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二精选题库 语文第2编6-1-2随堂(1)北师大版

高二精选题库 语文第2编6-1-2随堂(1)北师大版

第二编第六章第1节二考查角度之一一、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向往平民郭翠华①纳兰性德最大的心愿就是:有爱妻朝夕相处,有朋友经常往来,坐看花开花落,闲观云卷云舒。

这种超然物外、宁静致远、淡泊明志的生活,是纳兰性德至死都不曾瞑目的向往。

②而作为康熙大帝的御前一等侍卫,权臣的儿子,满清贵族的公子,纳兰性德却不得不过着另一种生活。

他只能陪伴在康熙大帝的左右,鞍前马后,四处奔忙。

在别人眼里,纳兰性德可谓占尽了风光和荣耀,但纳兰性德却没有一丝的得意和张狂。

当他和康熙大帝一道顾盼江山时,他飘忽的目光,就像游离的云朵浓缩着无言的惆怅,他一点也不喜欢这种官场的生活,他甚至对政治有点厌恶,他希望自己能像平民那样过着一种自由自在的生活。

他所向往的生活平实纯粹而又简单,然而,他却被命运的缰绳牢牢地羁绊着,不得不成为皇帝御座前的一个尊贵的小摆设。

③纳兰性德只能看着时光水一般地流淌,心疼着自己的生命在日复一日中消逝,他的心就像一台空磨子,每天都在转动,但挤压出的都是无法诉说的郁闷。

④纳兰性德自由的灵性曾经就像一片饱满的绿叶,却不得不面对冬季里满眼的苍凉。

纳兰性德走的时候,正是繁花似锦的春天,他孤寂的目光透过窗棂伸向遥远的天空,天空下就是他可望而不可即的平实的生活。

他疲惫的心现在终于憩栖下来,他把自己终于还给了自己。

他看见先他而去的妻子正在向他招手,他终于丢下了早已厌倦了的官场生活,脱离了虚情假意的上层社会,像一只脱蛹而出的蝶,飞出了壁垒森严的宫殿。

那年,他才三十一岁。

⑤而纳兰性德的这一切,却在几百年后的某一天,我们才知道的,是因为他的《纳兰词》。

在这本收集了他三百多首词的集子里,我们认识了另一个纳兰性德。

读他的词,如同读他的人,他的那些词就像一朵朵荷,散发出冷艳的馨香。

纳兰性德在无奈的岁月里,只能以他的词诉说自己,但他不曾想的是,因为他的词,我们找到了他。

我们不仅找到了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我们还找到了一个至情至性、至真至善的兄弟,可以与之终生为伍的朋友。

历史只会淹没一切琐屑的不齿的污泥尘垢,而一切人性的光芒都不会被淹没的。

曾经,在厚厚的铠甲后面,在英武的外表下,在“翡翠丛中,鹅黄队里”的纳兰性德所执著的人生理想,正是十六世纪西方文艺复兴时代的对人性的呼唤和呐喊。

纳兰性德则是以他最孤独的方式,以他的词表达了他对上层社会的不屑,对平民生活的向往,对诚挚爱情的追求,对友谊的渴望,纳兰性德的人格魅力由此再现,他对生命本质的热爱与追求无不闪耀出温暖的光芒。

⑥纳兰性德的词却让我们看到了在满清王朝政权的背后所潜藏的漩涡与险滩,辉煌背后的衰败与没落,更让我们看到了作为诗人的纳兰性德无法享受的那种平庸和浅薄。

高处不胜寒。

纳兰性德只能像所有的有良知的文人一样,听从自己心灵的召唤,独自品尝那份孤寂、清凉和凄苦。

⑦一个很平常的夜晚,纳兰性德终于转回了他的背影,他看见了作为平民的我们,怎么用相同的目光凝视着他。

他的眼中有晶莹的泪水,因为孤寂太久,因为等得太久。

当他向我们走来的时候,我们看见了一个清纯而忧郁的诗人,看见了一个淡泊而又正直的青年。

当我们走向他的时候,也如同走向我们自己。

就像一个叫慧子的人说的:“所有献身文化的人,没有人能逃得过这种宿命!”我们只能承受历史所赋予我们的命运,因为我们的孤独永远都是相同的。

(节选自《散文百家》2004年09期)1.纳兰性德向往平民的一种什么样的生活?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的能力。

