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李白诗歌的飘逸风格

论李白诗歌的飘逸风格

论李白诗歌的飘逸风格学号:1361001215749 姓名:王一键【摘要】:李白是盛唐文化孕育出来的天才诗人,其非凡的自负和自信,狂傲的独立人格,豪放洒脱的气度和自由创造的浪漫情怀,充分体现了盛唐士人的时代性格和精神风貌。

作为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诗歌热情奔放,想象丰富,语言清新,风格豪迈,个性鲜明,处处彰显豪放飘逸的风格特色。

在他的诗歌中,既有浩瀚壮观的瑰丽奇景,又有标举风神情韵的自然天成的明丽意境。

因而使他的许多浪漫主义诗篇具有豪迈的气势、昂扬的情调、奇特的形象的非凡和意境,从而对读者产生强大的艺术感染力。

【关键词】:思想基础飘逸风格浪漫主义李白是时代的骄子,一出现就震惊了诗坛。

他气挟风雷的诗歌创作,及其天才之笔,当时就征服了众多的读者。

李白的诗歌今存990多首,其诗歌各具特色,风格多变。

李白出蜀前后,游奇览胜,受道家思想影响很深,诗歌“飘逸”的风格比较明显。

杜甫在《春日忆李白》中说:“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请新根庚开府,俊逸鲍参军。

”他以内行的直感,用诗的语言,对李白诗歌风格做出了简单的概括。

“清新”、“俊逸”是就其风格特点直接而言的,“飘然思不群”,则是指他创作构思的特征。

飘然言其意象飘移不定迷离恍惚的情态,“思不群”是指他的艺术构思以一般诗人有别,能够超拔流俗。

“无敌”则誉其天才超轶,举世无匹。

以诗的语言风格而论,李白诗不仅清新俊逸而卓特,极萧散洒脱之致。

飘逸与俊逸,简言之即飘逸,这是李白诗歌风格的主要特征。

继杜甫之后,历代诗人和评论家对李白诗歌的风格,多有一语中的评赞。

王安石说:“白之诗歌,豪放飘逸,人固莫及。

”【1】严羽说:“子美不能为太白之飘逸,太白不能为子美之沉郁。

”【2】他们都拈出了“飘逸”二字,一概括李白诗歌的风格。

所谓天仙之辞,恍无定处、不主故常,等等都是描绘李白诗的艺术风格,于写诗时能够离方遁圆,挥洒自如,若神仙乘祥云来往于宇宙之间,自由自在而无拘检。

兴会属辞,则是指其兴致到来时脱口而出,而不是苦思冥索而得的写诗情景。

不墨守成规,天才的大胆的创造,是李白诗歌创作成功的重要因素。

可见,李白诗歌风格之飘逸,为历代诗歌评论家所公认。

虽然,飘逸二字不能概括李白诗全部风格的特点,但却是李白诗歌风格的金光闪闪的一个徽章。

一、思想基础李白出身于一个富有文化教养的商人家庭。

他从小"诵六甲,观百家",喜欢击剑、游侠。

他少年时代生长于蜀中,环境对他的儒道信仰影响极大,后来他又学习纵横术。

也就是因为他少年时代受到的各种影响,使他具有了狂傲、飘逸、洒脱的气质,也使他的诗中有了那种奔泻而出的感情和奋发昂扬的气势。

我认为这种风格的形成究其思想应该是多个因素综合的结果。

1、侠士的影响李白从小就受到侠士的影响,是个十五好剑术的少年游侠和羽客,传说他曾为打抱不平而手刃数人,游侠生活充满浪漫主义色彩,诗人逐渐形成一种豪放无畏、急公好义的性格,一种高度浪漫的精神和气质。

