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河北省邯郸市大名县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12月月考历史试题(清北组) Word版含解析

河北省邯郸市大名县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12月月考历史试题(清北组) Word版含解析

637班第二次月考历史试卷(范围:必修一专题一至专题六;分值:100分;时间:90分钟)一、单选题1.商朝建立后,王位继承呈现“父死子继”兄终弟及”的局面。

以情理而言,兄弟一辈亡尽后王位应立兄之子;但据记载所立者往往为弟之子,商代中期历经九个君王的百余年战乱与此相关。

据此可知A. 商代神权与王权紧密结合B. 王位继承制亟待规范调整C. 内乱都源于继承制度缺陷D. 商朝尚未确立中央集权制【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商代王位继承出现不合情理现象引发政局动荡。

这说明王位继承制亟待规范调整,故答案为B项;材料没有涉及神权方面信息,排除A项;一般地,内乱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王位继承制度缺陷只是其中一种因素,排除C项;材料仅仅涉及王位世袭制度,没有涉及中央与地方关系,排除D项。

【点睛】本题备考启示:其一,精准简约概括材料主旨;其二,基于主旨进行合理解读或推理;其三,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逐一验证选项。

2.从甲骨文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商王求丰年和降雨的卜辞,但奇怪的是他们不是直接向他们心目中的最高神——“帝”请求,而是托祖先转达。

据此我们可以判定商代A. 祖先的地位高于神B. 国家大事完全通过占卜来决定C. 王权具有神秘色彩D. 崇拜祖先的宗法观念已经形成【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可知,商王求丰年和降雨的“卜辞”不是向最高神—“帝”请求,而是“托祖先转达”,说明祖先在人们心目中的位置重要,反映了崇拜祖先的宗法观念已经形成。

因此D选项正确。

A选项错误,依据材料可知,“帝”是商王心中的最高神,祖先地位并未高于神;B、C选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血缘宗法观念,不是占卜决策国家大事,也不是王权的神秘色彩。

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3.周王朝把王畿以外的所有土地全部分封。

封国的面积很小,二十个或三十个封国联合在一起,也没有王畿大,所以中央政府对封国可以完全控制。

材料体现了分封制A. 扩大周王朝的统治区域B. 巩固了周王朝的统治C. 实现了对地方直接控制D. 形成森严的等级制度【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题干可知,封国的面积小,难以形成分裂割据状态,有利于周王室对地方进行控制,从而巩固周王朝统治,故B项正确;题干未体现分封制扩大统治疆域的作用,排除A 项;分封制下诸侯相对独立,并未受周王室直接控制,排除C项;题干未强调分封制下等级制度森严,排除D项。

4.西周宗法制的核心内容是嫡长子继承制。

根据“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的原则,下列能够继承周康王王位的人首先是A. 周康王正妻所生之贤者B. 周康王最宠爱妃子所生之子C. 周康王正妻所生之长子D. 周康王其他妻室所生之长子【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能够继承周康王王位的应该是嫡长子,嫡长子是正妻所生的第一个儿子,故C项符合题意;正妻所生的贤者不一定是长子,排除A项;最宠爱的妃子不是正妻,最宠爱的妃子所生之子和其他妻室所生之子都不是嫡子,排除BD项。

5.曾小华《中国政治制度史论简编》:“……夏、商、周时期的国王制度,是中国古代一种特殊的政体,既非贵族民主政体,也非君主专制政体,……这一国家制度形式既有别于古代西方希腊、罗马的奴隶主民主制,又有别于皇帝制度创立以后的专制集权政体。

”对文中“宗法贵族君主政体”的准确理解应为A. 最高统治集团尚未实现高度集权B. 资产阶级民主政体C. 君主专制政体D. 中央集权制度【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这一国家制度形式既有别于古代西方希腊、罗马的奴隶主民主制,又有别于皇帝制度创立以后的专制集权政体”可知这种“君主政体”是一种君主权力受到贵族权力限制的君主政体,即最高统治集团尚未实现高度集权,答案为A;根据所学可知夏商周的国王制度,不是资产阶级民主政体,B错误;根据材料“既非贵族民主政体,也非君主专制政体”可知C错误;根据所学内容可知夏商周尚未实行中央集权制度,D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依据材料并联系教材可以得出“宗法贵族君主政体”的准确理解应为受到贵族权力限制的君主政体。

6.秦统一后关东地区奉儒学为政治根基。

秦始皇四次东巡,在东巡过程中进行了系列文化活动,如泰山封禅,推行祭师文化和祭拜禹、舜等先王。

此行为意在A. 将儒学作为治国理念B. 加强法、儒家思想的融合C. 恢复思想活跃的局面D. 强化统一国家的文化认同【答案】D【解析】【详解】秦始皇采取的泰山封禅、推行祭师文化和祭拜禹舜等先王的措施,是为了强化统一国家的文化认同,维护中央集权的统一局面,故答案为D项;秦朝信奉法家思想,没有将儒学作为治国理念,排除A项;材料没有反映将法家和儒家思想进行融合,排除B项;秦朝时期实行文化专制,没有出现思想活跃的局面,排除C项。

7.皇帝制度形成后,其居处称“行在所”,所居称“禁中”,服食之物称“御”,所用车马称“乘舆”,皇帝有病称“不豫”,皇帝去世称“驾崩”。

入葬的坟墓称“陵”。

皇帝的父母,妻妾和儿女也有专门的称号。

此称谓A. 意在突出皇权的至高无上B. 使官僚政治逐步取代血缘政治C. 体现了皇权的神秘性色彩D. 改变了中国封建社会发展趋势【答案】A【解析】【详解】皇帝制度最大的特点是皇权至高无上,不仅仅是皇帝的称号,包括皇帝的车马以及家人均有专门的称号,故A正确;B是郡县制的特点;C中神秘色彩没有体现;皇帝制度顺应了封建社会的发展趋势,故D错误。

