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记叙文的选材技巧

记叙文的选材技巧

【训练目标】记叙文的选材【学情调查】学生写作选材上的误区,具体而言,有以下几种情形:1、材料低幼化记叙平铺直叙,没有细节,没有波澜;描写缺少修饰,人物形象不生动,意境不优美;抒情缺乏真实体验,显得干瘪、牵强。

也就是说,许多同学还热衷于写幼儿园、小学、初中(中考)的生活,而少写高中阶段的生活;写日常生活也很少,尤其涉及教育改革、学习思想的变化,或自己经历的挫折曲折及其感悟等,许多人在写家中的小花瓶破碎了,究竟是谁打坏的;放在抽屉里的几元钱不见了,是谁偷的;有一本复习资料究竟借不借给同学看,自己的橡皮找不到了,是谁拿的;题目做不出来怎么办……我们不是说这些材料不能写,而是说一个高中毕业生有价值的生活是否就是这些。

我们的同学视野应当开阔一点,思考问题应该深入一点,从而写出真正有价值的文章来。

2.材料陈旧化由于有的学生阅读面狭窄,选材往往跳不出教材、文本和历史的积累,喜欢列举“英雄榜”“英烈榜”,古今中外伟人、名人、死人等比比皆是。

材料缺乏时代气息。

这类文章的材料多是几年来,甚至几十年来见于各类文章的陈旧事例,如爱因斯坦、爱迪生、李白、杜甫、辛弃疾等,不是这些例子不能用,而是使用这些材料时,没有进行精细的“打磨”,没有写出新意和深情。

这样的文章徒具躯壳而没有灵魂,因而没有生命力,也没有吸引力。

3、宿构现象严重高考作文是严禁抄袭的,但命题作文的“三自”原则又为极少数学生投机取巧提供了可能。

于是写作中偷工减料,把平时阅读中遇见的类似文章进行剪贴,文章呈现出一种克隆或变相克隆现象。

高考作文的材料是用在特殊考场上的。

有的考生往往想学一学报章上的杂文之类,先介绍材料来源,如:“我昨天在报上看到了这样的材料“xx”这是《xx都市报》上的一件事,“这是同学给我讲的一个故事”等等,编造材料出处。

有的考生还在原来的故事基础上,杜撰甚而增加情节,这真让阅卷老师啼笑皆非,这真是“大白天说假话”,这个材料不是你“六月七日”刚刚看到的吗?2003年的作文题(全国卷),有考生在文中为了突出“父亲”伟大的形象,编造了父亲走上抗非前线时的“壮举”。

因为是胡编,所以文章不真实,感情不真挚,最后经查实,发现是小作者造假。

4、选材杂乱,只为凑字数篇幅一部分学生在选材时,全然不顾题目要求、写作中心意图,一味堆砌材料,只注意材料的表面相似之处,而不注意事例的本质,只求凑成800多字。

结果思路不清,中心不突出。

【写作指导】记叙文的写作,需要解决的一个关键点就是内容问题,即“写什么”。

无论是记人、叙事,还是写景、状物,作者都必须尽可能深地熟悉反映的对象,尽可能多地占有材料。

如同一个产品制造的优劣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原材料的质量一样,一篇记叙文写作的成败和好坏,也常常取决于作者在现实生活中对各种事物的观察、体验、了解和掌握的程度。

