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走出写作教学的困境 王栋生

走出写作教学的困境 王栋生

走出写作教学的困境王栋生反思我们的写作教学,可以这样说:有多少未被关注的问题,也就会有更多的尚未尝试的办法。

在这方面,许多一线教师作过有益的探索与尝试,也在不同层面上取得过成功,只是没有受到业内的充分关注。

本文试图从寻找对策的实践层面,略谈一些体会,和同行交流。

让写作成为心灵的歌唱写作是自我生命的活动。

认识到这一点并不容易,在教学中贯彻就更难了。

从教学角度出发,教师总是得想,这次写作要达到什么目的,体现什么样的能力要求,期待学生会有什么样的文章,等等。

而学生未必会这样去想,对他来说,每一次作文都是独特的生命体验,他要利用这次机会,反映自己的观察与思考,展现自己的想象与创造,他要借这个题目,表达自己的追求和寄托。

看起来这是一对矛盾,但在作文教学中,教学目标与学生的活动完全可以统一起来,成为师生共同的精神活动。

作文要关注社会,关注自然,关注自我,在这里,特别重要的是“关注自我”。

学生最重要的写作资源是什么?毫无疑问,是他的个人生活,是他所熟悉的事物。

作文是精神的活动。

学生不是机器,机械地按标准复制产品;学生也不是政治家,总是要倾诉经世济民的宏论。

没有必要让学生反复地在上下五千年中寻找民族自豪感,没有必要让他们把08奥运说成生命中的头等大事。

事实上,真正会写的学生,尝一脔而知味,他们能从柴米油盐一类的日常生活中有所发现,从里巷俚语中观察世像人情。

写作者是享受生活百味的智者,不懂生活之美,一味地论证人生目标,远离自己的世界,必然笔下无物,面目可憎。

为什么不把他们的目光引向丰富多彩的生活呢?一个善于思考、发现的人,在写作上能“一触即发”,他的笔下,永远会有新奇的体现人的智慧的事物。

在起始年级的写作课中,就应当启发学生关注自己的生活。

这种关注首先在于发现并丰富自己的生活。

应试教学造成学生的生活单调乏味,确是事实,但某种程度上,一些同学缺乏想象力,不善于观察和联想,也会使学生感受不到生活中蕴藏着的乐趣。

因此,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善于发现其中有价值的事物。

多年前我曾在作文课上要学生写出柴米油盐等生活用品的价格,大部分学生回答不出来。

有学生认为这个问题没多大意思,回答不出来也没关系。

我只说了一句“回答不出来也没什么,只是这关系到你们的父母每天劳动的价值”,学生很受震动。

1986年我教高二,有一次在作文课上给学生每人发一张白纸,要他们“把爸爸妈妈的生日写出来”。

全班近一半学生写不出来。

那一次我的作文题是两题选一:“我是怎样记住父母生日的”,“我为什么忘记了父母的生日”。

所有的学生都有话可说,那次作文写得特别好。

看似单调乏味的生活其实有许多有待我们去开掘的富矿。

囚徒的生活更是真正的单调乏味,可是十九世纪以来,许多作家在监狱中都能写出不朽的作品。

这从另一面证明:只要你能想,就不愁找不到值得思想的事物。

我常对学生说“你的生活很重要”,但我们不是为了写好作文才去关注生活的,实在是因为生活在显示我们的生命价值,生活太值得我们热爱。

我在十多年前的一次作文课中,让学生写过“没有意义的一天”。

之所以那样命题,是想到学生学写作以来,总是有教师和他大谈人生的意义,总是要他写“有意义的事”;而他的平凡的生活令他自卑,于是他不得不说假话;他认为社会的一切都重要,而自己不重要,他的生活没有价值,他的生命也没有什么价值。

好吧,既然他已经说“我的生活没什么意义”,那就写一写这种“没有意义的一天”如何?然而结果很有意思,——有些学生把每天那种“没有意义”的日常琐事描绘一番堆砌成文,发现这就是通常说的“日子”和“岁月”;不会写的学生说,连“没有意义的一天”都写不好,那的确是我的写作能力差了。