8.下图三个场景描述的是我国古代君主和丞相关系的变化(坐而上朝、站而上朝、跪而上朝),它从本质上反映了A. 官员管理日益规范B. 君主专制权力不断强化C. 君相关系日见疏远D. 皇帝刁难大臣以便控制【答案】B【解析】【详解】图片的场景描述了我国古代君主和丞相关系的变化:宋代之前,丞相上朝可以和皇帝一起坐着;到了宋朝,丞相上朝要站着;到了明代,丞相只能跪着与皇帝说话。

这三个场景从本质上说明了宰相权力的削弱和皇帝权力的加强。

故选B。

ACD只是现象,不符合“本质”的限定,排除。

9.下表为中国古代不同时期中央官制的演变情况。

这些演变秦朝三公九卿制西汉汉武帝中(尚书、侍中等)外(三公九卿)朝制隋唐三省六部制(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宋二府三司制(中书门下、枢密院、三司)元中书一省制A. 起到监督皇权的作用B. 体现了制度的传承性C. 加强了对地方的管理D. 缘于皇帝个人的喜好【答案】B【解析】材料反映了从秦朝到元朝中央官制的传承和发展,故B正确;当时的中央官制并不能起到监督皇权的作用,故A错误;材料未涉及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不能说明加强了对地方的管理,故C错误;材料内容也不能说明中央官制的变化缘于皇帝个人的喜好,故D错误。

故选B。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认识材料反映的秦朝到元朝中央官制的变化的特点,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中央官制的传承的角度入手,即可排除不符合题意的选项,得出正确答案。

10.2000万人口的秦朝,可以调动40万劳动力去修长城,70万人去修秦始皇陵,70万人去修阿房宫,50万人去戍五岭……这是西周天子难以办到的事。

其直接原因在于秦朝与西周相比A. 生产工具的进步B.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C. 社会观念的变化D. 小农经济的主导地位确立【答案】B【解析】【详解】秦朝之所以能够驱使大量的人口进行公共工程的建设,主要是由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能够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办大事,选项B正确;生产工具的进步没有必然关系,故A 项排除;社会观念的差异,当时集中力量办大事,没有密切关系,故C项排除;与秦朝的小农经济相比,奴隶社会是井田制,应该更有利于集中劳动力从事大型工程,所以说经济形态的差异不是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故排除D项。

11.比较秦代与唐代的中央官制示意图,最能说明的是唐代( )A. 中央政府的官吏日渐增多B. 皇帝通过分权方式得以集权C. 尚书省拥有最高行政权力D. 吏部权力等同于秦代的御史大夫【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可知,秦朝丞相位高权重,唐朝将相权一分为三,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皇权得以加强,因此B选项正确。

A选项错误,材料不能体现秦代和唐代中央政府官员的数量变化;C选项错误,唐朝尚书省是执行机构,不具备最高行政权力;D选项错误,秦代的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唐朝吏部掌管天下文官的任免、考课、升降、勋封、调动等事务,两者并不相同。

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12.自明成祖设置内阁后,内阁拥有了票拟制诏等权,特别是明英宗即位后,中外奏章皆委内阁签办。

这表明明朝内阁A. 发挥了参与机要的作用B. 与宰相地位逐渐趋同C. 已成为法定的中央机构D. 直接控制中央各部院【答案】A【解析】【详解】从题干可见内阁称为国家中枢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选项A正确;明朝废丞相,而且内阁不是法定一级的中央行政机构,排除B、C;内阁不能统领六部,排除D。

【点睛】解题的关键是结合内阁的性质对材料“中外奏章皆委内阁签办”解读。

13.史载,希腊某城邦在一次战役中失败,公民死伤众多,消息传到国内,战死者的父母对于公众必须笑容满面,庆幸其他人的子女生还,而已知其子幸免于难即将相见者,则必须哭泣,为其他人失去儿子而悲伤。

这反映出在希腊A. 不重视维护公民的生存权利B. 摆脱了纲常伦理观念的影响C. 城邦至上观念影响个人行为D. 社会各阶层间矛盾日趋缓和【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中“庆幸其他人的子女生还”“为其他人失去儿子而悲伤”可知,希腊重视公民的生存权利。

故A项错误。

父母为战死的孩子而悲伤,为生还的孩子而庆幸,这都是伦理观的体现,不能说摆脱了纲常伦理观念的影响。

而且纲常伦理是中国古代的观念,不符合古希腊,故B项错误。

古希腊城邦时期,城邦的利益高于一切,上述现象都是把他人为城邦做出的贡献放在首位,即城邦至上观念影响个人行为。

故C项正确。

材料没有反映出社会各阶层间的矛盾状况。

故D项错误。

14.公元前594年,梭伦通过立法实施改革。

他废除了以公民人身作抵押的债务,恢复其自由,推行以财产多寡划分公民等级,扩大公民大会的权力,奖励公民从事手工业、商业,以优惠条件吸引外籍工匠。

他这样做A. 冲击氏族制度残余,打破血缘门第界限B. 提高中下层公民地位,推动工商业发展C. 外籍工匠有更多机会获得雅典公民身份D. 奠定日后古代雅典民主政治发展的基础【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梭伦“废除了以公民人身作抵押的债务,恢复其自由,推行以财产多寡划分公民等级,扩大公民大会的权力”指的是梭伦废除债务奴隶制、推行财产等级制、确立四百人会议等,这些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了根基,故D项正确;财产等级制度冲击了氏族制度残余,打破血缘门第界限,并提高中下层公民地位,推动工商业发展,故AB 项不符合材料主旨;古代雅典公民只是本邦的成年男子,故C项错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