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十一章化湿药

第十一章化湿药

第十一章化湿药一、含义以化湿运脾为主要功效,常用以治疗湿浊阻中的药物,称为化湿药。

因本类药物一般多具有芳香气味,故又称为芳香化湿药。

二、功效与主治化湿药具有化湿运脾的功效。

脾喜燥恶湿,土爱暖而喜芳香,芳香化湿,消除湿浊,有利于恢复脾胃的运化功能;脾胃功能的健运,又能促进水湿的消散,故化湿与运脾,两者又是相互关联的。

此外,本类药还分别兼有解表、行气、温中、开胃、止呕等功效。

化湿药主要适用于湿浊阻中(又称湿困脾胃、湿浊困脾等)之证。

湿阻之证,多因外湿太盛,或涉水淋雨,或居处潮湿之地,感受湿邪,侵犯中焦,影响脾的运化,而致湿邪困脾,症见脘腹胀满,体倦,呕恶,口甘多涎,食少,便溏,舌苔白腻等。

温燥之性较强者,能温化寒湿,主要用于寒湿困脾证;温性较弱者或经配伍,也可用于暑湿、湿温之湿热阻中证。

三、性能特点辛能化浊,苦温燥湿,故化湿药味辛苦,性温燥。

因脾主运化水湿,脾合气于胃,故化湿药主要归脾、胃经。

本类药物辛温行散,为升浮之性。

常用剂量一般不具毒性。

四、配伍应用使用化湿药应根据湿浊内阻的不同情况及兼证而进行适当的配伍。

湿为阴邪,其性粘腻,易阻遏气机,出现脘腹胀满,故常与行气药配伍,既可增强化湿之效,又可消除胀满之症;寒湿中阻者,可与温里药配伍,以温化寒湿;湿热中阻者,宜与清热燥湿药,及解暑、清利之品配伍,以清化湿热;若湿邪在表,或兼有表证者,当与解表药配伍,以解表化湿;脾虚湿阻,神疲乏力,脘痞纳差者,应与补气健脾药同用,以健脾除湿;若湿阻较甚者,化湿药也常与利水渗湿药配伍使用,以提高治湿之效。

五、使用注意本类药物多为辛香温燥之品,易于耗气伤阴,故对于气阴亏虚,及血虚津伤,舌干少津,大便干结者,应慎用;又因本类药物气味芳香,多含有挥发油,一般以作丸散剂服用疗效较好;若入汤剂,宜后下,且不应久煎,以免挥发性有效成分逸失而降低疗效。

本章学习指导1.化湿药的含义:以化湿运脾的主要功效,常用以治疗湿浊阻中证的药物,称为化湿药。

2.化湿药的功效与主治:本类药的基本作用是化湿,联系其效果,又有化湿运脾、化湿和中或化湿和胃等用语。

化湿亦称化浊,或合称化湿浊。

本类药物主治湿浊阻中证(或称湿阻中焦、湿困脾胃、湿邪困脾、脾为湿困),其症见脘腹胀满、恶心呕吐、口甘多涎、食少便溏,肢体困倦、舌苔厚腻等。

暑湿、湿温等病每兼湿浊中阻之象,故亦为其主治病证。

3.主要有关功效术语的含义:化湿:指辛散性燥的药物消散停积中焦的湿浊,以促进脾之运化和胃之和降的治疗作用。

故又称化湿运脾、化湿和中等。

4.化湿药的性能特点:类药物药性偏温(仅佩兰为平性),且兼燥性,其气芳香,可使湿浊消散,故均有辛味;有的又为苦温燥湿药,故又有苦味。

其主治中焦之证,故主要归脾胃经。

5.化湿药的配伍原则:本类药物最常配伍行气药。

湿阻中焦之寒湿证,宜配伍温里药;若为湿热证,则宜配伍清热药,尤其是清热燥湿药;脾虚而生湿者,宜配伍补气健脾药;兼表证者,宜配伍解表药;夹食积者,宜配伍消食药;湿浊较甚者,宜与利水渗湿药同用。

6.化湿药的使用注意:一是病证禁忌。

因化湿药性多温燥,故气阴两伤,或津血不足者,应慎用。

二是药物用法。

因本类药气味芳香,含挥发性有效成分,故不宜久煎,以防降低疗效。

【出处】------《神农本草经》【来源】为菊科草本植物茅苍术(茅术、南苍术)Atractylodes lancea(Thunb) DC. 或北苍A. chinensis(DC.) Koidz 的根茎。

