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件一:XXXXX标段轨道工程编号:XXXX上砟整道施工作业指导书(参考文本)单位:编制:审核:批准:2020年5月1日发布 2020年5月1日实施评审记录表修改记录单XX铁路轨道工程上砟整道施工作业指导书1.适用范围适用于XX客运专线铁路DK76+270~DK246+765.164段内线路上砟整道施工作业。
2 编制依据⑴《客运专线铁路轨道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暂行标准》(铁建设[2005]160号)。
⑵《客运专线铁路轨道工程施工技术指南》。
⑶《有碴轨道施工设计图》。
⑷《客运专线有碴轨道预应力混凝土岔枕暂行技术条件》。
2.作业准备;2.1 内业技术准备开工前组织技术人员认真学习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阅读、审核施工图纸,澄清有关技术问题,熟悉规范及技术标准。
制定施工安全保证措施,提出应急预案。
编制作业指导书,对施工人员进行技术交底,对参加施工人员进行上岗培训,某些特殊工作必须持证上岗。
准备以下资料:坡度表、起道量表、拨道量表、曲线表、竖曲线表、线路纵断面图、线间距表、车站平面图、长短链表、桥隧表等。
2.2 外业技术准备(1)根据施工计划合理组织施工人员进场,为各工序合理分配施工人数,做好机具的进场检验和校定,提前做好材料需求计划。
(2)收集施工作业中所涉及的各种外部技术数据,参与收集的施工人员一定要做到记录准确,符合事实,并及时对数据进行检验。
3.技术要求;1、道砟的材质、品种、级别、外观、级配、颗粒形状及清洁度等符合《铁路碎石道砟》(TB/T 2140-2008)中的规定。
2、初期整道轨面标高比设计标高低 5~8CM,线路中线误差不得大于 3CM。
3、正线采用双层道床,厚度为 0.35MM,道床顶面宽度为3.4M,砟肩堆高 0.15MM,道床边坡 1:1.75。
4、到发线及其他站线采用 XX 层道床,厚度为 XXMM,道床顶面宽度为 XXM,砟肩堆高 XXMM,道床边坡 1:X。
5、桥梁自震频率为 XXHZ。
4 有碴轨道上碴整道施工工艺4.1 工艺概述首先采用风动卸砟车由内燃机车牵引进行布砟,利用配砟车、捣固车、动力稳定车组成机械化整道机组(简称 MDZ)进行作业,对已补砟并达到大机条件的地段采用配砟整形车进行配砟,捣固车紧跟进行拨道捣固,采用动力稳定车进行稳定,完成一个捣固作业循环。
4.2 工艺流程4.3 施工准备(1)铺轨后应及时按3m间距测量各点的总起道量,每次将确定的各点起道量输入微机。
(2)平直地段用激光准直,根据中线桩在200~600m范围内安装激光发射仪。
(3)曲线上把曲线资料输入微机。
(4)按照套道方式和起道量确定需要补充道碴的数量。
4.4 整道作业4.4.1 配砟整形作业(1)配砟整形车在收放工作装置时,选择线路较平直地段进行。
在双线地段应与防护员联系,当确认邻线无列车通过时方可收起和放下工作装置。
(2)中犁放下后距轨枕面 10-15MM,清扫装置放下后距轨枕面 10-15MM。
(3)配砟整形车工作时,注意线路上的固定装置和障碍物。
遇有妨碍作业的物体时,应及时收拢侧犁。
(4)在提速或减速时应避免冲击,作业时应及时调整各作业装置,使道砟分布均匀,避免局部堆积。
4.4.2 起道、拨道、捣固作业起道、拨道、捣固作业宜在长轨铺设轨温-20~+15℃范围内进行。
(1)起道作业第一、二遍起道量不宜大于 60MM,第三、四遍起道量不宜大于 50MM。
每次起道作业后轨枕头外侧应有一定数量的道砟,以保证轨道的稳定性。
起道作业时,机械操作人员应准确输入标准在轨枕面上的起道量,并随时注意观察左右起道显示表及横向水平表的指示摆动状态,前后操作人员应保证对起道抄平数量一致。
曲线外轨超高应分次起道达到设计值,并在缓和曲线全长范围内均匀递减。
(2)拨道作业一次拨道量不宜大于 50MM。
手动控制作业时,输入曲线拨道量值、曲线超高值及曲线正矢值;作业时前后操作人员加强联系,保证对拨道作业控制调整的一直。
(3)捣固作业起道量 50MM 以上时,宜选择双捣作业;起道量 50MM 以下时,宜选择单捣作业。
枕下道砟厚度不足 150MM 时,不得进行捣固作业。
捣固作业结束前,应在作业终点划上标记,并以此开始按不大于 2‰的坡度递减顺坡。
不宜在圆曲线上顺坡,严禁在缓和曲线上顺坡结束作业。
(4)路基与桥梁、路基与隧道、新筑路基与既有线路基连接地段 30M 范围内及路基换填地段应加强捣固。
