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老年人生理特点与合理用药年人各器官功能逐渐衰退,对药物的吸收、分布、生物代谢、排泄及其作用与成年人有很大的差异,老年人又往往一人多病,用药种类较多,药物的不良反应又是成年人的2~3倍。
因此,老年人用药时,第一要十分的小心谨慎:第二要详细了解药物的性质、作用、用途、计量及毒副作用:第三药学习掌握一些老年人各器官的生理特点以及对药物代谢所产生的一系列影响的基本知识,以提高药物的准确性、有效性,避免用药不当所致的不良反应。
老年人各器官生理特点和对药物吸收、分布、生物代谢、排泄及其作用的影响:一、消化功能的生理变化以及对药物吸收的影响老年人消化系统随着年龄的增长可发生如下变化:1.胃肠黏膜细胞数量逐渐减少,胃酸分泌下降:2.消化道蠕动逐渐缓慢:3.供应肠道血液流速下降。
由于以上的变化因素致使口服药物的吸收减少,疗效降低。
此外,老年人比较脆弱的消化功能很易受一些药物的干扰而致消化功能障碍。
二、体重和营养的生理变化以及对药物分布的影响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体内的水分和肌肉组织逐渐较少,脂肪的比例相对增加,这就会引起药物分布的变化。
老年人血浆蛋白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降低。
一般75岁以上的老年人的血浆蛋白要比青年人下降1/4左右,当老年人的血浆蛋白相对减少时,药物游离状态就会升高,容易出现毒副作用。
三、肝脏功能的生理变化以及对药物代谢的影响肝脏是药物代谢的主要器官,很多药物都要经过肝脏,被一种特殊的酶进行氧化、还原或水解,将其破坏。
这种酶称之为肝药酶。
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酶的生成及活性逐渐降低,对药物的代谢、排泄减少。
老年人对药物代谢缓慢,可能是老年人对药物敏感性增强和容易发生药物毒性反应的中药原因。
四、肾脏功能的生理变化以及对药物排泄的影响老年人肾脏的肾单位随增领而较少,80岁以上的老年人肾单位仅为青年人的三分之一,也就是说,老年人排泄药物的能力仅为成年人的三分之一,使药物的体内滞留时间延长,血药浓度升高,容易出现药物的蓄积中毒。
五、对药物的耐药性趋向降低老年人各器官功能逐渐衰退,对药物的耐受程度明显降低,女性比男性更显著。
此外,对联合用药耐药性低。
六、对药物用量的个体差异很大老年人对药物剂量个体差异很大,不能凭以往经验用药。
同一病人在不同年龄阶段,用药剂量可相差很多陪。
不同病人虽然同一病症用同一种药物,剂量也可相差数倍甚至十倍之多。
这可能与老年人体质状况、慢性疾病情况和各器官功能衰退情况存在很大的个体差异有关。
因此,对老年人用药一定要从最小剂量开始,逐步加量,并细致观察病情变化,不断调增摸索,才能找到最合适老年人个体的最佳剂量。
第二节老年人用药原则及注意事项一、老年人用药原则1.严格掌握对症下药,用药要少而精。
老年人由于生理衰老、病理变化,病情往往复杂多变,若药物使用不当可使病情急转直下,甚至无法挽救。
对有些病症可以不用药物治疗的就不要用,更不能滥用。
老年人有些疾病史由于滥用药物或用药不当造成的。
据统计,在住院的老年病人,患医源性或药源性疾病的高达20%~30%。
因此,对老年人用药一定要掌握少而精的原则。
2.掌握好最佳的用药剂量。
老年人用药,除了严格掌握对症下药,选择好适宜的药物外,给予最佳的用药剂量也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
老年人肝肾功能多有不同程度的减退或疾病。
因此,用药因人而异,一般要从最小剂量开始。
我国老年人用药通常是很据年龄、体重和体质情况而定。
对年龄较大、体重较轻、一般情况较差的老年病人,应先从成人量的1/10或1/5开始,然后密切观察病情,进行调整,必要时,按成人剂量的1/4、1/3、1/2、2/3、3/4等逐渐加量。
尤其对体质较弱,病情严重的病人切记不可随意给药。
对于急性病人,来时用量可能稍大一点,一旦病情稳定应及时减少药量或停药。
3.掌握好用药的最佳时间。
不同的药物均有各自的最佳吸收和作用时间,若能按此规律给药可以得到事半功倍的疗效。
许多药物为了维持长久的疗效,必须相应得维持血中一定的有效浓度,因此,必须根据各种药物在体内代谢、排泄适度的快慢。
每隔6、8、12或24小时给药一次,不能任意缩短和延长给药时间。
二、老年人用药注意事项1.高龄老人服药要有专人管理,或按早、中、晚不同服药时间分成几包,早上发给老人,晚上检查一下是否按时服药。
避免老年人因健忘而错服药物。
2.详细了解病史。
老年人药物过敏者多见,应用药物时一定要了解有无药物过敏史及其他疾病史,如用胃肠解痉挛止痛药,阿托品等,应先了解老年病人是否有青光眼及前列腺肥大,否则,就会引起青光眼急性发作及急性尿道炎症等不良反应。
3.使用新药须慎重。
老年人往往患有多种慢性疾病,治疗效果欠佳,切忌出现有病乱投医,更不要轻信道听途说及广告宣传。
因为老年人对许多药物趋向敏感,在没有取得大量临床经验的情况下,不要轻易使用新药,以确保病人的安全。
