行状况大致可以划分以下五个运行区间。
第一个运行区间(1999年1月----1999年7月中旬)。
欧元最初几天的汇率走势曾令对其看好的预测家与投资者倍感欣慰,1999年1月4日是欧元正式启动的第一天,在纽约外汇市场上,欧元对美元的开盘汇率是1:1.1740,当日最高1:1.1837,收盘汇率是1:1.1825。
随后欧元汇率就逐渐下滑,开始了漫长的下跌过程。
这是欧元走势图中所示的单边下行的第一个运行区间,在此期间欧元从最高点一路下行,但是尚未打破1:l的平价关口。
第二个运行期间(199年7月中旬----1999年11月底),欧元汇率处于升跌交替的盘整状态。
11月26日,1欧元对l.0092美元,预示欧元有跌穿1美元的可能。
第三个运行区间(1999年12月----2000年5月),欧元深度下跌,首先跌破1美元关口,继而下探到0.89美元。
第四运行区间(2000年6月----2000年11月),短暂反弹后加加速下跌行情,并创面世以来最低点0.8224美元,比1999年初贬值了29.8%。
第五个运行区间(2000年12月----2001年3月)风回路转,见底反弹。
进入新世纪欧元汇率反弹趋势更加强劲,最高为1月5日纽约外汇市场0.9582美元。
3月欧元汇率盘整于0.9美元。
从以上运行状况来看,欧元启动以来,对美元的最高价是1.1837,最低价是0.8224,最高价与最低价之间波动幅度达到29.8%。
汇率的总体走势十分疲软,汇率的变动也是非常剧烈的。
是什么原因导致欧元汇率如此疲软呢?为什么欧元汇率与启动前多数学者的预期反差如此巨大。
二、欧元汇率运行状况的原因分析根据购买力平价理论.欧元对美元汇率的长期决定基础是欧元区与美国的货币购买力状况的对比、即一般物价水平的对比关系。
短期来看,欧元汇率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包括经常帐户收支状况、欧元与美元的利率差异、国际资本流动的方向与规模、欧、美经济增长差异、欧元区与美国汇率政府差异以及心理因素等。
1、欧美经济增长差距巨大主导欧元汇率疲软。
自1991年4月起到2000年底,美国经济实现了战后持续时期最长的增长,长达115个月。
同时期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平均消费物价指数为2.7%,大大低于80年代的4.7%,尤其是90年代后半期,通货膨胀水平与GDP 增长率呈逆向变动,消费物价指数上涨率随GDP增长率的上升而逐渐收窄,到1999年底,平均升幅仅为2.1%。
低通胀、高增长在经济学家带来困惑的同时、对美元汇率产生了实质的支持作用,尤其是近年来汇率变动与实际经济表现相关性增大的情况下,这种支持作用具有更大的影响力。
与美国经济相对应,欧盟经济自90年代初由于结构问题开始陷入低谷,劳动力市场僵化,失业率不断攀升,社会福利保险负担过重。
最近几年经济虽有所恢复,但增长动力弱于美国,并且结构改革困难重重。
通胀率虽处于较低水平,但是发展趋势是上升的,2000年通胀率为2.0%左右高于1999年的1.2%。
石油涨价与欧元疲软又不断对物价产生压力。
美国经济高增长、低通胀的良好态势,与欧元区经济差距较大、这实际上主导了美国与欧元的汇率总体走势。
2、国际资本流动主导美元强势欧元弱势。
美国与欧元区国家之间的资产收益差距是推动资金流入美国的重要因素。
由于美国经济增长势头强劲,美联储为防止通货膨胀.多次提高基准利率,而欧元区为维持经济复苏基本保持利率不变,结果是利率差距越来越大,两年里两国利率差均在2个百分点以上。
利差的存在推动国际资本流人美国,形成对美元汇率的支持。
不仅货币市场利率差异明显,资本市场收益率差距也较大、美国的长短期政府债券和公司债券收益率均显著高于欧元区,并且收益差距在扩大。
在1999年初收益差约为l%,而到了1999年底差异分别扩大到1.5%和2.2%。
同时,美国经济的强劲带动美国股市走强,道·琼斯与纳斯达克指数连创新高,也使得美元资产更具吸引力。
美国资本市场可以为投资者提供较理想的收益率,从而吸引了大量资本流入。
由于利差与资产收益差的存在,大量资本由欧元区流入美国,推动欧元汇率下跌。
据美林公司统计,自欧元推出后,从欧元区流入美国的资金达2610亿美元。
国际购并的国别结构从另一个角度提供了大量资本汇聚到美国的佐证。
根据联合国贸发会议的统计,1999年,欧盟国际购井的购买额为4977亿美元,美国国际购并的购买额为)124亿美元:同期,欧盟国际购并的出售额为3445亿美元,美国国际购并的出售为2330亿美元。
2000年4月瑞士银行购并美国播伟伯证券公司等大型横跨大西洋的投资,都在有力地证明欧洲资本通过国际购并的形式大量流入美国。
3、欧元区内管理层对欧元汇率走势态度莫衷一是与美国强势美元政策对比鲜明。
欧洲中央银行的首要货币政策目标是欧元物价稳定,物价稳定目标优于区内的其他政策目标。
欧元区的汇率政策从属于物价稳定政策。
