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家庭教育方式直接影响孩子的行为

家庭教育方式直接影响孩子的行为

家庭教育方式直接影响孩子的行为,特别对于幼儿来说,0~6岁是一个人性格行为形成发展的重要阶段,如果在这个阶段,儿童身心需要都得到满足和受到父母良好的教养,儿童就会成为人格健全的人,否则,儿童可能会出现行为障碍、人格缺陷等问题。

0~6岁时期,家庭是幼儿主要的生活环境,父母是幼儿接触最多的人,所以家庭教育方式在幼儿行为问题发生中起着最直接和最重要的作用。

然而,现实生活中有些家庭的教育方式往往让人不太满意。

因此,本文通过探讨家庭教育方式对幼儿行为的影响,使我们对这一问题有一个清醒、全面的认识,对于防止幼儿行为问题,形成幼儿健康人格有着重大的意义。

二、家庭教育的界定(一)家庭教育的含义“家庭教育是指在家庭生活中,家长有目的有计划的对其子女实施的教育和影响。

”[①]家长根据自己的期望对孩子实施的一种通过多种方式,包括家庭环境、心理氛围、长辈语言等行为去影响孩子,孩子根据自己的表现反作用于家长的双向的互动过程。

家庭教育比较完整的涵义是它不是单独的讲家长对孩子有什么要求,对孩子有什么命令,它是一种双向互动的过程,它是有计划,有目的的,是文化、心理、语言、环境等综合因素对孩子施加影响的过程。

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家庭教育既是学校教育的助手,又是社会教育的一个方面。

家庭教育在整个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是相当重要的。

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是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和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消除和减少社会问题的一个战略措施。

(二)家庭教育的特点家庭教育具有很明显的启蒙性、长期性、全面性。

1、启蒙性。

我们的孩子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和了解,人格、品格的形成的起点是从家庭教育开始的。

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及学校教育是有区别的,孩子在没有上学之前,是以在家庭中生活为主的。

早期的家庭教育对一个人的思想形成、智力发展、品格形成至关重要。

比如说小孩爱发脾气,如果开始引导好,他就变得比较平和,就会变成他稳定的人格个性,如果启发引导得不好,他就变得脾气暴躁,逐渐形成了爱发脾气的性格。

2、长期性。

家庭教育的时间最长,远远超过学校教育。

家庭教育伴随着孩子从出生、上小学、初中、高中、上大学、参加工作,一直在起作用。

一个孩子在走向成人、走向社会的过程中和家庭的距离在拉大,但是家庭教育的影响仍然存在,家庭教育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所起到的作用要比学校教育还要深远。

3、全面性。

家庭教育涉及到的内容极其广泛。

学校要管的,家长要管,学校不管的,家长也要管,孩子的衣、食、住、行、安全、能力、爱好、审美等都离不开家庭对他的教育,所以家庭教育的覆盖面很宽。

正是因为家庭教育具有这些特点,对一个人的影响非常重大,所以家庭教育就显得更为重要。

三、家庭教育方式的类型(一)专制型专制型父母要求孩子绝对服从自己,孩子的自由是有限的,父母希望他们按照自己为其设计的发展蓝图去成长。

希望对孩子的所有行为都加以保护监督;他们与子女之间的关系是不平等的,是“管”与“被管”的关系,因此两代人之间的沟通是不好的。

虽然专制型的家长一片好心,却不能给孩子提供切实有效的帮助。

(二)民主型民主型家庭中,家长是孩子的朋友,他们经常和孩子商量事情,尊重孩子的想法和意见,经常给孩子表扬和鼓励。

民主型父母不任意打骂孩子,对孩子的行为更多的是加以分析与引导,对于孩子在成长或学习过程中发生的问题更多的是采取帮助与鼓励的方法,并合理地应用奖励与处罚的手段,使孩子从父母的行为与教育中获得知识,明白事理。

此外,民主的父母还喜欢创造许多交流的机会,并营造欢乐的气氛,从而使儿童有较好的人际关系。

在这样的家庭中长大的孩子,自我接纳程度较高,相应地自信心、自尊感和成就欲望都比较强,容易形成敢想敢说敢干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溺爱型溺爱型的父母对子女的要求常常无原则的满足,他们在家中包揽了子女的各种生活琐事,生活上不让孩子受一丁点的委屈。