前者主产于江苏、湖北、河南等地。

后者主产于内蒙古、山西、辽宁等地。

春秋季采挖。

除去泥土、残茎。

晒干,水或米泔水润透切片,晾干,生用或炒微黄用。

【性味归经】苦、辛,温。

归脾、胃、肺经。

【功效】燥湿健脾,祛风湿,解表。

【应用】1.用于湿浊阻中证。

本品辛香而苦,具温燥之性,既能芳化湿浊,苦燥脾湿,以除中焦秽浊之气,又能健运脾胃,促进运化,为燥湿健脾要药。

故对湿浊阻中,脾失健运而致的脘腹胀满,困倦乏力,食少纳差,呕恶泄泻,舌苔白腻等证,最为适宜。

常与厚朴相须为用,既能增强化湿之效,又能行气以消除胀满之症,提高疗效。

如《和剂局方》平胃散,其与厚朴、陈皮等药同用。

对于水湿泄泻,大便清稀,甚如水样,脘腹胀满之证,本品能燥湿运脾,使湿邪得去,中焦得运,泄泻得止,常与茯苓、猪苓、泽泻等利水渗湿药配伍,以增强治湿之效。

对于脾虚湿盛,水肿,或痰饮等证,本品除湿健脾,则湿邪痰饮可化,常与白术、茯苓等利水健脾药配伍。

对于寒湿困脾,身重肢冷,口淡不渴,脘闷胸胀之证,宜与肉桂、干姜等温里药配伍,以增强温散之力。

若湿热疮疹,或湿热脚气肿痛,当与黄柏、黄芩、木通等清热燥湿及清热利湿药配伍,以清除湿热。

2.用于风湿痹证。

本品辛温苦燥,能祛风散寒除湿,可用于风湿痹证。

又因本品长于祛湿,故对痹证而湿胜者尤宜。

常与薏苡仁、独活、羌活等祛风湿药配伍。

若湿热痹痛,当与石膏、知母等清热药配伍。

3.用于风寒表证。

本品辛散,能开腠理,发汗解表,祛除风寒邪气,又长于胜湿。

故多用于风寒表证而夹湿的恶寒发热,头痛身疼,无汗者。

常与羌活、防风、白芷等辛温解表药配伍。

此外,本品尚能明目,可用于多种目疾证。

治夜盲及眼目昏涩,可单用,或配伍应用。

如《圣惠方》以本品与羊肝蒸煮同食。

【用法用量】煎服,5~10g。

【使用注意】本品苦温燥烈,故阴虚内热、多汗者忌用。

【参考资料】1.本品含挥发油,油中主要成分为苍术醇(系β-桉叶醇和茅术醇的混合结晶物);其它尚含苍术酮、维生素A样物质、维生素B及菊糖等。

苍术挥发油对实验性动物有健胃、镇静、降糖、排钾、排钠及抑菌作用。

其挥发油有明显的抗副交感神经介质乙酰胆碱引起的肠痉挛;对交感神经介质肾上腺素引起的兔肠肌松驰,苍术制剂能促进幅度恢复;同时可通过对抗胆碱作用而对抗盐酸而引起的大鼠急性胃炎及幽门结扎所致大鼠胃溃疡。

苍术挥发油对中枢神经系统,小剂量呈镇静作用,同时使脊髓反射亢进;大剂量则呈抑制作用。

苍术醇有促进胃肠运动作用,对胃肠平滑肌也有微弱收缩作用。

苍术煎剂对实验性四氧嘧啶糖尿病动物有降血糖作用,同时有排钠、排钾作用,但未见排尿作用;其有效成分维生素A样物质可治疗因维生素A缺乏引起的夜盲、角膜软化症;苍术烟熏消毒,对结核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枯草杆菌及绿脓杆菌有显著杀灭作用,但水煎液无抑菌作用。

2.《本经》但言“术”而未有苍、白之分。

陶弘景指出术有白术、赤术两种,赤术即苍术。

至《证类本草》始有苍术之名。

古方之用“术”者,应视其具体病证,改用苍术或白术。

3.茅苍术及北苍术均为苍术的正品药材,其中茅苍术为上品,而又以江苏茅山一带所产的质量最好,故有茅苍术之名。

【出处】------《神农本草经》【来源】为木兰科落叶乔木植物厚朴Magnolia officinalis Rehd. et Wils. 或凹叶厚朴M. officinalis Rehd. et Wils. var. biloba Rehd. et Wils. 的干皮、根皮及枝皮。

