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城市建设史

中国城市建设史

中国城市建设史目录第一部分中国古代城市建设历史 (1)第一篇“城市”、城墙、城廓与都城 (1)一. 城市的原始定义 (1)二. “城市”概念的演变 (1)三. 城墙 (2)四. 古代都城的城市变迁 (3)第二篇《考工记》 (3)一. 考工记概况 (3)二. 《考工记》中有关城市布局的阐述 (4)三. 《考工记》营国制度的基本内容 (4)四. 《考工记》营国制度之王城规划结构 (4)五. 《考工记》营国制度奠定的中国古代城市规划体制 (5)第三篇文明发展进程影响下的古代城市建设变迁 (5)一. 文明发展脉络图 (5)二. 中国古代城市建设的阶段划分 (6)三. 第一阶段:夏、商、周、战国时期的城市建设 (6)四. 第二阶段:秦汉时期的城市建设 (7)五. 第三阶段:东汉至唐的城市建设 (8)六. 第四阶段:古代后期城市建设 (9)第二部分中国近代城市建设史 (13)第一篇中国近代城市建设阶段划分及特征 (13)一. 一般的历史阶段划分(中国) (13)二. 城建史中“近代”的阶段划分(中国) (14)三. 西方国家的城市建设状况 (14)第二篇中国近代城市的分类及特征 (14)一. 影响中国近代城市建设(及分类)的主要因素 (14)二. 中国近代城市分类 (14)三. 城市建设的主要特点 (16)第三篇国民政府控制下的城市规划 (17)一. 国民政府控制下的城市规划 (17)第四篇中国近代城市建设及规划的特点 (20)一. 城市建设的特点 (20)二. 城市规划的特点 (20)第三部分中国现代城市建设历史 (20)第一篇中国现代城市规划历程 (20)一. 中国现代社会政治背景 (20)二. 中国现代城市规划建设历程 (21)第二篇区域发展战略 (22)中国城市建设史第一部分中国古代城市建设历史第一篇“城市”、城墙、城廓与都城一.城市的原始定义1. 城市的原始定义在西周文献中虽最早出现“城市”一词,却是两个独立的含义,不应连缀。

较集中的居民点具有防御功能——有“城墙”这样有“形”的构筑物有商品交换职能2. “城”:进行防御的实体1)“城”:表现为“都”:凡邑有宗庙先君之主曰都,无曰邑,邑曰筑,都曰城。

——《左传》2)“城”:按礼制等级分为:王城、诸侯城、都城《考工记·匠人》“邑”:舜一年二居成聚,二年城邑,三年成都《史记·五帝记》3)“城”:按构成材料分为:以土为城、以木为城、以水为城3. “市”:进行商业活动的场所(市井)列廛于国,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

《易·系辞》文公乃徙居楚丘之邑,始建城,使民得安处,始建市,使民得交易。

《毛诗正义》在中国历史上,长期而言,政治地位是城市的根本命脉,城市经济是维持政治性城市自身生命活动的一个条件。

二.“城市”概念的演变1. 奴隶\封建社会时期城市的内涵具有防御、交换职能——城市的原始职能是一级法律实体——封建统治机构具有一定的精神寓意——城市的象征意义2. 现代“城市”的定义1)多角度不同的定义经济学家:城市是人口和经济活动在空间上的集中。

政治家:城市是一级法律实体,也是公共事业的经营部门。

生态学家:城市是人工建造的聚居地,是当地自然环境的组成部分。

建筑师:城市是多种空间组合,为聚居的居民提供具有良好设施、异域生活和工作的型体环境。

2)城市概念的重要组成要素城市聚集了一定数量的人口;城市以非农业活动为主,是区别于农村的社会组织形式;城市是一定地域中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中心;城市要求相对聚焦,以满足居民生产生活方面的需要;城市必须提供必要的物质设施和力求保证良好的生态环境;城市是根据共同的社会目标和各方面需要而进行协调运转的社会实体;城市有继承文化传统,并加以延续的使命。

