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脑左右半球的功能及不平衡发展
人类的大脑是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发展起来的思维和意识的器官,主要包括
左右两个半球,是中枢神经系统的最高级部分。
它能控制运动,产生感觉及实
现高级脑功能。
在19世纪前,人们对左右脑之间的差异几乎一无所知,人们对这一自身的认识经历了漫长而痛苦的过程。
直到1816年,法国医生布罗卡偶然碰到一位失语症病人,原来他能讲话,患病后却不能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
但检查表明,他的听觉器官和发音器官却完好无损。
当患者的尸体被解剖时,布罗卡发现,
患者左额叶组织有严重病变,他为此写出了轰动科学界的论文——《人是用左
脑说话》。
这著名的布罗卡分脑区实验使人类终于认识到了左脑和右脑。
而真正确立左右脑分工的新观念是开始于20世纪50年代。
在此我们将提
及一个人,他就是美国加利福尼亚技术研究院的教授、著名生物学家斯佩里。
他和他的学生曾在动物身上进行裂脑实验研究,并发现当切断猫(随后是猴子)的左右脑之间的全部联系时,这些动物仍然生活得很正常。
更令人兴奋的是,
他们可以训练两个脑半球以相反的方式去完成同一项任务。
后来他们又对裂脑
人进行了实验研究,即对严重癫痫病人切断两半球之间的神经联系,使其成为
相对独立的半脑半球。
结果发现,各自独立的半球有其自己的意识流,在同一
个头脑中两种独立意识平行存在,它们有各自的感觉、知觉、认知、学习以及
记忆等。
也就是说,左脑同样具有右脑的功能,右脑也同样具有左脑的功能,
只是各有分工和侧重点而已。
如果进行形象一点的描绘,左脑就像个雄辩家,
善于语言和逻辑分析;又像一个科学家,善长于抽象思维和复杂计算,但刻板,缺少幽默和丰富的情感。
右脑就像个艺术家,善长于非语言的形象思维和直觉,对音乐、美术、舞蹈等
艺术活动有超常的感悟力,空间想像力极强。
不擅言辞,但充满激情与创造力,
感情丰富、幽默、有人情味。
在1981年诺贝尔医学生理学奖得主罗杰·史贝尼教授又将左右脑的功能差异归类整理如下:
右脑(本能脑·潜意识脑) 1.图像化机能(企划力、创造力、想像力) 2.与宇宙共振共鸣机能(第六感、念力、透视力、直觉力、灵感、梦境等) 3.超高速自动演算机能(心算、数学) 4.超高速大量记忆(速读、记忆力)·知性·知识·理解·思考·判断·推理·语言·抑制。
左脑(意识脑) ·五感 ( 视、听、嗅、触、味觉)。
由于左右脑控制着身体不同的器官,有着不同的功能,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需要左右脑协调工作,平衡发展。
然而统计显示,绝大数多人的左右
半脑是不平衡发展的,许多人都是左脑发达。
曾有人记录了100名健康的新生儿躺着时头部保持的方向,从而证实了左
半球具有优势的存在,及大脑左右半球功能的不对称性在儿童初生时就表现出
来了,大多数人都是偏向于左半球有利。
具体表现为:
第一,88%的时间,新生儿的头转向右边,只有9%的时间转向左边。
由于
大脑支配躯体动作是左右交叉的,所以新生儿的头88%的时间转向右边,表明
他们是左半球占优势。
第二,在听到说话声音时,新生儿的左半球显示出更强
的脑电波反应。
而在听到非言语声音时则产生相反的效果,即右半球产生更多
的脑电波反应。
还有人对左利手和右利手儿童形成的原因是否受遗传的影响进行了研究。
我国的心理学工作者李心天等人以300名六个月到三岁的儿童为被试验人,让
他们完成用手抓物(如大小不等的球、木枣,不同颜色的尼龙线,各种玩具等)。
看他们在抓物时用哪一只手。
结果发现:
1.1岁以内的儿童,使用左右手抓物的概率几乎相等(在50%上下)。
随着
年龄的增长,右手使用的概率增加,1岁到1岁半的为69.4%,1岁半到2岁为71.3%,2岁到2岁半为76.9%,2岁半到3岁为81.5%。
2)男女儿童使用左右手概率的发展趋势是一致的。
但是男童开始使用右手概率较低(48.6%),从1岁开始迅速上升,到3岁时达到91.1%;女童开始使用右
手的概率比较高(62.0%),之后使用右手的概率上升速度没有男童那样快。
3)父母双方均为左利手,子女用左手抓物的概率为43.7%;只有父亲为左利
手时,子女为33.3%;只有母亲为左利手时,子女为37.2%。
父母均为右利手时,子女用左手抓物的概率为31.1%。
研究结果发现,父母都是左利手时,后代中出现左利手的可能性要比其他类型的儿童高。
而且大脑左右半球从出生时在功能上就表现出差异,这种差异随
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加大。
从理论上看,大脑具有非常巨大的潜能。
由于大多数人都是左脑具有有优势,人的右脑又具有直观性的整体把握能力、形象思维能力、独创性等,所以
右脑的开发对于个人的成功而言是不可欠缺的,对右脑的开发尤其重要。
脑中
蕴藏着无数待开发的资源,而一般人对脑力的运用不到5%,剩余待开发的部分
是脑力与潜能表现优劣与否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