4.不要滥用滋补药。
一般健康老年人不需要服用滋补药,制药注意调节好日常饮食营养,科学安排好工作、学习、生活、运动,并将心理、情绪调整到最佳状态,即可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
在使用滋补药时要遵循的原则:(1)使用滋补中药时,要严格遵照中医的辨证论治,本着不缺不补,不虚不补的原则。
(2)要遵循中医时令用药的原则,中医讲究按季节时令使用滋补药,即“春暖平补”,“夏暑清补”,“秋燥润补”,“冬寒大补”。
(3)使用滋补药不可过量。
俗话说“无毒不成药”不是所有的滋补药无都可以大量的,长时间的服用。
因此,使用滋补药一定要本着“因人制宜”,“因病制宜”,“因时制宜”,“因地制宜”,“非缺勿补”,“补要适当”的原则,千万不要盲目滥用,更不要赶时髦,追求名贵,以免劳民伤财,损害将康。
第三节药物的保存及其不良反应随着人民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善,自我保健意识有了很大提高,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难免会患一些小毛小病,到医院看病既麻烦又费时,所以在家中经常会准备一些常用的药物以防不备之需。
可是如果药品保存不当,或存放时间过久,药物就会出现变质失效,甚至服用后产生毒副作用,那么如何才能把药品保存的好呢?应从影响药品质量的5个因素(空气,光线,湿度,温度和时间)着手,结合自家的具体条件,采取不同的保管方法和措施。
一、药物的保存方法1.密闭、密封、隔绝空气。
西药应该存放在瓶中密闭保存,不能用纸袋或纸盒存放。
存放时间不宜太久,否则易于变质,夏天应注意防止空气、水分的侵入。
2.干燥、阴凉、避光。
药品说明书上注明了储存于干燥阴凉处的药物,尤其注意这一点。
干燥,指相对湿度为50%~70%:阴凉,指温度不超过20摄氏度。
对遇光易变色,易沉淀的药物要求避光,一般可选择棕色玻璃容器保存。
注射液可放在遮光的纸盒内。
3.低温、防冻。
一些药物易因受热而变质或变形,应放置在2~10摄氏度的低温保存,一般放置冰箱冷藏层即可,勿放入冰冻层。
4.储存药物时间不宜过久。
很多药品久存会失效,应定期检查,防止过期。
一般药品商注明了有效日期,一旦过期,质量可能会发生变化,治疗降低,毒性增加,不宜再用。
老年人备用的急救药盒的药物,要定期更换,以防失效。
有些药物没有规定有效期,一般西药储存5年,重要储存4年以上不宜再用。
5.怎样识别药物变质。
用药前一定要仔细进行检查,若发现片剂表面出现花斑、发黄、发霉、松散或有新的结晶体产生:糖衣片表面褪色、出现花斑或黑色、崩裂、粘连、发霉:胶囊剂外壳软化、变形、碎裂、表面粘连:丸剂变形、变色、变硬、发霉等均表示口服药物已经变质,不得服用。
若发现注射剂颜色变深,出现杂质、浑浊、沉淀、絮状物、分层等均提示已变质,不得在用。
若发现粉针剂结块、变色、潮解也不能再使用。
二、药物的不良反应不良反应是指与治疗目的无关,并给病人带来痛苦或不适的反应。
包括如下几种:1、副作用指药物在治疗量时出现与治疗目的无关的反应。
是药物本身固有的作用,多可是预见、可恢复的功能性变化。
一般症状较轻,可以耐受,对机体危害小,且采取一定措施可以减轻或避免。
2、毒性反应是指一般药物在用药剂量大或时间过长时,引起机体器官组织功能异常或损害。
3、变态反应指药物作为半抗原与机体蛋白结合形成抗原后,引起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的异常免疫反应,也称过敏反应。
4、后遗效应是指停药后血药浓度降至最小浓度以下时残存的药理效应。
5、继发反应指继续给药治疗作用后所产生的不良后果,亦称治疗矛盾。
第四节药物的常见用语1、药物作用:是指药物与机体间的初始作用。
2、药物效应:是指药物作用的结果和外在表现。
3、受体:细胞膜上或细胞内能特异识别生物活性分子并与之结合,进而引起生物学效应的特殊蛋白质。
4、酶的抑制剂:凡能使酶催化活性下降而不引起酶蛋白变性的物质统称为酶的抑制剂。
5、酶的激活剂:凡能使酶催化活性上升而引起酶蛋白变性的物质称为酶的激活剂。
6、血药浓度:指药物吸收后在血浆内的总浓度,包括与血浆蛋白结合的或在血浆游离的药物,有时也可泛指药物在全血中的浓度。
药物作用的强度与药物在血浆中的浓度成正比,药物在体内的浓度随着时间而变化。
7、达峰值:即药物在血液中到达最大的值,即又叫最大有效浓度。
8、药物半衰期:药物的半衰期一般指药物在血浆中最高浓度降低一半所需的时间。
9、抗生素:是由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放线菌属)或高等动植物在生活过程中所产生的具有抗病原体或其它活性的一类次级代谢产物,能干扰其他生活细胞发育功能的化学物质。
10、药物选择性:11、崩解度:12、靶向药物:是目前最先进的用于治疗癌症的药物,它通过与癌症发生、肿瘤生长所必需的特定分子靶点的作用来阻止癌细胞的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