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鹌鹑的饲养管理要点(2)

鹌鹑的饲养管理要点(2)

鹌鹑的饲养管理要点(2)
鹌鹑各阶段的划分,国内尚无统一标准。

根据其生理特性,大至可分为:1-15日龄为雏鹑,15-40日龄仔鹑,40日龄以后为成鹑。

(一)雏鹌鹑的饲养管理
鹌鹑的育雏是指1-15日龄的饲养管理。

鹌鹑的育雏阶段生长发
育迅速,羽毛脱换、生长速度很快。

1、保温。

雏鹌鹑体温调节机能不完善,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差,同时,幼雏个体很小,相对体表面积较大,散热量较成鸡多,所以
雏鹑对温度非常敏感。

保温条件比雏鸡要求更为严格。

育雏时温度头2天应保持35-38℃,在而后降至34-35℃,保持
一星期,以后逐步降低到正常水平。

育雏器内温度和室温相同时,
即可脱温。

室内温度保持在20-24℃为宜。

温度掌握不仅仅依靠温
度计,更主要的是观察雏鹑的状态,看鹑施温。

同时,还应注意天
气变化,冬季稍高些,夏季稍低些;阴雨天稍高些,晴天稍低些;晚
上稍高些,白天稍低些。

5、饲养密度。

饲养密度过大,会造成成活率降低,小雏生长缓慢,长势不一;密度过小,加大育雏成本,不利保温。

因此,应合理
安排饲养密度。

每平方米面积第一周龄250-300只左右,第二周龄100只左右,第三周龄75-100只(蛋鹑100只,肉鹑75只),冬季
密度可适当增大,夏季则相应减少。

同时,应结合鹌鹑的大小,结
合分群适当调整密度。

6、光照。

育雏期间的合理光照,有促进生长发育的作用,光线
不足,会推迟开产时间。

一般第一周采用24小时光照,8-9天后白
天不开灯,利用自然光,晚上开灯。

7、辅料。

育雏器内的辅料最理想的是麻袋片,也可采用粗布片。

由于刚孵出的雏鹑腿脚软弱无力,在光滑的辅料上行走时,易造成"一"字腿,时间一长,就不会站立而残废。

因此辅料禁用报纸或塑料。

8、日常管理。

育雏的日常工作要细致、耐心,加强卫生管理。

经常观察雏鹑精神状态。

按时投料、换水、清扫地面及清扫粪便,
保持清洁。

其日常管理包括以下几点:
(1)要有专人24小时值班,每天早晚,要观察鹌鹑的动态,如精神状态是否良好,采食、饮水是否正常,发现问题,要找出原因,
并立即采取措施。