有些父母对四五岁(甚至更大)的孩子仍采用婴儿期的教育方法。

比如父母给他们穿衣,洗脸,喂饭,替孩子完成其力所能及的事情。

父母的这种包办代替行为不仅剥夺了孩子的多种锻炼权利,而且使孩子的依赖心理越加顽固。

长此下去,将会造成儿童的懒怠,骄横甚至无能。

(四)忽视冷漠型忽视冷漠型的家长教育目的不明确,对孩子的教育态度冷淡,缺乏教育孩子的热情,对孩子的发展没有信心,认识不到家庭教育的价值;父母不关心孩子的成长,不考虑孩子将来的发展。

[②]四、家庭教育方式与幼儿行为之间的关系(一)专制、独裁易造成幼儿社会性退缩行为和攻击性行为家长对幼儿管得太严厉。

对孩子胆小过分斥责,并强迫他们做自己害怕的事情。

或管理方式走向极端。

家长喜欢用大发雷霆的方式来震住孩子;有的孩子指出,父母从来都认为他是错的,让他觉得自己一无是处,很自卑;明明是父母错了,但父母从来不向自己的孩子道歉,让孩子难以理解。

广州市穗港澳研究所副所长陈冀京指出,“经过十多年的跟踪发现,很多孩子在家庭中依然没有足够的发言权,一些家庭中,‘父权’色彩依然很重。

”长期处在这种家庭中的孩子,社会性退缩行为相当严重,他们不敢去面对外界,不能很好的去完成某些事情,独立性较差。

表现为有些小朋友不敢到集体场所玩耍,也不愿与其他小朋友交往。

家中父母的好友来访,他也躲开不肯相见,常常独自与玩具作伴。

孩子平时拒绝去幼儿园,在去幼儿园的路上常常大哭大闹,到幼儿园后则一人躲在角落里,不参加集体游戏,生活也显得被动。

长大后则拒绝上小学,与老师、同学接触显得紧张,不自然,甚至感到很别扭,严重者不得不暂时停止上幼儿园或学校。

而他们一回到家中,上述现象就逐渐缓解,并能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如扫地、洗手帕和拣菜等。

因此,家长往往不能发现自己的孩子有退缩行为。

不少家长对幼儿要求过高、限制过多信奉“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不骂不成才”。

在这种情况下,性格倔强的幼儿,常表现出较强的抵抗意识,与父母产生对立情绪,变得性格暴躁,行为粗野;性格懦弱的幼儿,则会产生恐惧心理,表现出欺骗撒谎的手段,对付父母的惩罚与训斥,变得少年虚伪,失去童真。

在培养幼儿社会性行为的过程中,不能采用威胁恐吓、哄骗利诱、讽刺挖苦,甚至体罚、变相体罚等方法。

这会给幼儿身心成长带来创伤,不仅没有培养良好的行为,而且还会染上一些坏毛病:胆小、不自信、自卑等等。

比如:有的孩子比较胆小,不愿意与人打招呼,甚至交往。

见到陌生人不敢说话,感到害怕!针对这种情况,如果成人对孩子进行批评指责,怪孩子没有出息,甚至训斥说:"怎么像哑巴呀?不会说话呀?见到人怎么不叫人呀?在这样子,就不要你啦!"或者对孩子说一些恐吓的话,那么孩子就会越来越胆小,甚至以后还会出现自闭的症状!为了幼儿的身心健康成长要用榜样、说服、鼓励的方法,坚持从正面向幼儿讲情道理,进行引导。

(二)民主的教育方式易造成幼儿利他行为家长应充分尊重子女,信赖子女,使其感到自己在家中的地位,并承担一定的责任,培养孩子自理能力,有利于其身心发展。

民主型家庭,其人际关系是亲切和谐的,家庭是温暖和睦的。

亲切的态度使孩子看一下父母的眼神就能感受到父母的温暖,感情上产生亲昵感、温暖感、亲切感、安全感。

有民主的家庭,他的教育方法是温暖、理解、民主式的,教育出来的孩子不是畏惧父母,而是亲近父母,与父母敬而亲之。

对父母敢于说真话,敢于吐真情。

父母的话,他们听得进,父母的话容易引起他们感情上的共鸣,激发他们的感情。

爱幼儿但不骄惯,使幼儿感到轻松自如,没有任何精神压力,这种环境会使幼儿自发地陶醉于充满乐趣的创造活动之中,这对幼儿独特个性的形成、创新意识的萌发将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父母在替孩子拿主意时,要征求孩子的意见,充分考虑到孩子的合理要求和需要。