作者通过对《纳兰词》的解读及感悟,展示了纳兰性德内心深处对平民生活的向往这一侧面。

文中集中表观纳兰性德“向往平民”的内容,在首段和第②自然段后两句两处,任选一处筛选有效信息作答即可。

应准确解读原文,把握作者观点,结合题意摘录原文作答。

用自己的话概括亦可,但必须合乎作者的观点。

答案:他希望自己能像平民那样过着一种自由自在的生活。

他向往自己的生活平实纯粹而又简单。

(或:有爱妻朝夕相处,有朋友经常往来,坐看花开花落,闲观云卷云舒,这样一种超然物外、宁静致远、淡泊明志的生活。

)2.分析“纳兰性德自由的灵性曾经就像一片饱满的绿叶,却不得不面对冬季里满眼的苍凉”一句的丰富含意和表达效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语言的表现力的能力。

句中“冬季里满眼的苍凉”喻指纳兰性德“早已厌倦了的官场生活”,以及“虚情假意的上层社会”,而他却是一个希望“自由自在”、向往“平实纯粹而又简单”的平民生活的至情至性之人,其内心的无奈与痛苦可想而知。

应按“句意→手法→效果”的思路赏析作答,语言应准确规范。

答案:饱满的绿叶形容纳兰性德青春活泼的生命状态,但现实环境却让他无法尽情地释放生命活力。

此句巧用比喻,化抽象为具体,生动形象地反映出人物的无奈和痛苦。

3.概括纳兰性德对生命本质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赏析作品内涵、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应综合第⑤自然段末两句概括作答。

题中“生命”二字,既指自身的生命,也理应包括他人的生命,纳兰性德以平民的眼光看世界,因此“他对生命本质的热爱与追求”才“闪耀出温暖的光芒”。

应深入理解文意,准确领悟作者对纳兰性德的认识和评价,并摘录原文概括作答。

如用自己的话概括,一定要合乎文意,合乎作者的观点。

答案:对上层社会的不屑,对平民生活的向往,对诚挚爱情的追求,对友谊的渴望,对人性的呼唤与呐喊。

4.作者为什么在文章结尾引用慧子的那句话?有人说:“读郭翠华的散文最大的感受是亲切自然,叫人心灵愉悦又绝不轻松。

”此文的“不轻松”是指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第一问考查分析文章结构、领悟作品主旨、体会重要语句丰富含意的能力。