3)现代城市的概念现代城市是以从事三、四类产业为主的;具有现代城市社会人口规模的;作为一地地域内社会活动中心的人类集合场所。

三.城墙1. 城:进行防御的实体早期大规模建城时期——春秋城市设施开始制度化——唐代大建地方城邑,砖石包砌——明代2. 城的组成部分3. 城廓之制——筑城以卫君,造廓以守民1)城廓认知《管子·度地》:“归地之利,内为之城,城外为之廓,廓外为之土阆。

地高则沟之,下则堤之,命之曰金城。

树以荆棘上相樯著者,所以为固也。

”2)前期城廓关系✓城在廓内——山东曲阜鲁城、江苏武进淹城【图】✓城附于廓之一角——齐临淄、燕下都、郑韩城【图】✓城廓分设——赵邯郸【图】3)后期城廓关系4)城廓的不同称谓●都城●府城第二篇《考工记》一.考工记概况1. 《周礼》与《考工记》1)《周礼》原名《周官》十三经之一,是一部讲述政治制度的书2)《周官》天官冢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马、秋官司寇、冬官司空3)《周礼·冬官·考工记》2. 《考工记》性质及其成书地点和世代问题1)《考工记》是我国现存的一部最古老的手工业文献。

书中不仅保留了大量的手工业生产技术资料,而且提供了一系列制度。

例如:生产管理制度、器物制度、城邑建设制度。

礼制建设制度等,是研究我国奴隶社会的重要史料之一。

2)《考工记》是官方制定的官府手工业生产制度,而不是官方记载或批准的民间手工业生产技术资料书。

3)《考工记》中所记载的器物特征,井田制度尺寸单位及进位关系与齐国相符,可推断《考工记》成书地点为齐国。

4)《考工记》成书时间据考证应在春秋齐景公年间。

为了维护旧制,而把一些周王室的制度搜集整理出来,以抗衡政治改革的逆潮。

(儒家思想)5)《考工记·匠人》涉及城邑建设的有“匠人建国”、“匠人营国”两节,“匠人营国”一节则专述了奴隶社会西周世代“理想城市”的城邑建设制度。

而且这个制度影响了中国此后两千年的城市规划与建设。

二.《考工记》中有关城市布局的阐述1. 匠人营国。

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

2.夏后氏世室,堂修二七,广四修一。

五室、三四步、四三尺。

九阶。

四旁两夹窗。

白盛。

门堂三之二,室三之一。

殷人重屋,堂修七寻,堂崇三尺,四阿重屋。

周人明堂,度九尺之筵,南北七筵,堂重一筵。

五室,凡室二筵席。

3.室中度以几,堂上度以筵,宫中度以寻,野度以步,涂度以轨。

庙门容大局七个,围门容小局叁个,路门不容乘车之五个,应门二辄叁个。

4. 内有九室,九嫔居之,外有九室,九卿朝焉,九分其国,以为九分,九卿治之。

5. 王宫门阿之制五雉,宫隅之制七雉,城隅之制九雉。

6.经涂九轨,环涂七轨,野涂五轨。

7.门阿之制,以为都城之制;宫隅之制,以为诸侯之城制。

环涂以为诸侯经涂,野涂以为都经涂。

三.《考工记》营国制度的基本内容●城邑建设体制●礼制营建制度●城邑规划制度四.《考工记》营国制度之王城规划结构平面关系✓九分其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择中立宫✓面朝后市,市朝一夫✓左祖右社空间关系✓城隅高九雉✓城垣高七雉✓宫隅高七雉✓宫门门阿房五雉五.《考工记》营国制度奠定的中国古代城市规划体制1. 城市的主体规划结构择中主宫,以宫为中心,宫城南北中轴线为全城规划主轴线,社、祖、朝、市围绕中心。