有学生后来看到陈村的《一天》,感慨地说,过去太重视“意义”了,而生命中有许多事物是不能用简单的“意义”去认识的。

写作应该是个人感情活动的一种表达方式。

可在什么情境下,学生写作的激情会“一触即发”?一些教师的体会是:一定要让他的思维活跃起来,有想写的欲望,那才是最好的教学。

我虽未必愿意接受“情商”一说,但坦率地说,由于各种原因,作为写作者生命中不能没有的“感动”,在青少年身上日渐淡漠。

我在不同的教学班试过,每次板书巴尔蒙特的诗句“为了看看太阳,我来到世上”,写完回头,总能看到两三位同学激动得热泪盈眶。

——你可以相信,能被这样一句诗感动的学生,他的作文绝对不会差到哪里。

写作应当成为心灵的歌唱,教师为什么不注意创设激发学生想象、触动他心灵的情境呢?洞悉学生的写作状态何谓写作状态?对一个写作的学习者来说,它包括:是否有写作的准备;在写作过程中,他的思想情感有什么样的变化;他有什么样的表达习惯,他的表达技巧还需要作哪些提高;他对哪一种文体更加感兴趣,他的写作积累有什么特点;他是否愿意写,他喜欢写些什么题材,他写作的主要困难在哪里,等等。

一个语文教师,如果对学生的写作状态没有足够的了解,其作文教学的效果和效率是难以想象的。

在一个教学群体中,学生会有不同的写作状态。

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作文、随笔和其他交往途径,了解学生的写作状态。

有经验的教师接手一个新班,只要写过两次作文,他对全班的写作就会有数;一个学期下来,看了每个学生的十多篇文章,对每个人写作的长短,也就基本了解了。

谁长于议论,谁长于记叙,谁说话简明扼要,谁常能有诗一般的语言……关注学生的写作过程,能帮助教师较好地了解学生的写作状态。

例如,面对一道作文题,学生可能想起什么?他思考的范围有多大?他会如何选择?他会不会扬长避短?他有没有进一步调动写作资源的意识?如果选择某类题材,会出现什么障碍?行文中,他有可能在什么地方被“卡”住?……如此,教师才有可能把握作文教学的规律,才可能不断地有“新点子”和新思路。

了解学生的思维特点,有助于正确判断他们的写作状态,帮助他寻找发展的机会。

我曾注意到有几位学生几乎永远不会描写。

这些学生性格沉静,内向,他们似乎不关注形象与细节;但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比较强,发议论时颇有精神高度,善于分析事理。

反过来,也有些学生,什么记叙文题目也难不倒他,有着令人惊叹的想象力和安排结构的能力,但是如果让他说明一件事,往往颠三倒四,语焉不详。

不了解这些,往往也就不知道该如何去教。

这些,都应当是写作教学要关注的问题。

学生不愿意写,未必是没有可写的东西,也未必是不会写。

他或许是在等待,或许是“不在状态”,或许仅仅是不喜欢这个题目。

但教师无论如何不要低估了学生的判断能力,不要把学生想得太幼稚,同时不能自以为是,高估自己。

有一年江苏省作文竞赛,题目是“猜一猜,我有多爱你”,有评委担心学生去写早恋。

这是很典型的一种教学自扰。

结果选写本题的37名学生,没有一个去写男女恋情,而且立意新颖,境界高。

学生未必那么俗,他们有自己的追求,——他们最怕的是遇上一位自寻烦扰的教师,如果不幸让他遇上了,则有可能自我压抑,长期没有脱颖而出的机会。

教师应当想方设法让学生享受写作的愉快,让他能自觉自愿地写,高兴地写;很多老师都有这样的经验:一个好的作文题,能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

教师经常地命出让学生“眼睛一亮”的新题,必定能有效地调动大部分学生积极思维。

请看下面这道题:韩愈字退之,岳飞字鹏举,朱自清字佩弦,钱钟书字默存……人们选取与名的含义相关的字以表德行、特性,体现精神追求或自我期待,这是中国独特的语言文化现象。