4.4.3 动力稳定作业每层道床起道、捣固作业后,应进行 1-2 次动力稳定作业。
从路基向桥上动力稳定时,应在上桥前 30M 范围内把竖向荷载逐渐降低 50%,并在下桥后 30M 范围内再把竖向荷载逐渐提高到原来数值。
隧道中宜采用相同方法。
作业走行速度不得低于1KM/H。
动力稳定车在桥上不得开始起振,也不宜结束动力稳定作业。
在线路横向水平较差的情况下,应分别针对两侧钢轨调整其预订下沉量及垂直预加荷载。
4.5 施工机械及工艺装备(1)施工机械包括内燃机车、K13风动卸碴车、配碴整形车、起拨捣固车、动力稳定车、装载机。
参见表7~10表。
(2)工艺装备包括全站仪、水准仪、直靠尺、钢尺、测绳、轨检仪、道床刚度仪。
表7 SPZ200配碴车的主要技术性能表8 09-32捣固车作业条件表9 09-32捣固车主要结构参数表10 WD-320型动力稳定车主要技术性能4.6 工艺及质量控制流程(1)风动卸碴车由内燃机车牵引进行补碴,牵引速度不得大于10km/h。
补碴分3次进行,前2次各完成需要碴量的1/2~2/3,第3次补足全部道碴。
布碴时应使枕盒饱满,道肩丰厚。
(2)每次补碴后,由轨道作业车进行起道和稳定作业。
前2次各完成总起道量的1/2~2/3,第3次按设计轨面高程起道。
(3)配碴整形车将道碴收拢,通过侧犁收拢道碴向线路中心补碴,使道碴充满枕盒。
道碴配置高度低于钢轨头部但高于轨枕面不大于10cm,并清除钢轨及轨枕面上道碴。
按设计断面对道床进行整形,做道肩堆高。
(4)捣固车作业前在200~600m范围内安装激光发射仪,捣固车根据输入的资料进行光电转换,自动控制对线路进行起、拨、捣作业。
起道量在60~80mm时,捣固两次;起道量60mm以下时,捣固一次。
(5)动力稳定车在首次捣固作业后对道床进行两次动力稳定,动力稳定车的行进速度为1.5km/h。
以后每捣固一次,动力稳定一次,动力稳定车的行进速度为0.6km/h。
(6)质量要求①起拨道、捣固作业,在长钢轨锁定轨温-20~长钢轨锁定轨温+15℃范围内进行。
②每次整道作业完毕,利用轨检仪对线路状况的检测结果,对捣固车和动力稳定车给定的作业参数进行调整,以便有针对性地安排精整作业。
捣固作业参数及作业标准参见表11、表12。
表11 捣固作业参数及作业标准表12 稳定作业参数作业组织见表13。
表13 作业组织4.8 质量标准及检验方法(1)道碴应符合《铁路碎石道碴》(TB2140)中特级碎石道碴的材质要求。
检验方法:查验道碴厂(场)建厂(场)检验证书、生产检验证书和产品合格证。
(2)道碴进厂(场)时的粒径级配、颗粒形状及清洁度应符合铁路碎石道碴相关技术条件的规定。
检验方法:采用筛分、专用量规或特定检验。
检验数量:每5000M3为一批,不足5000M3时亦按一批计。
每批抽检一次。
(3)道床经分层铺设、起道、捣固、稳定作业后,达到初期稳定阶段时,道床状态参数应达到表1要求。
表1 初期稳定阶段道床状态参数指标及检验(4)整道后的道床断面应满足设计要求,曲线外轨超高应按设计要求设置,并应在缓和曲线全长范围内均匀减速。
检验方法:观察检查、尺量。
检验数量:全部检查。
(5)轨道达到初期稳定阶段时,轨道静态几何尺寸允许偏差和检验方法应符合表2的规定。
表2 道床初期稳定阶段轨道静态几何尺寸允许偏差和检验的规定。
表3 稳定道床状态参数指标及检验(7)有碴轨道静态平顺度铺设精度标准及检验方法应符合表4的规定。
表4 有碴轨道平顺度铺设精度标准及检验扭曲。
(8)道床厚度、碴肩宽度及堆高允许偏差应符合表5的规定表5 道床厚度、碴肩宽度及堆高检验合表6的规定表6 道床稳定阶段轨道几何尺寸静态检验4.9 生产效率及材料消耗MDZ机组(配碴整形车、起拨捣固机、动力稳定车)联合作业效率为5-6KM/8H。
4.10 施工安全及环境保护(1)稳定车在桥梁上作业时,其参数宜选定为:作业走行速度为1.8KM/H,0.5倍垂直工作力,动频率采用30HZ。
(2)在桥上进行动力稳定作业时,必须在动力稳定车进入桥梁前30M与距桥台耳墙10M外,将稳定作业参数调节至桥上稳定作业的规定值,并在动力稳定车离开桥台耳墙10M后,方可调节作业参数。
(3)桥上稳定作业时不得停机、重新起振作业和终止作业。
一旦出现非故障停机时,应立即关掉垂直预加载和振动。
如要继续进行稳定作业,必须先将动力稳定车退出桥梁区段,然后再按规定上桥作业。
(4)各种作业车辆必须严格按照规定速度行车,避免出现脱线甚至颠覆事故。
(5)大型机械作业时,人员不得进入作业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