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社区文化建设的现状
自民政部于 20世纪 80年代中期倡导社区服务以来, 南京城市社区服务的发展及其社区文化建设一直比较迅捷且在全国较有影响。
多年来,南京市的社区建设在服务社区群众、维护社会稳定、提升社会文明、促进协调发展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为进一步构建和谐社区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2000年 8月,南京市鼓楼区、宣武区、白下区、秦淮区和建邺区被民政部授予“全国社区建设示范区”称号。
南京市社区的主要类型
南京市的社区主要有传统街坊社区、单位公房社区、高收入商品房社区、中低收入商品房社区和社会边缘化社区。
传统街坊社区是以城市旧城区的老街坊为主,有较长历史,其社区建筑形式和社区空间构成比较有地方和传统特色,社区内部社会结构较为紧密,邻里之间人际互动较强;单位公房是建国以后,特别是 20世纪 70年代末以来,在中心城区外围兴建的社区类型,居住环境尚好,生活设施配套,往往有多功能的小型商业中心; 高收入商品房社区是以房地产公司为开发主体投资兴建的, 一般位于环境优越, 地价比较高的城市地段,社区居民以高收入群体为主,而中低收入商品房社区区位环境条件不及高收入商品房社区,居住着主要是中等及低收入群体;社区边缘化社区具有空间位置上和社会学上的边缘属性,它通常没有纳入到城市正规的管理渠道,没有正式社区管理组织,社区潜在问题多于其他城市社区,城乡边缘地区成为城市管理和社区文化发展最薄弱的地带。
不同类型的社区文化建设状况
对于社区内文体设施相对比较缺乏的传统街坊社区、单位公房社区,加强硬件设施的建设,对必要的场地进行落实,进行网络配置,增加相关的器材。
首先,由区委、区政府有关职能部门会同相关社区进行统筹规划,实行资源统一配置,在全区范围建造一些功能性强、覆盖面广的公益性文化设施,根据各区的人文环境建造了一批有特色的文化娱乐设施。
逐渐建立起多元化的文化投入机制,多渠道筹措社区文化设施建设资金。
其次, 创立社区文化建设的投入机制。
通过吸纳社会方方面面的力量参与社区文化建设, 实现社区文化的“共建” , 使得社区文化硬件资源得到优化
配置。
这样社会力量参与“共建”社区文化,一方面为社区文化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基础条件,另一方面也解决了政府在社区文化建设上投资不足的问题,为社区文化建设和发展开拓了新的思路。
逐步借鉴市场手段,制定相应的政策,依靠企业赞助专题文化活动等方式,吸引了企业和社会民间资本进入到社区文化活动领域,实现多方共赢的局面。
南京市社区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社区居民对社区文化建设缺乏自主意识
社区认同意识也就是社区归属意识, 它指社区的居民对本社区地域和人群集合的认同、喜爱和依恋等心理感觉,这种社区认同意识是凝聚社区居民人心的基础性前提。
[5]居民归属感实际上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 个体的性别、年龄、种族、人口流动性、职业, 教育程度及社会经济地位等都影响居民的认同感。
如受教育程度高者参与文化活动的自觉性较强。
社区外来人口明显对公共事务参与以及对社区利益认同缺乏热情等。
因此, 只有在人们超越将他们区分为社区各集团成员的界限而彼此相互联系时,信任才能建立,由此形成网络。
[6]也就是说,社区居民只有在遵守一定的社会规范的基础上,并超越了彼此的身份、地位、种族、信仰、肤色等形形色色的桎梏以后,才有可能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形成十分紧密的群体,由此共享同一种文化价值理念、风俗习惯、生存环境。
[7]由于我国的传统文化突出家庭的团结,注重家庭的和谐稳定,在由政府直接推动社区文化建设向政府间接管理的转变阶段,人们的思想意识还没有完全转变过来,所
以在社区文化发展过程中,必然会出现社区凝聚力薄弱,社区居民归属感不强的问题。
不同类型的社区文化建设不均衡
南京市部分老的居民小区文化设施比较落后,配套性差,活动难以开展。
在传统型的街坊社区中,由于社区内部的管理组织不完善,社区很难建立起一整套社区文化的设施。
有的小区物业公司不支持社区文化建设,造成社区居委会开展社区文化活动缺乏场地。
流动人口比较集中的城乡边缘社区,由于没有形成稳定的社区组织,社区文化更难在社区居民中开展,
社区文化建设缺乏特色
