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作业)

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作业)

课时作业(三)一、选择题1.古希腊各城邦在宗教节日期间举行的各种祭祀、娱乐、竞技和饮宴等活动,使古希腊人心中充满了对神的感激和作为城邦公民的自豪感,增强了城邦的团体凝聚力。

材料旨在说明()A.雅典民主政治的优越性B.宗教活动不利于民主发展C.公民是希腊城邦的主体D.宗教在城邦中的重要影响D[根据材料“古希腊各城邦在宗教节日期间举行的各种祭祀、娱乐、竞技和饮宴等活动,使古希腊人心中充满了对神的感激和作为城邦公民的自豪感,增强了城邦的团体凝聚力”可知宗教在城邦中的重要影响,故D项正确。

]2.(2019·河南适应性测试)《剑桥古代史》中描述:希腊人“不仅可以享受阿提卡的橄榄油和葡萄酒,而且可以食用黑海的谷物和干鱼,品尝腓尼基的椰枣和西西里的干酪。

”这种饮食特点形成的主要原因是()A.人文主义思潮兴盛B.工商业和海外贸易发达C.政治环境民主宽松D.古希腊近海多山少平原B[人文主义思潮兴盛在材料中无体现,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不仅可以享受阿提卡的橄榄油和葡萄酒,而且可以食用黑海的谷物和干鱼,品尝腓尼基的椰枣和西西里的干酪”可得工商业和海外贸易发达,故B项正确;政治环境民主宽松在材料中无体现,故C 项错误;古希腊近海多山少平原是商品经济发展及对外贸易发展的原因,但在材料中无体现,故D项错误。

]3.雅典人有这样一种观念:既然每个公民都是自由的,那么任何人就不应受他人统治,人人都是统治者和被统治者。

为此,雅典城邦()A.轮番而治,抽签担任一定官职B.制约权力,制定陶片放逐法C.实行法治,树立法律至上意识D.设置机构,培养公民意识A[材料表明雅典民主为公民民主,公民都是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体现了雅典民主政治轮番而治的特点,故A项正确;制约权力主要针对统治者,故B项错误;实行法治对所有人适用,但不能说明人人都是统治者和被统治者,故C项错误;设置机构,培养公民意识能够体现公民民主,不能体现轮番而治,故D项错误。

]4.(2019·山东青岛二中月考)古代雅典设有很多警奴,每当公民大会的日子,警奴就用浸过湿漆的鞭子将公民赶往公民大会会场。

据此可知()A.公民大会参与者众多B.公民的权利受到限制C.公民消极对抗执政者D.雅典民主带有强制性D[材料没有反映公民大会参与者多少的问题,故A项错误;材料无关公民权利受限制的问题,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公民对待警奴的态度,无法得出公民消极对抗执政者的结论,故C项错误;材料中警奴用浸过湿漆的鞭子将公民赶往公民大会会场,说明强制要求公民参与公民大会,故雅典民主具有强制性,故D项正确。

]5.在伯利克里时代,雅典公民到狄奥尼索斯(“葡萄酒神”)剧场看戏不仅不用买票,还享有观剧津贴。

同公民大会和民众法庭一样,该剧场还是雅典城邦主要的辩论场所之一。

这反映出在当时的雅典()A.剧场成为新的政治机构B.城邦活动深受宗教影响C.公民生活具有政治色彩D.民主制度开始走向衰落C[剧场是公共场所而不是政治机构,故A项错误;剧场是公共活动场所,与宗教活动无关,故B项错误;据材料“还享有观剧津贴”可知,公民活动具有政治色彩,故C项正确;伯利克里时代是雅典民主制度的黄金时期,D项与史实不符,故D项错误。

] 6.下面是古代雅典公民告发将军的案件统计表(部分)。

材料反映了古代雅典()B.直接民主确保了司法公正C.公民有依法审判的权利D.公民有较大监督和问责权D[在材料的五起案件中,死刑的缺席审判有三次,而这些审判的司法主体是陪审法庭和公民集体所组成的公民大会,这就可以凸显公民有较大的监督和问责权,故D项正确。

]7.有学者认为:罗马法包含了习惯、平民会议决议、元老院决议、国王谕令、裁判官告示、法学家的学说、法律条文。

在该学者看来,罗马法()A.具有广泛的适用性B.渊源呈现多元性C.主要维护平民利益D.是以往习惯法的汇编B[材料介绍罗马法的来源,没有涉及适用范围,故A项错误;“习惯、平民会议决议、元老院决议、国王谕令、裁判官告示、法学家的学说、法律条文”都是罗马法的来源,可见其渊源呈现多元性,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罗马法保护的对象,故C项错误;习惯法只是罗马法的部分来源,因此罗马法不是以往习惯法的汇编,故D项错误。

] 8.(2019·天津六校联考)罗马法规定:诉讼当事人一方过了午时仍不到庭的,长官应即判到庭的一方胜诉。

这说明在古代罗马()A.诉讼双方存在不平等B.司法审判具有随意性C.注重维护法庭的权威D.审判程序有待于完善C[题干中并未提到诉讼双方的地位,故A项错误;题干中并未提到法官随意判案,故B项错误;题干中提到“诉讼当事人一方过了午时仍不到庭的,长官应即判到庭的一方胜诉”,结合生活常识可知,不按时到庭是对法庭的不尊重,判决这种人败诉,有利于维护法庭权威,故C项正确;题干中并未提到审判程序,故D项错误。