而且欧洲对外贸易仅占区内GDP的12%,汇率变动对欧元区经济的影响较小.欧洲央行最初对欧元采取“善意的忽视”的做法,对欧元启动以来的持续疲弱,欧洲央行听之任之,迟迟不加干预,使市场预期悲观。
不仅如此,欧盟各国政府官员在发表对欧元颓势的观点时说法不一,造成市场预期的不确定性增强。
这种状况致使投资者对欧元的信心大为减少.加之,外汇市场投机因素作祟,欧元汇率的波动性大大增强。
与欧元区政府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二美国对美元汇率的坚定立场,美国政府官员在各种适当的场合不断重申“强势美元符合美国的利益”。
这不仅增强了对美元的信心,也不失时机地支持了美元的强势。
在欧元启动之初,美国就开始推行“强势美元政策”,可以说,这一政策是针对欧元的,美国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是极力反对欧洲推行单一货币的。
强势美元不仅仅是美国对欧元打出的一张牌,也是美国借以吸引大量资本流入,支持其经济持续增长的主要动力。
4、欧元持续下跌的外部环境因素。
欧元面世以来,一系列意料不到的政治经济事件,使国际政治经济环境发生很大变化,也促成了欧元疲弱的发展态势。
有人说,欧元“生不逢时”,从世界经济环境看,欧元诞生在美国经济最强劲的新经济时代,新兴市场国家在金融危机后意想不到地实现了“V”字反转,这种状况就使得欧洲经济的复苏相对显得缓慢。
国际原油价格也偏偏在99年4月开始节节飘升,一方面使欧元区进口成本上升,通货膨胀压力增大,欧洲中央银行不得不6度调高基准利率,让刚刚出现起色的欧洲经济立刻急转直下,从而从根本上削弱了腹有诗书气自华欧元;另一方面,使其标价货币美元受到支撑,间接打击了欧元。
石油价格的暴涨还引发席卷欧洲的抗议燃油税的风潮,增加了欧洲不稳定的因素。
从世界政治环境看,科索沃危机实在也是对欧元的考验,有如此说法“北约是在轰炸欧元”。
自1999年3月24日北约对南联盟的军事打击开始到结束,欧洲金融市场受到的冲击最直接,欧元汇率呈现持续弱势的走向,西欧主要股市也呈现波动向下趋势。
不仅如此,科索沃危机也引起欧元区国家政治观点的分歧,使欧洲政治局势不稳。
投资者与消费者信心因此下降.对欧元的热情也急剧下降。
5、欧元本身具有内在不稳定性。
欧元作为区域货币的实验性以及欧洲一体化进展情况的变化加剧了欧元汇率的波动性。
欧元是欧元区11国的共同货币.反映整个区域经济运行态势,而欧元区内各国的差异性以及政策协调性问题都使欧元具有内在的不稳定性,这促进欧元汇率波动性增强。
同时,处于过渡期中的欧元汇率也非常敏感。
到目前为止.欧元仍然是帐面货币,还没有正式流通,因此,围绕欧元区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人们对这种新生货币的信心总是处于不断的调整过程中,欧元的汇率也随之处于不断的调整变化中。
由于新生的区域货币的特殊性给欧元价值稳定造成的冲击.在欧元正式进入流通领域,成功替代各成员国货币后,将可能得到很大程度的缓解。
从欧元运行两年多的情况来看,欧元汇率的总体疲软的态势是欧美经济基本面差异巨大的必然结果。
与此同时,欧元区管理层采取了不恰当的态度、对欧元汇率重视不够,导致公众心理预期悲观,也使欧元汇率的走势过于疲软。
此外,欧元作为区域货币本身的实验性也加强了其汇率的波动。
三、欧元对美元汇率走势展望1、欧元稳定的制度环境正在逐渐好转。
欧洲中央银行已经认识到欧元对外价值稳定的重要性。
这使得其汇率政策有了很大转变.从最初的“善意的忽视”到积极入市干预。
欧盟各成员国对欧元汇率的态度正逐渐趋于一致,意大利、法国、德国有关官员分别表示,“太低的欧元不利于经济增长”,“强势欧元有益于德国经济”等。
ECB的汇率政策以及各国态度的变化,使得投资者增强了对欧元的信心,而信心正是欧元这一新生货币所最需要的。
2001年1月1日,希腊正式加入欧元区,更增添了人们对欧元的信心。
同时欧元区国家也认识到欧元过渡性带来的风险,决定缩短双币流通期,在2002年4月1日提前实现欧元对成员国货币的替代。
这对于处于过渡期的欧元无疑是利好消息。
在欧元正式进入流通领域,成功替代成员国货币后,由于过渡性给人们心理预期带来的负面影响将消失。
欧元区管理层对欧元对内与对外价值关系的处理更趋成熟,欧元稳定的整体环境将更趋于好转。
2、主导欧元对美国汇率走势的因素,正在发生有利于欧元升值的变化。
从2000年第三季度开始美国经济增长速度明显放缓,美国消费者修已指数下降,企业收益减少,股市进人疲软状态。
2000年四季度各项经济指标更显出经济将在2001年大幅下降。
美国最近公布的经济数据显示2001年第一季度GDP增长1.6%,第二季度GDP增长0.4%,消费者信心指数连续下降到两年多以来的最低,失业率不断攀升到令7%,工业生产连续11个月下降,设备利用率明显降低,经济数据表明美国经济衰退迹象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