宫城,对称布局。

宫城内前置朝,后设寝。

该主体规划结构一直为后世沿用,但在具体形状上发生了一些微小的变化,如“市”2. 礼制规划秩序3. 经纬涂制的道路系统4. 方格网的规划布局方法第三篇文明发展进程影响下的古代城市建设变迁一.文明发展脉络图1. 东方文明进程原始文明夏、商、周、春秋、战国秦、两汉、三国、两晋、隋、唐、五代十国北宋、南宋(辽、金、西夏)、元、明、清近代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时期新中国BC21世纪~BC221奴隶制时期BC221~AD1840封建制时期(该时期早期的城市建设影响了周边国家、日本的平安京、平成京、藤原京都是对唐长安城的全面模仿)1949~1840~1949受西方影响2. 西方文明进程二.中国古代城市建设的阶段划分筑城以卫君,造廓以守民2)殷商时期的城市建设汤至盘庚五迁:商汤西亳(河南偃师)——嚣都(郑州商城)——殷墟(河南安阳)3)周朝的城市建设1)沣、镐二京(发现瓦片、告别了茅茨土阶时代)2)洛邑、成周的城市建设●建设背景●两都制●建设特点●《考工记》4)夏商周时期城市建设特征1)频繁迁都2)夯土城墙3)宫殿、宗庙合一4)墓葬区分布在周围5)注重手工作坊,忽略“市”6)整体布局松散,尚未形成形制5)春秋战国时期的城市建设1)主要规划思想《管子》《管子·乘马》:“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

高毋近阜,而水足用;下毋近水,而购防省。

因天材,就地利,故城廓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

”2)主要的城市建设齐临淄、楚郢都、秦咸阳、燕之蓟、魏大梁、韩阳翟、赵邯郸四.第二阶段:秦汉时期的城市建设1. 秦都咸阳的城市建设1)营建背景1)、时代背景(1)、处在无序向有序的转型时期(2)、有着较强的经济实力2)、城市背景(1)、秦都咸阳是战国时期秦国国都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2)、独特的地理环境地面三面环山:北有九嵝山,南有秦岭,终南山,东有骊山,东出潼关、近可攻,退可守。

地址周围八水环抱:渭水、泾水、灞水、浐水、沣水、涝水、潏水、滈水。

2)营建特点1)、秦咸阳城打破了传统的集中封闭形制的约束,扬弃了旧有的城廓配置观念,秦咸阳并非一个城池,而是一个城市综合区。

2)、发展郊县的办法取代传统的外廓功能秦咸阳的各宫各自为城,而城市总体不再另建设廓。

秦始皇增迁三万家至丽邑,五万家至云阳,以充实郊县。

3)、形成原因:主观因素,时间因素,自然因素(1)、大面积建造宫殿,渭北:咸阳宫。

望夷宫,梁山宫,甘泉宫,六国宫。

渭南:阿旁宫,兴乐宫,信宫等。

(2)、天体观念贯穿城市建设之中3)秦咸阳与中国古代城市建设史上的意义秦咸阳的建设,开创了封建社会京城京畿有机结合的规划体制,或者说是京城的区域规划体制。

2. 汉长安的城市建设1)营建背景1)、“揽秦制,跨周法”的营建思想2)、选址背景3)、逐步营建,非统一规划2)汉长安城的区域规划思想1)、汉沿袭了秦的京城区域规划体制,及京城与京畿有机结合的规划体制(1)、秦时将京畿称为“内史”,统领关中之地,汉武帝时将其分为京兆伊,左凤翔,右扶风三部,称为“三辅”。

(2)、汉长安城区域规划的总体构架就是“八水”,八水是关中地区的经济命脉,既提供了日常生活用水,又提供了水业灌溉,同时也是渔业基础,更重要的是,以渭河为首的八水是整个三辅的交通运输大动脉,渭水至潼关入黄河,天下的钱粮货物由此运往京城,保证了京城的繁华。

2)、京畿同京城互为依托,京城的繁荣稳定,是京畿地区郊县经济发展的前提,京城在政治、经济、文化、交通等各方面起着组织整个区域的主导作用,而广阔的三辅地区则是长安城是赖以生存的坚强后盾,而这些郊县又作为一道屏障保证了京城的安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