(2)承粪盘3日清扫1次,饮水器每天清洗1次。

(3)每天日落后开灯,掌握照明时间。

(4)经常检查育雏箱内的温度、湿度、通风是否正常。

临睡前,
一定要检查一次温度是否适宜。

(5)观察雏鹑粪便情况,正常粪便较干燥,呈螺旋状。

粪便颜色、稀稠与饲料有关。

喂鱼粉多时呈黄褐色,喂青料时呈褐色且较稀,
均属正常。

如发现粪便呈红色、白色便须检查。

(6)及时淘汰生长育不良的弱雏。

(7)发现病雏,及时隔离,死雏及时剖检。

(8)在1周龄和2周龄时,抽样称重,与标准体重对照。

(二)仔鹌鹑的饲养管理(种用和蛋用仔鹌鹑)
1、光照:仔鹑的饲养期间需适当"减光",不需育雏期那长的光
照时间,只须保持10-12小时的自然光照即可。

在自然光照时间较
长的季节,甚至需要把窗户遮上,继续使光线保持在规定时间内。

2、湿度和通风:室内应注意保持空气新鲜,但要避免穿堂风,
地面要保持干燥。

冬季要注意保温,可在中午气温稍高时换气。


宜的湿度为55%-60%。

3、温度:育成期初期温度保持在23-27℃,中期和后期温度可
保持在20-22℃。

4、控料:对种用仔鹌鹑和蛋用仔鹌鹑,为确保仔鹌鹑日后的种用价值和产蛋性能,雌、雄鹌鹑最好分开饲养,同时还要对雌仔鹌
鹑限制饲喂,一般从28日龄开始控料。

这不仅可以降低成本,防止性成熟过早,又可提高产蛋数量、质量及种蛋合格率。

限制饲喂方法:
(1)控制日粮中蛋白质含量为20%。

(2)控制喂料量,仅喂标准料量的80%。

一般种用仔鹌鹑与蛋用仔鹌鹑在40日龄时,大约已有2%的鹌鹑开产,但大多数均需在45-55日龄开产。

因此在之前,必须做好各
种预防、驱虫等工作。

并应及时转群。

转群前应准备好成鹑舍、成
鹑饲料等各种准备工作。

转群时动作需轻,环境需保持安静。

一般1月龄左右的鹌鹑从外貌上可判别雌雄,可采用公母分开饲养,除种用公鹑外,其余公鹑与质量差的母鹑均可转入育肥笼,进
行育肥上市。

(三)成鹑的饲养管理
成鹑一般指40日龄以后的鹌鹑,其饲养目的是获得优质高产的种蛋、种雏及食用蛋。

成鹑因生产目的不同可区分为种用鹑和蛋用鹑,二者除配种技术、笼具规格、饲养密度、饲养标准等有所不同外,其它日常管理基本相似。

1、种鹑的选择
种鹑选择时,要求种鹑目光有神,姿容优美,羽毛光泽,肌肉丰满,皮薄腹软,头小而圆,嘴短颈细而长。

同时,对母鹑内及公鹑
各有要求:
(1)母鹑。

B产蛋力强,年产蛋率蛋用鹑应达80%以上,肉用型的也应在75%以上。

月产蛋量24-27枚以上者。

C体格大。

成熟雌鹑体重140-160克为宜,肉种鹑则体重越大越好。

腹部容积大,耻骨间有两指宽,耻滑顶端与胸骨顶端有三指宽,产蛋力则高。

这种检查方法仅对母鹑第一产蛋年可行,母鹑年龄越大,腹冲容积越大,但其产蛋量却越小。

(2)公鹑。

公鹑品质的好坏对后代的影响很大。

要求公鹑叫声宏亮,稍长而连续。

体壮胸宽,体重在115-130克之间。

选择时主要
观察肛门,应呈深红色,隆起,手按则出现白色泡沫,此是已发情,一般公鹑到50日龄会出现这种现象。

公鹑爪应能完全伸开,以免交
配时滑下,影响交配,降低受精率。

2、公母配比及利用年限
根据育种或生产的需要,鹌鹑的公母配比有所差异。

常用的为1公:4母或1公:4.5母,雄、雌配比是保证种卵受精率的关键措施
之一。

雄性的数量不足,受精率下降;雄鹑数量过多,会增加不必要
的开支,甚至公鹑之间会相互争配而干扰鹑群。

鹌鹑的利用年限,公鹑仅为一年,种母鹑则以0.5-2年不等,主要取决于产蛋量、蛋重、受精率以及经济效益、育种价值等而定。

在生产实践中对蛋用型种鹑仅用8个月的采种时间;对肉型母鹑的采
种时间则更短些,仅为6个月。

3、母鹑的产蛋规律。

母鹑群一般40日龄左右就开始产蛋,一般一个月以后即可达到
产蛋高峰,且产蛋高峰期长。

其当天产蛋时间的分布规律,产蛋时
间主要集中在午后至晚上8时前,而以午后3.5-6.5时为产蛋数量
最多。

4、成鹑的饲料与饲喂
产蛋鹑每只每天采料20-24克左右,饮水45毫升左右,但随产
蛋量、季节等因素而改变。

增加饲喂次数对产蛋率也有较大影响,即便是槽内有水,有料,也应经常匀料或添加一些新料,每天4-5次。

5、成鹑的管理
(2)光照。

光照有两个作用,一是为鹌鹑采食照明,二是通过眼
睛刺激鹌鹑脑垂体,增加激素分泌,从而促进性的成熟和产蛋。


鹑初期和产蛋高峰期光照应达14-16小时,后期可延长至17小时。

光照强度以每平方米2.5-3W以宜。

灯泡位置放置时,应注意重叠式
笼子的底层笼的光照。

(4)保持环境安静。

鹌鹑胆小怕惊,很容易出现惊群现象,表现
为笼内奔跑、跳跃和起飞。

如饲养员工作时动作过于粗暴,过往车
辆及陌生人的接近等都会引起惊群、产蛋率下降及畸形蛋增加。

(5)日常管理。

饲养产蛋鹑日常工作应包括清洁卫生和日常记录。

食槽、水槽每天清洗一次,每天清粪1-2次。

门口设消毒池,舍内
应有消毒盆。

防止鼠、鸟等的侵扰,日常记录应包括舍鹑数、产蛋数、采食量、死亡数、淘汰数、天气情况、值班人员等
防治:搞好舍内卫生,保持舍内通风干燥。

大群治疗常用青霉素饮水投服,每只按8000-10000单位给药,连用5-7天;采用投喂加
有0.003%氯苯胍的饲料对控制此病效果较好。

2、白痢病由鸡白痢沙门氏杆菌引起,病鹑虚弱,怕冷冷聚堆,
闭目垂头,两腿叉开,双翅下垂,食欲大减,拉白色稀粪,常粘附
肛门周围。

剖检见十二指肠出血严重,小肠、盲肠有灰白色坏死灶,泄殖腔内有白色恶臭稀粪。

重者卵巢变绿色,输卵管被白色坚硬物
充满,粘膜肿胀充血。

防治:病鹑应全部捕杀。

链霉素按0.05%饮水投服,连用25天;
青霉素每只每次1万单位肌注,早晚各1次,金霉素按每只每天6
毫克混料喂饲。

防治:加强饲养管理,搞好舍内卫生,引种时从无马立克氏病群中引进。

1日龄时接种马立氏病疫苗0.2毫升/只。

防治:加强饲养管理,提高群体抵抗力。

大群治疗时常用盐酸恩诺沙星,每升水加入0.1克,连用5-7天。

看了“鹌鹑的饲养管理要点”的人还看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