他在《赠从兄襄阳少府皓》中说:“……结发未识亊,所交尽豪雄。

却秦不受赏,击晋宁为功。

脱身白刃里,杀人红尘中。

当朝揖高义,举业钦英风。

”又在《留别广陵诸公》中说:“忆昔作少年,结交赵与燕。

金羁络骏马,锦带横玉泉。

”随着阅历的增长‘李白对社会的认识逐渐深入,他的任侠行为减少了,但其游侠生活培养出来的正义感和热情慷慨的性格却一直伴随他走完人生的路程。

可以说,李白一生都带有几分“侠气”其实就是一种浪漫主义的气质。

2、儒家思想的影响从26岁起,李白就踏上游历的生活,并多次希求荐用,但屡遭失败。

天宝元年,李白奉召入京,这一时期是就他一生中最为辉煌的时刻。

但好景不长,没多久就被权贵们诋毁,仕途再受打击,使他对朝廷充满愤懑和失望的情绪,但又关心国家,希望建功立业的心情并无减退。

安史之乱起,李白以为报国时机已到,入永王幕,慷慨从军,后却被定为反叛罪,被迫离开长安。

虽然他觉得极端痛苦,总是在那里挣扎、抗议、奋斗,但仍然表现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铮铮傲骨!在这一时期他揭露现实的作品越来越多,反抗精神也愈演愈烈。

李白深受儒家思想的熏陶,儒家的“达则兼济天下”的信念,使他有“济苍生安黎元”的远大抱负。

这种理想成为他一生追求目标的基石。

但“穷则独善其身”思想不免与道家厌世的思想合流,游侠的思想又使他重诺轻物,轻视传统,追求一种个性的张扬,养成狂傲不拘、飘逸洒脱的气质和豪迈旷达的作风。

3、道家思想的影响少年时代生活于道教浓郁的蜀中之地,自然耳濡目染。

在他的仕途生涯中,多次举行了入道仪式。

正因为如此,李白在不少的诗中表现出人生如梦,及时行乐的思想。

另外他的狂傲不拘,飘逸洒脱的气质出来源于这样的思想基础,贺知章曾称他“谪仙人”。

“狂”是他人生的象征。

他的侠胆、仙趣、狂放、都极大的刺激着其个性中那高傲狂放的因素,使他的个胜意识常处于一种膨胀状态,形成了他独有的浪漫,倨傲达观的性格。

尽管他在诗歌中常流露出人生如梦、是行乐的感慨,其实是出于内心深处对不受约束的自由人生的向往,渴望任随自然、融入自然。

在诗中,李白常通过对仙境和神仙生活的描绘,表达对自由的向往和傲世独立的人格精神,以神仙的洒脱快活,表示对现实世俗的反抗;于飘飘欲仙的奇异想象中,将强烈的自我意识,天真的自命不凡和与众不同的个性,充分表现了出来。

李白秉承老庄的生命哲学,在审美上摆脱功利,笔下的自然风物或宁静淡雅、曲径通幽,或飞动飘洒、舒卷自如,或豪迈雄奇、崔嵬惊人,都是诗人把自己对生命自由的执著追求与自然、宇宙万物融为一体。

由此,他的许多诗篇飘飞超凡,内含哲理。

如《日出入行》:“日出东方隈,似从地底来。

历天又复入西海,六龙所舍安在哉?其始与终古不息,人非元气,安得与之久徘徊?草不谢荣于春风,木不怨落于秋天。

谁挥鞭策驱四运?万物兴歇皆自然。

羲和!羲和!汝奚汩没于荒淫之波?鲁阳何德,驻景挥戈?逆道违天,矫诬实多。

吾将囊括大块,浩然与溟涬同科!”汉代乐府中的《日出入》篇,咏叹太阳出入无穷,而人的生命有限,于是幻想骑上六龙成仙升天。

李白这首拟作一反其意,首先否认羲和驱日的神话。

接着说草木“不谢春,不怨秋”。

郭象《庄子注》说:“暖焉若阳春之自和,故蒙泽者不谢;凄乎若秋霜之自降,故凋落者不怨”。

万物的兴盛和衰歇都是自然规律的表现。

李白则以反问的形式发问,嘲笑羲和﹑鲁阳公,认为既然日出日落、四时变化、万物生息都有自己的规律,人就不能违背和超脱自然规律;只有顺应天时,同自然(所谓“元气”、“溟涬”)融为一体,在精神上才能“囊括”天地宇宙, 与宇宙“齐死生”,终至超尘脱俗。