社区文化的“软件”主要指社区文化环境、文化氛围、以及社区成员文化艺术素养等,它是决定社区文化活动的基本内容和风格的重要因素。
而在“软件”资源中最重要的是社区的人力资源即社区居民。
社区居民是社区文化活动的主体,因此,充分利用社区居民资源, 开展社区文化活动, 是社区文化中必不可少的。
而在现实社区文化活动中, 由于人才优势未得到有效刺激与挖掘,所以社区文化活动在形式上单一(唱歌、跳舞、球类、拳、鼓等 ,发展水平上受制约。
南京市社区文化发展的思路
加强对社区文化建设的引导,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社区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是为了给社区居民的生活提供良好的文化氛围。
北京市朝阳区 21个街道,几乎每个社区都有自己原创的社区之歌,社区举民对“社区之歌”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很多人自发组织起来成立社区合唱团,在广场上举办合唱演出,大大增强了社区居民的凝聚力。
南京市的社区文化建设应该对人们进行引导,教育和完善社区人,不断增强社区凝聚力。
对于文化建设较为成熟的社区,应该注重社区文化品位的提升,把社区居民的思想意识引导到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目标上来,注重社区文化对社区居民和社会的作用, 对于文化建设相对薄弱的社会边缘化社区,则应成立社区文化组织,加大政府投入资金建立文化设施,强化居民的社区意识,加强社区的凝聚力,使人们具有强烈的社区认同感和归宿感。
合理配置与充分利用社区文化资源,实现社区资源的共享
社区资源的共享, 就是要按照最优的、最新的、最具竞争力的标杆对资源进行组合。
共同围绕社区这个实现资源共享,开展社区群众文化活动。
如:免费向社区居民开放社区内功能齐全、设备先进的文化馆;文化馆和社区联办一些少儿书画展,家庭事迹摄影展等活动;社区内的学校也可以利用周末,将空闲的学校运动场,教室,图书馆等设施向居民开放,为社区居民提供活动、休闲、学习的场所等。
同时,社区会
馆等设施均可把附近的幼儿园中小学生有组织地引入中心,上体育课,音乐课等,实现双赢,这样既节约了成本,又能够使社区内的文化资源得到合理配置。
弘扬传统文化,建设有特色的社区文化
在发展和建设社区文化时,必须大力弘扬本社区的文化传统,突出本地特色,使社区文化在传承中发展,在继承中创新。
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源远流长,自强不息、精诚合作、诚实信用、敬老爱幼等传统美德鼓舞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为民族的崛起努力奋斗,形成了独特的民族精神。
社区文化建设要传承民族的优秀美德,培育社区群众良好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形成良好的邻里关系、家庭关系,营造团结和睦的社区环境。
例如南京市梅园新村纪念馆, 积极融入社区和社会, 配合当地有关部门、单位开展了一系列富有创意、丰富多彩的社区文化教育活动,并与南京市玄武区社区教育委员会共同创建了“社区学习中心” ,使得梅园新村纪念馆有很强的凝聚力,社区内
的机关、学校、社团都把纪念馆作为自己政治活动、教育活动、文艺活动的基地。
做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梅园新村纪念馆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和辐射力,周恩来、邓颖超等老一辈革命家的思想品质、道德风范是发挥教育功能的不竭源泉。
进一步抓好社区文化的队伍建设,为发展社区文化提供人员保证
社区是现代城市的基础。
随着城市的发展,社区建设的重要性将日益突出。
城市社区文化建设是城市社区建设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有一个好的文化环境,人民群众心情愉悦,社会才稳定,才能形成强大的抑制恶丑、弘扬真善美的社会定势,才能促使社会结构良性运行。
社区文化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政府管理模式转型时期,应该注重政府的引导作用,培养社区的共同意识,建立社区文化的多渠道投入机制以减轻政府的负担,充分利用社区资源,更好地推进社区建设,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