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我国农业技术多元化推广体系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
从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看,人类的生产活动首先是从农业开始的,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国民经济逐渐形成了各种产业,但农业始终处于基础地位。
农业生产提供的食物等基本生活资料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首要前提,农业部门创造的剩余产品是社会其他生产部门存在和扩大的重要基础。
农业的这种特性,决定了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安天下的战略产业。
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开始全面构建,并伴随着我国农业发展的各个历史时期得到补充和完善。
目前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呈现出推广主体多元化和推广形式多样化的发展趋势。
但是面对现代农业发展的新需求,这个体系面临着诸多不适和矛盾,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构建新型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势在必行。
一、我国农技推广体系的历史及特点我国农技推广体系的历史沿革我国农业技术推广活动源远流长,自远古的尧舜时代就有原始的推广活动;而后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农业生产实践活动的不断深化,积累的农业知识越来越丰富。
历代封建统治者均沿袭早期实行的“劝农”政策引导农民从事农业生产,农业技术推广活动仅是一种简单意义上的“教育和行政相结合”的农业技术推广传统,而且一直延续到明清时期。
清末至中华民国时期,洋务派和维新派开始向欧、美、日学习,创建农务学堂、农事试验场和农村讲习所。
20世纪20~30年代各高等院校纷纷效仿美国赠地学院模式,成立农业推广部,国民党政府时期开始建立各级农技推广机构,但由于历年战乱,推广工作仅限于高等院校及少数地区。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开始全面建立农业技术推广机构,逐步形成了我国现行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纵观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业技术推广发展的历史,政府农技推广机构主导的农业技术推广模式一直占有主导地位。
这一模式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便开始构建,并得以运作,在推广发展的各个时期,对促进农业科技水平提高及农业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其主要特点是政府直接领导农业技术推广,自上而下地形成单一的农业技术推广主体;组织管理上具有双重性,各级农业推广机构既受同级农业行政部门的领导,又受到上级推广机构的业务指导。
党的十四大以后,我国实行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我国农村经济形势和农民的地位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伴随着政府对农业技术推广网络的改革,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主体呈现多元化发展的趋势,其中政府农技推广机构、农业科研单位和农业教育单位在当前的农技推广活动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与此同时,作为有效补充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供销合作社、涉农企业、农业龙头企业和科技示范户的农业技术推广活动也得到了蓬勃发展。
随之涌现出了多种农业技术推广形式,最具代表性的是科技特派员制度、农业星火科技专家大院和农村信息化技术服务(农技“110”、网络医院)等农村科技推广服务形式。
二、国外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特点世界上由政府主导建立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最早产生于20世纪初英、美等发达国家。
到20世纪80年代末期,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在政府主导下已成为科技与农业结合的重要途径和各国政府推动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手段。
各国政府重视农业技术推广主要是由于以下五个方面的原因:第一,政府主导农业技术推广是解决农业领域中市场失灵的重要手段。
在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经济生活特别是农业中存在着许多市场机制接触不到的领域和解决不了的问题,即市场机制失灵的领域,如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提高、社区开发、农业环保、未来农民培养等公益事业。
由于农民和农村特殊的经济和社会环境限制,这些问题单靠农民自己无法解决,必须由政府统筹协调,因而由政府主导进行农业技术推广成为解决农村落后局面的首选措施。
第二,加强农业技术推广是各国保护农业的新途径。
一方面,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展,农业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通过关税和非关税(如检疫)等贸易保护措施保护农业的办法已越来越不受欢迎和行不通。
如欧盟利用门槛价、最低保护价和绿色通汇制等保护农业就受到美国和其他国家的极力反对。
另一方面,随着农业科技贡献率的不断提高,农业竞争在很大程度上成为农业科技水平、农民科技素质的竞争。
由政府主导加强农业技术推广,提高农民的经营和管理素质,提高农民的科学种田水平,提高科技转化率和贡献率已经成为各国农业竞争的重要手段。
第三,加强农业技术推广是政府关心农民利益的一种表现。
在世界上许多国家,农民是一支较为重要的政治力量。
农协作为农民自己的组织,代表农民与政府沟通,保护农民利益。
政府通过与农协合作,共同发展推广事业,为农民服务,体现政府对农民利益的关心,对当权者争取农民的支持具有很大作用。
第四,不发达国家通过加强农业技术推广正在逐步解决贫困和饥饿问题。
在发展中国家,农业仍然是最大产业和国民经济支柱,农村人口占大多数,农民生活水平仍然需要提高。