二、飘逸风格“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3】是李白语言风格的真实写照。

李白写诗时情绪变化之迅敏,思路之流畅,行为之洒脱都是惊人的。

所谓“李白斗酒诗百篇”,“挥翰雾散”失近乎实录的。

这种飘逸的创作风格生动的体现在他的绝句、乐府和歌行等诗歌中1、绝句李白在绝句创作上,无论是五言还是七言,无不令人神往。

《望天门山》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是李白七绝佳作中的一首。

大自然的山水在李白那开阔的胸襟、浪漫的情怀浸润下越发显示出豪放壮阔的神奇。

这首诗写出了诗人在大自然怀抱中获得的审美感悟及片刻情思,是属兴到神会、一挥而就的自然天成之作。

第一、二句便已经把夹江对峙、巨浪奔腾的雄奇信手展现,末两句亲切而灿烂的秀景,更给人以丰富的想象和悠远的情趣。

全诗意境开阔,层次清晰,形象生动。

那刹那的感觉,无穷的韵味,所表现出的自然的美和普遍的人性、人情,平易真切,极富生活情趣,给人一种“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美。

当然,仅仅凭借一首《望天门山》是不足以说明李白的七绝之妙的。

李白的七绝,以山水诗歌和送别诗为多。

这些诗歌中,有一种与天地、自然融为一体的气质,诗人以其天真纯朴的童心,将感受与山水冥合。

无论写景言情,都有种一气流贯的俊秀和爽朗,境界清新,而内蕴飘逸潇洒,如《望庐山瀑布》,《早发白帝城》,《山中问答》等。

庐山自古风岩奇秀,泉瀑飞湍,无限风光。

诗人在《望庐山瀑布》中描写的只是庐山香炉峰侧的一道瀑布,但在作者笔下,庐山“紫烟”笼罩,红日映照;瀑布飞流直挂,宛若银河,何等神奇壮观,又是何等自然纯净秀雅。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两句,将诗人流放夜郎,途中遇赦,返回江陵时的轻快喜悦表达得是多么俊雅飘逸啊!【4】李白的七绝是唐人七绝中的冠冕,同样,李白的五绝也堪称无人匹敌。

在盛唐诗人中,见长五绝和七绝的诗人只有李白一人,他的五言绝句,往往有一种明快的格调,以明白晓畅的语言,表现出无尽的情思韵味。

做到既自然又含蓄,即真实简练又内涵丰富,这是绝句的最高境界。

如《独坐敬亭山》《劳劳亭》等。

绝句是李白感情世界的瞬间呈现,其开朗的性格,率真的情感,洒脱的气质,全都灵感一闪的反映出来,脱口即成绝唱。

2、乐府诗和歌行体李白不仅绝句的成就卓越,而县乐府和歌行体的作品也有不俗的成绩。

如乐府诗《蜀道难》。

本诗是李白的成名作。

诗人初到长安造访贺知章,以此诗示,贺看后赞叹不已,说:“公非人世之人,可不是太白星精耶?”称李白为“谪仙”。

《蜀道难》全诗大致可分三段。

从开头到“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为第一段。

“噫吁,危乎高哉!”先声夺人,凌空起势;“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想落天外,闻之耸人。

接着追叙秦属开辟道路之苦,使蜀道之难笼罩一层浓重的神秘而雄齐的悲壮色彩。

从“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至“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为第二段,具体描绘青泥岭的艰危以及悲苦的氛围、险绝的景况,令人如临其境。

从“剑阁峥嵘而崔嵬”至结尾为第三段,写剑阁险要、蜀地险恶,规劝友人早返长安。

开始、中间、结尾,三呼“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一唱三叹,仅人荡气回肠。

全诗句式错落有致,变化多端,运用大胆的夸张和巧妙的比喻突出主观感受,以纵横恣肆的文笔,形成了磅礴的气势,将他诗歌创作的发兴无端、气势壮大的个性特色,展现在我们的面前。

再如《将进酒》。

李白将自己的浪漫气质带入乐府,使古题乐府也获得了新的生命。

本诗虽似“似古”,却处处有“我”在,突出他人无法撒气的鲜明个性,把乐府诗歌创作推向无与伦比的高峰。

当时诗人纵剑长安,本想施展才华,济出当代。

但长安之行,政治失意,理想空落,于是诗人遂寻仙学道,访朋会友,饮酒放歌,借以排遣忧愁。

诗的发端连用两组排比长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呼告而出,气势酣畅,一泻千里,抒发了浩荡遥深的人生感慨。

继而似乎由“悲”一下子翻跌入“欢”“乐”。

其实,“尽欢”“为乐”的狂放里,激荡着的是诗人满腔慷慨不平的郁闷悲愤。

末句“与尔同销万古愁”,回应篇首,戛然而止。

全篇情极悲凉,以豪语出之;态极狂放,实则苦闷无奈。

李白素有“酒仙”之称,他的饮酒诗很多,本诗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