你想给自己起一个字吗?翻检词典选几个你喜欢的词,推敲含义,选定最能表现个性和精神追求的一个,叙述选择的过程和原因。

学生见到这样的题目,不可能没有反应。

他在语文学习和社会生活中接触到许多这方面的知识,可是他自己竟没有想到过可以为自己取一个字(或号),姓氏依宗族沿袭,名为父母所赐,现在,他有了一次选择的权利与自由,他当然会有自己的思考。

这次作文,很多学生绞尽脑汁,因为他知道,字号有可能流传,他必须郑重其事。

我的班做完这篇作文后,在讲评中介绍了一些学生的字号,此后有些学生便以字相称。

这道题来自一线教师的创造,现在已经编进了苏教版高中语文教科书第一模块。

了解了学生,“点拨”才是有效的。

20多年前,有个高一的学生在随笔本上写了篇短文《信》,叙述的是在传达室接到一封信的经过。

作者性格温和,写文章一向平实,表达习惯于平铺直叙。

我问这位学生能不能改得有些吸引力,她没有信心。

我建议她把这五六段文字调整一下位置,用独立的短语插入过渡,结尾不要有结果,留点空间让读者去想,可能会很有趣。

这位同学用了一小时改了一遍,自己看了也吃了一惊,说:“怎么像小说了?”后来《语文学习》等多家刊物转载了这篇作文,于漪老师还专门写了评论。

这位学生从此对“一波三折”、“尺水掀波”、“水似看山不喜平”有了深切的感受,不用我再教她了。

经常有同行谈到,高中生的记叙能力往往不如初中生。

形成这种状态的原因比较复杂,应当注意到,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很多高中生追求理性思考,忽略了形象思维,他们的作文缺乏想象力,特别是无法对习以为常的事物展开联想。

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展开这样的思维练习。

以下是几年前的一个课例。

师:现在我们来看窗外,那儿有一棵松树。

你第一次注意到它是什么时候?快,快说!生8:到这间教室以后,上课分神,看过它。

生9:记得是我站在树下等同学时,那是一年多前的事,站在它下面有20分钟。

师:想过什么没有?生8:想过,觉得为什么只有这一棵树,孤零零的。

师:还有谁想说?生9:我前些天想到这棵树,是因为大家都知道,人侵犯了自然要遭报应,我觉得应当说“教学楼离这棵树太近了”,而不是像有人说的“这棵树离教学楼太近了”。

当时我想这句话应当这样改一改。

师:很好,善于推敲,这是语文学得好啊。

还有吗?生10:我忽然有些害怕,——我刚刚注意到这棵树。

师:是吗?那你想了些什么?生10:我在想,树就在我身边,我竟然麻木到这种地步,一年半了,还没发现它,我因此在想:我有没有这样对待过别人?师:比如班上的同学,都说过话了吗?全问过好吗?和每个人交流过吗?生10:想想是有点问题,我自己的问题。

生11:我看到这棵树时的第一反应,就是想它有没有一百岁;如果有,那它就比我太爷活得还长。

师:看,南面那一棵,一百多年了,鸦片战争之前就站在那里了。

生11:我想,如果它有思维和情感,那我们今天从课本中学的历史,都在它眼中。

师:想一想,在这棵树下,发生过什么事?生11:可以有很多。

也可以编出很多。

师:“编出很多”?你所谓的“编”,也有许多事是可能发生的,这就是所谓“文学的真实”。

生11:很多小说和电影作品都是这样。

师:比如,又到了桂花飘香的时候了,喜欢吗?生:(众)喜欢。

师:很多年了,我从来没听说有哪位同学不喜欢桂花香的。

可是你有没有想过:那几棵树是谁种下的?栽树人是位什么样的人?他种下了这些桂花后到哪里去了?他种下这些树的时候凝望过它,并有过遐想吗?生12:也许是学校的一位老工人,头发花白,很和蔼的一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