]9.对外征服给罗马帝国带来巨额财富,也使大批富有家庭的战士阵亡,致使其家产落入妇女手中,而妇女又不能和男子一样为国家出钱出力,导致国家陷入经济困境。

执政者从国家的利益出发,让拥有财产的妇女遇到战争时向国家纳税。

罗马执政者的举措() A.限制了妇女对财产的管理权B.有利于维护妇女的权益C.使妇女获得平等的政治地位D.阻碍了罗马的民主进程B[材料仅要求妇女遇到战争时向国家纳税,并未限制妇女对财产的管理权,故A项错误;罗马执政者要求拥有财产的妇女向国家纳税,加强妇女与政治的联系,从而有利于维护妇女的权益,故B项正确;材料中的举措并没有使妇女获得与男子平等的政治地位,故C 项错误;罗马帝国实行帝制,非民主政治,故D项错误。

]10.公元468年罗马法规定,如果一个自由民想转让其享有权利的土地,那么除非他将之转让给此地的在册居民,否则通过任何一种契约转让其土地所有权和占有权都是非法的。

外人应该知道,如果他故意违反这一禁令而完成上述交易或占有该土地,那缔结的契约是无效的,契约要被解除,且只返还其交付的价金。

这体现罗马法承认()A.所有权的相对性B.财产权的绝对性C.公民权的平等性D.交易权的自主性A[根据材料不难得知,如果罗马自由民通过合法程序将自己的土地转让给本地在册居民,这种交易行为是得到罗马法认可和保护的,这是一种所有权相对性的具体体现,故A 项正确。

]11.(2019·江西南昌高三月考)下图是意大利学者桑德罗斯奇巴尼选编的《民法大全选译:物与物权》中的部分内容:对上述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A.罗马帝国注意保护境内居民的私有财产B.罗马法有意谋求疆域内诸民族有序共处C.“万民法上之物”主要限制外邦人使用D.罗马公共场所都有“不适用共享”性质B[根据材料可知,材料内容主要涉及公共场所的规定,目的是为了通过法律来维护统治范围内的社会秩序,故罗马法有意谋求疆域内诸民族有序共处,B项正确。

材料中体现的都是公有财产不是私有财产,A项错误。

万民法是适用于境内的一切自由民的,故“万民法上之物”主要限制外邦人使用的说法错误,C项错误。

材料的意思是公共场所“共享”,而不是罗马公共场所都有“不适用共享”性质,D项错误。

]12.(2019·广东汕头质监)古罗马法关于所有权是所有人“对物的最完全的支配权”的定义以及关于占有、使用、受益、处分各种权能的理论,直接被归纳到拿破仑法典的第544条中,备受当代各国民法学界的推崇,陆续被各国民法所采用。

这表明() A.罗马法具有适用性被有效继承B.近现代法律重视维护私有制度C.罗马法拥有普遍合理性的特质D.法律制定具有一定的发展性特征A[根据“直接被归纳到”“陆续被各国民法所采用”可知罗马法具有适用性被有效继承,故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罗马法的所有权理论被后世所采用,不能说明近现代法律重视维护私有制度,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罗马法的所有权理论被继承,并不代表罗马法都具有普遍合理性的特质,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罗马法的所有权理论被后世直接采用,没有体现出发展性,故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13.法制是人类共有的精神财富,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法典的缘起与(罗马)查士丁尼法典的组成方式有相同之处……限制《中国法典》之外的出版物的发行(政府除外),罗马亦是如此,两国都各自以公告、律令和诏书等形式立法,还有诸如过继、家庭财产共同占有关系等都有相同之处。

——田涛《接触与碰撞:16世纪以来西方人眼中的中国法律》材料二罗马帝国时期查士丁尼皇帝敕定的《法学总论》中明确界定:“法学是关于神和人的事物的知识,是关于正义和非正义的科学。

”法律的目的是保证“正直生活,不害他人,各得其所”,“人生而平等,任何人都享有不能剥夺的一些基本权利;法是最高的理性;法是一种最高权力,是理智的人的精神和理性,是正义和非正义的人的标准。

”法制史学者将唐高宗时颁行的《唐律疏议》与“罗马法”相提并论,并视之为古代中华法系的代表著作。

《唐律疏议》首篇开宗明义:“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可见中国传统的法律思想实质上是“以法制国(the rule by law)”而不是“法治(the rule of law)”,不过是君主用刑罚律令来控制臣民罢了。

(1)根据材料一,归纳古代中国与罗马在法治方面有哪些相似点。

(2)根据材料二,比较罗马法和中国传统法律精神(或原则)的不同。

答案(1)相似:政府垄断立法;立法形式多样化;保护私有财产。

(2)不同;罗马法强调正义、平等,人权、理性原则,而中国古代法律强调为君主专制服务、为君主德礼治国服务、重视刑罚惩治。

14.(2019·洛阳高三质检)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钱穆曾谈道:“各地文化精神之不同,穷其根源,最先还是由于自然环境之区别,而影响其生活方式。

再由生活方式影响到文化精神。

……游牧文化发源于高寒的草原地带,农耕文化发源于河流灌溉的平原,商业文化发源于滨海地带以及近海之岛屿。

”孟德斯鸠曾在《论法的精神》中阐述过地理风貌对人文精神的巨大影响:“土地贫瘠,使人勤奋、简朴、耐劳、勇敢和适宜于战争;土地所不给予的东西,他们不得不以人力去获得。

土地膏腴使人因生活宽裕而柔弱、怠惰、贪生怕死。

”——摘编自吴岩岩《从地理环境看中西方法制文化差异》结合材料与所学相关知识,围绕“地理环境与文化”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

(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答案示例1论题:地理环境影响文化的特性。

阐述:地理环境的差异影响了不同文化的形成。

古代希腊多山、多岛屿、海洋环绕的地理环境孕育了商业文化,商业文化又孕育了人们的平等精神,同时所形成的城邦国家也都是比较小的政治共同体,很难有一个城邦能够完全征服其他城邦,专制王权很难出现,从而形成了多元化的民主政治体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