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医学寄生虫学-医学蠕虫、吸虫
医学寄生虫学-医学蠕虫、吸虫
• 具有口吸盘和腹吸盘 ( 为吸附和移动器官 )
口 • 有简单的消化道 : 咽 食道 肠管 ; 无肛门
• 雌雄同体 ( 可自体或异体受精 )
• 具有原始的排泄系统 :
焰细胞 排泄管 排泄囊 排泄孔
吸虫生殖器官模式图
(二)虫 卵
• 椭圆形
• 多数具有卵盖
• 内含物: 1、卵细胞 +卵黄细胞
2 、或毛蚴
童虫移行:
脑 心包 肝、肾、生殖系 胸腔 肺
(横膈)
腹腔 肠腔
腹壁
皮下
(肠壁)
三、致
病
(一)病程分期与病理变化
• 机械性损伤:
虫体在组织、器官内移行、寄居
造成多个脏器、多种组织的损伤。
• 化学性刺激:
虫体的分泌物、代谢产物以及虫 卵崩解液化释放的异种蛋白等抗
原物质引起的免疫病理反应。
病变过程:
实验诊断方法一览表
病原学
涂片法 集卵法 十二指肠 胆汁引流
免疫学
IHA IFA ELISA
影像学
B超 CT
五 、流
行
流行特点:
• 地方性 • 人兽共患性 • 食源性
流行环节:
传染源:
• •
病人和带虫者
家畜(猫、犬等)和野生 动物
中间宿主
• 第一中间宿主 ( 淡水螺类 )
纹沼螺、傅氏豆螺、长角涵螺
2. 慢性期:(童虫进入肺脏后引起)
(1)脓肿期
•虫体移行引起组织损伤、出血、坏死及窦道形成。 • 以中性粒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浸润为主的炎症反
应,并逐渐形成脓肿。
•肉芽组织增生形成薄膜状的脓肿壁。 • X线显示:肺纹理增多,边缘模糊,界限不清的
浸润阴影。伴有胸水时,肋隔角变钝。
(2)囊肿期
• 细胞崩解液化、组织坏死溶解呈咖啡状粘稠样液体。 • 镜检可见有坏死组织、夏科雷登氏结晶及大量虫卵。
• 体形狭长,背腹扁平 • 似葵瓜子仁 • 10~253~5mm • 雌雄同体
口吸盘 肠 支
腹吸盘 子 宫
卵黄腺 输精管 卵黄管 卵 巢 受精囊 劳氏管 输出管 睾 丸
排泄囊
口吸盘 肠 管 子 宫 卵黄腺 卵 巢 受精囊 睾 丸 排泄囊
华支睾吸虫
(成虫染色标本)
子 宫
华支睾吸虫
(成虫横切面)
腹吸盘
• 肉眼可见紫葡萄样结节状虫囊,囊内有成虫。
• X线显示:边界清楚的结节状阴影,有时有液平面。
(3)纤维疤痕期
•虫体死亡或游走他处,囊肿内容物咳出或吸收,肉 芽组织填充继而纤维化病变。
• X线显示:肺部可见结节状或条索状阴影。
(二)临床表现及分型
• 常见症状:食欲不振、疲倦乏力、多汗、消
瘦、低热、腹痛、腹胀、荨麻疹
(二)流行环节
1. 传染源
• 病人、带虫者 • 保虫宿主:犬、猫和野生哺乳
动物
(虎、豹、狼、 狐等)
(在自然疫源地,野生动物的数量 大、种类多,捕食转续宿主致病)
2. 中间宿主
• 第一中间宿主:
黑贝科、蜷科的淡水螺类(川卷螺)
• 第二中间宿主:溪蟹、蝲蛄等
20余种。
第一中间宿主 (川卷螺)
第二中间宿主(溪蟹)
• 第二中间宿主 ( 淡水鱼、虾 )
家养: 鲤科鱼类- 青鱼、草鱼、鲢鱼、
鳙鱼等
野生: 麦穗鱼、餐条等
易感人群
• 普遍易感
平原水网地区:成人为主
山地丘陵地区:儿童为主
感染方式
生食/半生食含有 囊蚴的淡水鱼虾
“鱼生”、“鱼生粥”
“生鱼佐酒”、“野外烧烤” “生鱼处理不当”
影响囊蚴存活的因素
•
温度 90 °C
成虫
童虫
虫卵 毛蚴
囊蚴 淡水鱼/虾
淡水螺
尾蚴
华支睾吸虫
Clonorchis sinensis
华支睾吸虫成虫
虫名源于:
• 1884年在印度加尔各答一华侨体内首次
检获成虫。 • 成虫的睾丸呈分支状。
(故称中华分支睾吸虫,简称华支睾吸虫)
成虫寄生于终宿主的肝胆内,
( 亦称肝吸虫 Liver fluke )。
第二中间宿主
蝲 蛄
3. 感染方式
(1) 生食/半生食含有活囊蚴的第二中间宿主
• 生食
• 酒泡盐腌
• 水煮火烤
• 蝲蛄豆腐、蝲蛄酱
(2) 生饮溪水或通过被囊蚴污染的炊具、食 具、食物、手等感染。 (3) 生食或半生食转续宿主感染。如:日本 鹿儿岛100名居民烤野猪肉吃集体发病。
囊蚴存活的时间 • 10%乙醇
1. 急性期:由童虫的移行、窜扰引起。 • 症状出现时间:感染后数天至1个月。 • 损伤部位:肠壁出血,肝脏与多个腹
腔脏器局部出血及坏死。
• 症状及体征:
轻者:全身无力,食欲下降,低热,消瘦等。 重者: 发病急,症状明显,高热、腹痛、腹 胀、便血等。
• 血象检查:嗜酸性粒细胞升高(20 ~ 40%)。
毛蚴
( 发育)
子雷蚴
( 发育、增殖)
胞蚴
母雷蚴
( 发育、增殖)
卫氏并殖吸虫生活史
• 终 宿 主:人和多种肉食性哺乳动物 • 第一中间宿主:黑贝科、蜷科的淡水螺 • 第二中间宿主:溪蟹和蝲蛄 • 发育阶段:虫卵、毛蚴、胞蚴、母雷蚴、子 雷蚴、尾蚴、囊蚴、童虫、成虫 • 感染阶段:囊蚴 • 感染方式:生食或半生食溪蟹或蝲蛄 • 寄生部位:主要在肺脏 • 致病阶段:成虫、童虫 • 移行途径:小肠 腹腔 膈肌 胸腔 肺脏
• 感染方式:生食或半生食淡水鱼、虾
• 寄生部位:肝管、胆管、胆囊、胰管等处 • 致病阶段:童虫、成虫 • 成虫寿命:10 ~ 15年
三 、致
病
病理反应
• 直接损伤: 胆道上皮和粘膜下血管 • 炎症反应: 分泌物 、代谢产物+机械性刺激
胆管内膜及周围炎症
• 纤维增生: 肝细胞萎缩变性
纤维组织增生 纤维化
• 卵盖:大,明显 • 内含:1个卵细胞和 与10余个卵黄细胞
二、生活史
(移行)
童虫
( 脱囊)
(生食或半生食)
成虫
(产出)
水
~~~~~ 囊
( 发育)
蚴
终宿主体内 ( 约2个月) ~~~~~~~~~~~
第 二 中间宿主
~~~~~ 虫 卵 入水
(3W) ( 孵出)
尾蚴
( 发育、增殖)
第一中间宿主体内 ( 蜷科、黑贝科螺类 ) 1~3个月
医学蠕虫
Medical helminth
• 蠕虫的定义
蠕虫
借身体肌肉的伸缩而作蠕形运动的 一类多细胞的无脊椎动物。
扁形动物门
吸虫纲
• 蠕虫的范畴
绦虫纲 线形动物门 线虫纲 棘头动物门 棘头虫纲
第十章
吸
虫
( Trematoda )
第一节
概 论
一、吸虫的形态学特征
(一)成虫
• 背腹扁平, 两侧对称 ( 多呈叶片状或舌状 )
• 病原学诊断 —— 确诊的依据
• 痰、粪中查虫卵:留24h痰液,直接涂 片法检查。轻度感染者可用10%NaOH 处理后离心沉淀检查。 • 组织活检:查童虫;若移行它处,可从 坏死的穴道、夏科雷登氏结晶及嗜酸性 粒细胞判断。
• 免疫学诊断 —— 辅助性诊断
• 皮内试验(ID) •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 酶联免疫吸附抗原斑点试验(AST-ELISA)
童虫
终宿主 体内
成虫
(产出)
~~~~~~囊蚴 ~~~~~~~~~~~~ 虫卵 ~~~~~
( 人、猫、狗、猪等 )
水
第二中间宿主体内
(入水)
(发育)
( 鲤科鱼 )
(被螺吞食) (孵出)
尾蚴
(无性增殖)
第一中间宿主体内
( 淡水螺 )
毛蚴
(发育)
雷蚴
(无性增殖)
胞蚴
华支睾吸虫生活史示意图
第一中间宿主
纹沼螺
等,外周血中嗜酸性粒细胞显著
增高。
• 临床分型: • 胸肺型
• 腹型 • 皮下包块型 • 脑型
• 肝型 • 亚临床型
• 其它型
成 虫 寄 生 于 肺 部
脑型肺吸虫病人
(手部变形)
四、诊 断
• 应结合流行病学资料、病史、临床
表现、X线、CT检查及实验室诊断
综合考虑
• 询问病史
• 是否来自流行区 • 有否生食/半生溪蟹、蝲蛄的饮食习惯 • 职业等
1956年, 在我国广州郊区一明朝古墓 尸体的肠道里发现华支睾吸虫虫卵。
1975年, 在我国湖北省江陵县( 现属荆 州市 )凤凰山一西汉古尸体内发现该虫 虫卵。
1982年,在湖北省江陵县凤凰山一战 国时期的古尸体内发现该虫虫卵。
说明我国早在2300多年前就有华支睾 吸虫病的流行。
一、形 态
(一)成虫
二、生活史特征
生活史复杂
• 生殖方式 :世代交替(有性世代和无性世代交替进行)
• 中间宿主 :一个或一个以上。
第一 (或唯一的)中间宿主 :淡水螺类
第二中间宿主:淡水鱼 或 淡水甲壳类
• 终宿主 : 人和多种哺乳动物 • 基本发育阶段 :虫卵、毛蚴、 胞蚴、雷蚴、
尾蚴、囊蚴、童虫、 成虫
• 感染人体阶段: 囊蚴或尾蚴
肝硬化 上皮出不畅 并发感染
• 结石形成:胆红素钙 + 虫体碎片 + 虫卵 + 脱落细
胆管结石
临 床 表 现
• 症状 / 体征因感染轻重而异,轻者不明显
• 症状无特异性,注意鉴别!
• 症状: 疲乏无力,上腹不适,食欲差厌油
消化不良,腹痛腹泻,肝区隐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