选择材料,有没有可供遵循的标准呢?应该说是有的:1、材料要体现正确鲜明的主题。

一般记叙文都是通过刻画人物表现主题,所写的事仅是一个载体,最终要让作文某种意图,给读者以启发和教益,这在构思中首先应注意的。

主题很多,如爱国、诚信、守纪奉献、勤劳、坚强、敬业、合作、节俭等等。

但我们稍加分析就可以得知此等种种主题都源出于一个“爱”字,这是人性的本质所在,明确了这一点,在构思选材剪裁时就有了明确的方向。

少数同学不明白这一点,为了写事而写事,如《疙瘩解开了》一文很多学生就疙瘩写疙瘩,事情完了文章就完了,无着力点,不给人留下思考,这类文章就是没有灵魂的文章。

而选材上有些同学甚至将“疙瘩”等同于恶语中伤、拳脚相加遗留下的“怨恨”、“敌视”等等流毒,这就是典型的“无用素材”。

2、材料要新颖。

一般地说,材料陈旧乏味,就不利于主题的表达,甚至会影响主题的表达;而新颖妥贴的材料常使主题不同凡响,令人耳目一新。

大自然的壮美莫过于日出了,于是赞美日出就成了许多文人大家笔下的共同主题,怎样使这个共同的太阳不至于千篇一律而又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呢?巴金写海上的日出,徐迟写黄山日出,刘白羽则描写在飞机上看见的日出;海涅借云海衬托日出的美景,屠格涅夫用光与色表现日出的辉煌……作家总是寻找新的题材来表现“每天都是新的”太阳,这对我们不是很有启发吗?《疙瘩解开了》一文多数人都写个人的疙瘩或个人之间的疙瘩,但有位同学构思比较巧妙——两家间的疙瘩:村上两家间的排水沟堵了,相互指责对方有责任,应由对方清理,弄得村上环境臭气熏天。

后来村上一位老者主动自带工具,开挖疏通,感动了两家人,齐心协力共建了美好环境。

材料较新颖,传达的主题也明确而又积极。

3、材料要抓住重点,引人入胜。

任何一则故事都有来龙去脉,有一定的发展过程,我们如何才能截取素材中重点环节来满足题目的要求呢?首先我想,我们应该明确题目的重心何在。

如《守住自己的宝》一文,这个题目结构上是动宾结构,重点应在动词“守住”上,要突出“守住”就必须明确三点:一、这个所谓的“宝”本来就隶属于自己;二、这个“宝”现在有丢失的危险;三、要有“守住”的方式、行动。

不少同学应为没有理解题目的重点,匆匆选材,对既定选材各个过程不加辨析,匆忙下笔,慌乱中已失方寸,失分自然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记叙文事件记叙要体现情景性、场景化,切忌大段的概括式宽泛语言。

情节要有张力,人物要有冲突。

再如《疙瘩解开了》一文不少同学运用误会法,突出了这特点,也为后文解开疙瘩作了铺垫。

解开疙瘩转折点不少同学设计了一定的事件,这比有人仅说时间久了疙瘩自行消解强得多,从而更引人入胜。

那么具体哪些类型的材料老师比较喜欢、考场能吃得开呢?选材:学校生活(高三特色)范文展示留一片绿地今天是星期一,真是太好了,因为大家都必须穿校服。

对于我一个家境贫寒的学生来说,只有在星期一,我才敢钻入人群,与大家一起玩耍,因为大家穿的都是校服,人群中,无法分辨出贫富贵贱。

每到星期一,我都会早早来到班级,冲洗黑板,清扫尘土,拖地……然后再去晨读,即使这些工作不归我,但是我也会积极去做,我想让大家记住我的好,忽视我周二到周五的贫寒。

似乎只要是在周一,我就能拥有无拘无束的快乐。

而每周二到周五,我便将自己囿在座位上,尽量少抛头露面,我不想将自己绿色、简单的校服暴露在同学们的名牌服饰之间,那样我就会显得很寒碜,让我更卑微更没有自信。

就这样,我将自己的青春包裹朴素的校服内,不敢与人媲美。

春天,一次偶然的机会,我走进百花齐放的公园,里面的花姹紫嫣红,争奇斗艳,它们的颜色和同学们身上的名牌服饰一样,让我有一种敬畏感,让我只能远观而不可亵玩。

突然,有一股强光射进我眼里,我顺势看去,原来是一株草间的露水。

阳光照耀在上面,它发出璀璨的光芒。

我的心不禁为之一颤,那时一片怎样的草坪啊,每一株小草都腰杆笔直,昂首挺胸,争着向上长,它们身上的绿色和我身上的绿色一样,但是它们的精神诠释了它们的颜色,而我……原来,生命的价值从来都不体现在外表,正如那一片绿地,只要努力地去体现,去诠释其自身的价值所在,那么,即使朴素甚至丑陋的外表都会被你这种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的精神覆盖,而成为你的精神象征。