通过加强农业技术推广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管理和经营素质,是解决贫困和饥饿问题,提高国民经济实力,改善国民素质的重要途径。
第五,发达国家通过政府办推广正在实现工业反哺农业。
工业化国家在起步时期都经历了农业支持工业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农业经济一般是随着工业经济的发展逐步萎缩,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逐步下降,往往出现农产品自给不足的情况。
在完成工业化以后,这些国家往往通过农业技术推广和其他扶持农业的措施实现工业反哺农业,以逐步提高农产品自给能力。
世界主要工业化国家(如美国、英国、加拿大、德国、丹麦、荷兰等)经过工业反哺农业后,农业都具有很强的竞争能力,其中一些国家成为重要的农产品出口国。
三、构建我国多元化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启示研究世界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发展变化规律,对于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多元化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我们必须认真加以借鉴,以便构建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多元化农技推广体系。
1.政府主导,多元发展不论是哪种类型的推广体系,从中央到地方自上而下都设有相应的工作机构,实行垂直管理,每一级都有明确的职能和人员结构,有详细完善的推广计划、健全的岗位责任制。
在各种推广力量中,政府推广体系是主导力量,对其他农业与农村开发服务组织有协调和影响作用。
2.政府与农业科研、教育单位有机结合世界农业技术推广的实践证明,科技资源是影响农业技术推广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
成功的推广体系总是把政府推广机构与科技资源有机结合起来。
政府推广机构主要是管理职能,农业科研、教育单位的优势在于成果多,专家多,主要承担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工作。
3.政府投入是推广成功的关键现代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之所以得以完善和发展是与政府的积极参与分不开的,政府不论采用哪种形式参与,其主导作用非常明显。
政府的作用主要是通过投入来推动和引导农业技术推广。
政府投入的形式主要包括:支持建立推广组织、实施推广计划、对农民进行培训等。
政府投入的普遍做法是中央、地方政府共同承担推广经费,政府资金在推广经费中始终占据主导地位。
4.法制化是推广成功的保障由于英、美等发达国家是法制国家,因而其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具有较完善的法律和制度保障。
后起的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借鉴其成功经验,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农业技术推广法律制度,从而形成了世界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健康发展的局面。
例如,日本为了稳定农业技术推广队伍,提高推广人员的素质,实行严格的资格考试制度,只有取得一定资格的人员才能允许从事推广工作,并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
韩国则以法律的形式对推广机构的编制作了规定,经费的使用接受国会的监督。
鉴此,我国应加强农业技术推广的法律保障。
5、依托信息技术,实现农技推广手段现代化。
一是利用人工智能与自动控制技术,对农业生产环境进行数字化实时监控;二是构建地方农业信息共享平台,为服务终端提供多渠道的信息服务;三是对农产品生产进行全程数字化管理,确保农产品安全优质。
6、以体制创新为突破口,充分发挥农业科研、教育单位在农技推广中的作用。
在深化科研、教育改革的过程中,省级以上农业科研、教育单位应设立专门的农技推广机构,赋予其农技推广职能。
在地市和县级,建议探索一种新的体制,鼓励和支持农业科研、教育单位发挥自身优势开展推广工作,实现农业科研、教育单位与农技推广机构特别是基层农技推广机构的有效对接。
构建新型多元化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多个领域的机构改革和体制创新。
坚信我国构建新型多元化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在充分尊重农民技术选择权,以国家农业技术推广部门为主体,政府引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情形下,定会形成多渠道多元化的农业推广体系。
参考文献[1]吴国庆.选择适合中国特色的现代农业技术进步的模式及方向口[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0(3):18~20.[2] 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意见[Z].国发[2006]30号,2006—11—21.[3]北京市人事局.关于加强自主创新人才队伍建设的若干政策措施[D].京人发[2006]83号,2006—11—06.[4]农业部关于支持和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的意见[D],农经发[2005]5号.[5] 于永德. 科技组织制度与农业技术进步[M].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12[6] 高启杰. 农业推广学[M]. 北京: 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3,11[7] 翟虎渠. 农业概论 [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10[8] 农业部关于贯彻落实< 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意见> 的意见[D].农经发[2006]29 号[9] 北京市人事局. 关于加强自主创新人才队伍建设的若干政策措施[D]. 京人发〔2006〕83 号,2006,11,6[10]山东省烟台市牟平区人民政府.牟平区关于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试点工作的总结报告[R].2004—11—30.简述我国农业技术多元化推广体系班级:国贸082姓名:王晓学号:1920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