第二问属探究性题目,考查发掘作品丰富意蕴的能力。

“不轻松”指肩头、心头的沉重感,应与责任心、责任感相连。

第二问既要言之成理,更要结合作者在本文末段中的观点和感悟作答,不可脱离文章自说自话。

答案:此句深化主题,深刻地说明了献身文化富有人文理想的人,同他生活的环境格格不入,水火不容。

这是命中注定,无法逃脱的。

“不轻松”是指作者呼唤有历史责任感的文人要坚守自己的理想,要耐得住寂寞。

二、阅读下面文字,回答文后各题。

夜色下的玫瑰女人家有个不大的院落。

院落里盛开着娇艳的玫瑰花。

她丈夫为救一个落水儿童,永远地离开了她。

她本是一挡车女工,现在,厂子说垮就垮了。

居家过日子,柴米油盐针头线脑儿,哪儿都离不了钱。

女人把日子过得捉襟见肘。

她还有个上小学的儿子,正是长个头儿的时候,菜也好,汤也好,女人总想做得可口些。

世上的好事只能想,做起来可就不那么顺手了。

有热心肠的邻居给女人介绍了个丧偶的男人。

好说歹说,女人总算是跟人家见了面。

人还说得过去,会一手好油漆手艺。

男人说话也直来直去:我没啥呼风唤雨的大能耐,但我会把你和儿子当作我的亲人,不会再让你为吃喝花钱的小事劳心就是了。

花钱也是小事?女人想,有手艺的人说话就是跟没手艺的人说话不一样。

回来后,邻居问女人到底是啥意思,说出来,好给人家回个话儿。

女人说:让我想想,让我想想。

女人其实早就想好了,能有个人来帮衬着把儿子养大,还能陪她说说话,这比什么都好。

女人不显山不露水地把这件事透给了儿子。

当时,儿子正在吃饭,一听这话,小脸一下子就急成了紫茄子。

儿子问:那我要叫这个人爸?你不想叫,就叫他叔叔好了。

他算哪路英雄,要到咱家来管着我?我不喜欢陌生人来咱家指手画脚。

儿子摔了筷子,泪眼婆娑地拎着书包上学去了。

女人手里拿着一样东西出了门。

那是件很好看的丝织披肩,是那个男人让邻居转送给她的。

女人敲开邻居家的房门,把那件艳丽华贵的披肩塞到了那位热心的大姐手里。

女人没说儿子不愿意。

女人说:我想等几年再说。

邻居家的大姐问:等到人老珠黄吗?女人垂了头。

女人再抬起头时,眼里就有了雾一样的东西。

女人仍去做钟点工。

做一天就有一天的钱;不做,就没有一分钱。

有时一连几天都没有人找她做钟点工,有时十天半个月也没有人找她。

女人就这样靠断断续续做钟点工的钱来打发紧紧巴巴的日子。

那件披肩又被邻居家的大姐送了回来。

大姐说:你看看,你看看,多知疼知热的一个男人。

人家回了话儿说不成也没啥,留下做个念想吧。

女人闲下来时,就会从衣柜里拿出披肩看呀看。

女人一次也没舍得披在身上。

女人每次端详完披肩时,样子都是痴痴的。

那段时间,老师传过话来,说儿子最近上课时精力不集中。

现在初中生早恋是最让老师头疼的事情。

女人跟往常一样做给儿子吃,洗给儿子穿。

儿子也没有什么不对头的地方。

该上学上学,该做作业做作业。

到了夜深人静的晚上,儿子神神秘秘地在写什么。

女人一走近儿子跟前,儿子就又捂着又盖着不让母亲看。

女人只好说些弦外有音的话给儿子听,无非是劝儿子把心思用在学习上。

儿子倒也懂事。

母亲说什么,他就点头应承下什么。

可等母亲转身离去了,他就又神神秘秘地写个没完没了。

老师第二次来找女人时,说有同学反映儿子常给邻班的一个女同学写求爱信,而且两人来往密切,躲在走廊里说个不停。

女人是个做事沉得住气的人,可这次真有点坐不住了。

她牢牢地记下了那个女同学的名字。

她不想先找儿子来谈这件事,她想只有先和那个女学生多接触几次,才能再来做儿子的工作,男女之事,妇人多多少少是懂的。

女人更不想把这事在学校里闹得沸沸扬扬。

她等女学生下午放学后,约女学生到学校外的公园里坐坐。

可是女人在横穿马路时,因心里装着事儿,心思就不那么专注,竟被迎面而来的一辆大卡车撞倒在地。

倒下了,就再没起来。

那天,儿子去参加一个数学比赛,回家时,天就快黑了,家里空荡荡的,母亲不在家,儿子以为母亲是去做钟点工了,一边写作业,一边静静地等母亲回来。

等呀等,一等不来,二等不来。

他和那个邻班的女同学说好的,今晚邻班的女同学要来看看那条披肩。

儿子把母亲在家常看披肩的事,还有母亲每次看完披肩失魂落魄的样子,都描绘得有声有色。

他要先把这些写出来,感动这位女同学,然后求女同学帮忙,告诉她那位会油漆手艺的父亲,他的一条披肩,一直被一个女人完好地保存着。

儿子希望女同学的父亲和自己的母亲结百年之好。

每当儿子看到母亲生病时孤苦伶仃的样子,就有些后悔当初不该阻挡母亲嫁人。

儿子一个人坐在院落里。

夜风把院落里的玫瑰花轻轻摇落,袅袅娜娜飞到儿子手里那条披肩上。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