我终于知道,每个人的心中只要留一片绿地并好好耕耘、经营,努力去释放心中绿地的精神,最终一定会走向胜利的彼岸。

绿色的校服,我的外表。

人穷,志不短,我的绿地。

【点评】本文取材于校园生活,但能于小处作笔,发人之所未发。

通过穿校服的“我”在一周内的不同表现以及最终战胜自卑心理的心理过程,很好的诠释了“我”要留“一片绿地”表现我的自信、奋斗的精神这一主题。

文章心理变化表现详细,结尾注意点题明义。

人生依旧狂风呼呼地吹着,路旁的树枝随着风在左右摇曳,小区围墙上的草也在没有主张地左右晃着腰。

我不顾风含着沙吹在脸上的阵阵刺痛,踱步在街上,不时地踢着路上的小石子。

“上,不上,上,不上……”我在数着路边的电线杆,让老天来决定我的命运。

高三了,可我的成绩并不理想,要考上一个让自己满意,让家长高兴的本科,实在有点难,所以最近爸爸给我找了一条类似捷径的方法——上体育班,考体育。

这可让我犯了难,一面是为自己人生的憧憬可能落空,一面是自己的面子可能挂不住和随之而来的痛苦怕自己无力承担。

尤其是后者,因为在同学们眼中,体育班都是那些成绩不好,素质差的人才去的,而且体育训练要额外付出的努力也是巨大的。

哎,真是愁死我了!今天看来我真的得去找李叔叔了。

李叔叔是爸爸的一位好朋友,也是一所中学的校长,我想此刻或许只有他能给我出出主意,帮我渡过这一难关。

到了李叔叔家,我先告诉他我的烦恼,李叔叔只是一味的点头。

见我说完后,他沉思了片刻,面带笑容地对我说:“你能有刚才的这些想法,都很正常。

如果你真的已经对自己做出了一个中肯的评价,并且对大学生活又是那么的憧憬向往,你不妨照你爸爸的话去做。

现在瞧不起练体育的人,以后也许会发现自己是当初是多么的愚笨……”“可是,如果上了,那以后不就只能做体育老师了吗?那……那我可不干!”没等李叔叔话落地,我就焦急的喊道。

“这你就大错特错了,拥有一个较好的文凭,你可以做很多事情。

再说现在有几个大学生还在对口专业工作的啊?我们不如换条路,人生也会很精彩。

”是啊,既然自己的文化成绩不是很优秀,何必强求自己争那“独木桥”。

换条路,或许真的会精彩。

听了李叔叔的开导,我豁然开朗,心情一下子舒展,在向李叔叔道谢后迅速赶回家,我要告诉爸爸我的决定。

我立刻飞奔回家向爸爸表明了自己的态度。

爸爸笑呵呵地拍了我一下头:“臭小子,终于开窍了。

我正愁怎么说服你呢,看来我是多虑啰。

”我不好意思的抓抓后脑勺。

眼看训练已经三个多月了,辛苦自然不必说,我真真切切的在体会着什么叫“痛并快乐着”。

痛,来自精神和身体的双重压力;快乐,是因为自己当初的明智选择。

最近通过和老师的不断交流,我对自己的情况越来越了解,未来的人生的蓝图已清晰地展现在我的眼前,那么绚丽,那么缤纷。

条条大路通罗马,绝望处,不妨转向,人生精彩依旧在。

我相信我未来的人生,暴风骤雨只是陪衬,阳光普照才是主角。

【点评】60分,在深刻理解题目的基础上,作者能从自身说起,有很强的真实感和可读性是本文的最大亮点,在描写人物时也能抓住心理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尽量做到了描写的立体化,成功塑造了一个心理由挣扎不已到坚定不移的高三学生形象。

文章开头运用景物描写且暗合自己动摇不定的心情,结尾处能做到照应题目,并卒章显志。

疙瘩解开了我们是从我出生开始便注定水火不相容的,吵架成了我们的家常便饭。

高三刚开学,她坚持陪读,把工作都辞掉了,租好了房子,一切妥当之后,她才通知我。

当时我就用超大分贝的声音吼道:“我不要你陪读!”她也不甘示弱,大声说道:“不陪读你吃得了住校的苦吗?都是你爸把你宠坏了。

”她责骂我的时候从不正眼看我。

我更加生气了,“你别什么都推到我爸身上!我要独立生活,你以前怎么没照顾我,家里哪样不是我爸做的?现在你陪读,只怕我以后再也没有安宁的日子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