主产于四川、湖北、安徽等地。

4~6月剥取根皮及枝皮。

直接阴干;干皮置沸水中微煮后堆置阴湿处,“发汗”至内表面变紫褐色或棕褐色时,蒸软取出,卷成筒状,干燥,姜汁制用。

【性味归经】辛、苦,温。

归脾、胃、肺、大肠经。

【功效】燥湿,行气,平喘。

【应用】1.用于湿浊阻中证。

本品辛香苦温,既能芳化温燥中焦之湿,又能行脾胃之气。

适用于湿阻中焦,气滞不利所致的脘腹胀满疼痛,食少呕恶之证。

属寒湿阻中者,常与苦温燥湿药配伍使用,如《和剂局方》平胃散,其与苍术、陈皮等药同用。

本品与黄连、栀子、薏苡仁等清热燥湿、清热利湿之品配伍,以除湿清热,可用于湿热阻中,湿热俱重之证。

2.用于胃肠气滞证。

本品气味芳香,善行中焦之气,使胃肠气机通畅,而消除脘腹胀满,为行气消胀要药,适用于胃肠气滞之证。

常与枳实相须为用,以增强行气消胀之力。

若食积不化,脘腹胀痛,嗳腐吞酸,多与行气消食药配伍,以行气消食。

如《兰室秘藏》枳实消痞丸,以之与枳实、麦芽等药同用。

若实热积滞,大便秘结,脘腹胀痛,常与泻下清热药配伍,以泻热通便行气。

如《伤寒论》大承气汤,以之与大黄、芒硝等药同用。

若脾胃气滞,脘腹胀痛,大便不通,常与行气泻下药配伍,以行气通便。

如《金匮要略》三物厚朴汤,以之与枳实、大黄等药同用。

若脾虚气滞,体倦食少,脘腹胀满,宜与人参、白术等补气健脾药配伍,以补脾行气。

3.用于肺气壅逆之喘咳证。

本品辛散苦降,燥湿化痰,降气平喘。

治痰湿内阻,肺气不降,咳喘胸闷之证,常与半夏、橘皮、紫苏子等燥湿化痰,降气平喘之品配伍。

若痰饮化热,胸闷气喘,烦躁不安,常与石膏、麻黄、杏仁等清热宣肺药配伍。

若宿有喘疾,又因外感风寒而发者,常与桂枝、杏仁等发汗解表,宣肺平喘之品配伍。

【用法用量】煎服,3~10g。

【使用注意】见本章概述。

【参考资料】1.厚朴树皮含挥发油,油中主要成分含β-桉油醇、厚朴酚、四氢厚朴酚、异厚朴酚;另含木兰箭毒碱、厚朴碱及鞣质等。

厚朴煎剂对肺炎球菌、白喉杆菌、溶血性链球菌、枯草杆菌、志贺氏及施氏痢疾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炭疽杆菌及若干皮肤真菌均有抑制作用。

对肠管,小剂量出现兴奋,大剂量则为抑制,对支气管亦有兴奋作用。

厚朴箭毒碱能使运动神经末梢麻痹,引起全身骨骼肌松弛;有降压作用,降压时反射性地引起呼吸兴奋,心率增加。

厚朴酚对实验性胃溃疡有防治作用,并对组织胺所致十二指肠痉挛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能抑制胃液分泌。

2.厚朴花,为厚朴花蕾。

性味辛温,其功似厚朴而力缓,具有化湿、行气之能,用于湿阻气滞之脘腹胀满疼痛,纳少,苔腻等,常与化湿行气药配伍。

煎服,3~6g。

【出处】------《名医别录》【来源】为唇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广藿香Pogostemon cablin(Blanco) Benth. 的地上部分。

主产于广东。

夏、秋季枝叶茂盛时采割。

鲜用,或阴干切段生用。

【性味归经】辛,微温。

归脾、胃、肺经。

【功效】化湿,解表,止呕。

【应用】1.用于湿浊阻中证。

本品气味芳香,具有良好的芳化湿浊,醒脾快胃作用。

故常用于湿浊阻中,脾失健运所致的脘腹胀满,食欲不振,呕恶泄泻,身体困倦者,且多与苍术、厚朴等化湿行气药配伍。

本品辛散而不偏于峻烈,微温而不过于燥热,故又常与清热药配伍,用于暑湿、湿温之湿热阻中证。

若湿重于热所致身热不扬,肢倦身重,胸腹痞闷,口腻不渴者,常与化湿、利湿之品配伍。

如《感证辑要》藿朴夏苓汤,以之与厚朴、茯苓等同用。

若湿热并重,身热困倦,胸闷腹胀,溺赤便结,舌苔黄腻者,常与滑石、茵陈、黄芩等清热燥湿及清利湿热之品配伍。

}2.用于外感风寒。

本品辛温芳香,外可透毛窍,散表邪,内能化湿浊,快脾胃。

故常用于暑天外感风寒,内伤湿浊而致的恶寒发热,头痛身疼,腹胀脘闷,呕恶腹泻,苔腻者。

宜与解表化湿药配伍使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