民主型的教育方式易形成幼儿的利他行为,利他行为是一种出于自愿的有利于他人的亲社会行为,如助人、谦让、分享、抚慰、仗义等。

这些行为存在一个共同点:就是“替他人着想”,使别人获得了利益和方便,儿童的个性发展和社会化过程都离不开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而利他行为使同伴的关系变得协调。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社会目标明确指出“帮助幼儿正确认识自己和他人,养成对他人、社会亲近、合作的态度,学习初步的人际交往技能。

”所以,幼儿利他行为的培养应该成为幼儿教育中的重要课程。

家长对幼儿利他行为普遍持接受(至少不反对)的态度,这对孩子表现利他行为非常有利。

有时家长认为孩子本身已有一些道德认识,只是不一定能付诸于行动,因此在遇到具体事情时进行教育效果才佳,因为,这样才能使孩子渐渐地将其内化,以后才会自然而然地表现出利他行为。

常言说得好:“身教胜于言教”。

做家长的如果能够说到做到,时时乐于助人,处处做表率、做榜样,那么,孩子就会学有榜样,做有所依。

家长的率先垂范作用在教育过程中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是培养孩子利他行为的关键。

(三)溺爱型教育方式使孩子行为具有攻击性“平静的湖面练不成精悍的水手,安逸的生活造不出时代的伟人。

”大凡成功者,他的人生经历很少一帆风顺,因为成功需要才能、勇气和毅力。

而困难正可以使人受到磨砺。

在长辈溺爱中的孩子,连自理能力都没有,不仅没有迎接困难的心理准备,更不具备克服困难的勇气和能力。

例如:6岁的小牛,天不怕地不怕,比他小的,他会欺负;比他大的,他也敢斗。

邻居们见到他只能咂咂嘴,而小牛的奶奶却逢人便夸:“瞧我那小孙子多勇敢,打得过比他大两岁的孩子呢。

”小牛的妈妈也主张让他在外面凶点,这样不吃亏。

一天下午,家门口的小朋友一个也不和小牛玩,他孤单了,便回到家拉着奶奶:“我当解放军,奶奶做坏蛋。

”说罢端起玩具枪对准奶奶,嘴里发出“哒哒哒”的声音,高喊:“快投降吧!”奶奶不得不举起手:“我投降,我投降。

”小牛并没有就此罢休,两只小拳头雨点般往奶奶身上打,又用脚踢,边打边说:“打败了就要躺下。

”奶奶这么大年纪,躺在地上成何体统,她还没来得及劝说小孙孙,就被小牛用力推倒在地。

这下飞来横祸,奶奶骨折了…… [③] 因为溺爱,家长太在意幼儿不要“吃亏”;因为溺爱,幼儿不能够体验攻击所带来的伤害;因为溺爱,幼儿不能去体验对家人、对他人的关爱;因为溺爱,家长对幼儿的行为失去了约束的能力;因为溺爱,幼儿有了攻击的习惯。

家长对孩子的疼爱本来是人之常情的事,然而这种疼爱如果一旦转变成溺爱,就变了质了。

我们常说:“溺爱就等于抹杀了一个孩子,适度的疼爱才是有分寸的家长”。

只有适度的疼爱,合理的引导才能成就一个孩子。

但我们中国的有些家长常常是孰视无睹。

这不但害了孩子,而且害了我们自己。

事实上,攻击并不能够保证幼儿将来“不会被欺负”。

因为攻击性行为不但会对他人或集体造成危害,而且还会使行为发出者本人得到较多的来自环境的否定态度,不利于其健康成长。

大量研究表明,有攻击性行为的幼儿,其同伴关系一般较差。

大多数同龄小朋友会对其持拒绝态度,而且由于攻击者常常惹是生非,影响正常的幼儿园或者学校的学习秩序,因此他们也不能够得到老师和同学的欢迎。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