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代寓言二则教案

古代寓言二则教案

意思是:这是我的剑坠落的地方。 3 、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注:(1)若,像。( 2)“不亦……乎?” 是一种委婉的 反问句式。
4 、对文中一些字词的理解。 “坠”写出楚人的慌乱,“遽”写出楚人反应速度之快,
“入”“求”又写出其行为的愚蠢。 5 、写法评析:对比、反问揭其错误实质。结尾“舟行”
与“剑止”对比,指出“求剑若此”不仅找不到剑,而且太 糊涂了。看来不应静止地看问题。
( 2)从郑人返家取尺码的角度看,其寓意也可理解为遇 事不可太机械,而应随机应变,灵活机动地处理各种变化的 问题。
第二课时 初备 统复备 一、复习上课学习的内容,齐背《郑人买履》 。 二、查字典,读准字音。 sshè 涉 j ù 遽 qì 契 yǐ 矣 ru ò 若 三、作家、作品 1 、吕不韦,秦庄襄王及秦王嬴政时,为丞相,封文信侯, 门下有宾客三千。 2 、《刻舟求剑》出自《吕氏春秋·察今》 ,《吕氏春秋》, 也称《吕览》 ,是战国末期秦国的相国吕不韦的门客编写的 一部书,是杂家的代表著作。此书语言精练, 《史记·吕不
古代寓言二则教案
古代寓言二则 教学目的: 1 、初步了解寓言这种文学形式 2 、了解课文中寓言所蕴含的道理,能说出自己的理解 3 、能借助注释及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 4 、学习一些常用文言实词及虚词 教学重点 1 、了解课文中寓言所蕴含的道理,能说出自己的理解 2 、能借助注释及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 3 、学习一些常用文言实词及虚词 教学方法;讲读法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初备 统复备 一、导入: 1 、我国寓言故事很多,请同学选择一两个讲给同学们听 听。(课前搜集我国古代的寓言故事,如:掩耳盗铃、拔苗 助长等) 2 、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在短小的故事里寓寄较深的 道理,以进行劝喻或讽刺;常用比喻、象征、夸张、拟人等
3 、重要语句 ( 1)郑人有欲买履者,“定语后置”句,现在顺序应为:
有欲买履(的)郑人。
( 2)宁信度,无自信也。倒装句,实际上为:“宁信度, 无信自也。”
4 、复述故事 5 、准确翻译,做到字字落实 6 、你怎样看待“郑国人”,怎样看待“郑人买履”。 7 、文章寓意
( 1)从郑人相信尺码的角度来看,其寓意在于告诫人们 做人做事应从实际出发,不应固守习惯、墨守成规。
四、讨论 1、
你有什么办法找到这把剑? 2 、郑国人和楚国人错在哪里? 3 、两则寓言有什么共同的寓意?
讽刺了那些因循守旧、固执己见,不知变通,不懂得根据 客观实际采取灵活对策的人。
教学后记
手法。 3 、文言文的特点:语言简洁、凝练 二、作出身
韩国贵族。曾与李斯一起受学于荀子。因见韩国日益削弱, 上书韩王,力主修明法制,富国强兵,韩王不听,退而著书 十万余言。书传至秦国,秦王大为赏识,于是发兵攻韩,迫 使韩国送韩非入秦,入秦后,因李斯等人陷害,韩非被拘入 狱,后被李斯毒死于狱中。
2 、《郑人买履》出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韩非子》 是战国韩国贵族韩非所著,是法家的重要著作,也是先秦理 论散文集大成者的著作。
三、疏通字词字义 1 、字音、字形
l ǚ 履 suì 遂 nìng 宁 度: duó 量长短 dù 量好的 尺码
2 、通假字 坐,同“座”,座位。 反,同“返”,返回。
韦列传》说,书写成后,“布咸阳市门 , 悬千金其上,延诸 侯游士宾客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所以后人用“一字千 金”来形容文辞高妙,不可更改。
四、重点语句 1 、楚人有涉江者,“定语后置”句,现在顺序应为:有 涉江(的)楚人。 2 、 2、是吾剑之所从坠。
注:(1)是,指示代词,这儿。 ( 2) 所······者, ······的地方 (3)所从坠,(剑) 坠落的地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