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第七单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第1课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初高中知识联系】一、“坚冰已经打破”1.初三下第一课俄国十月革命:1917年11月,列宁秘密来到彼得格勒领导起义,11月7日,彼得格勒武装起义胜利,俄国建立起了工人士兵苏维埃政府。

新生的苏维埃政府即使采取了一系列经济措施,巩固统治。

2.初三下第一课俄国十月革命:十月革命胜利后,苏维埃政府面临内忧外患,从1918年开始进入艰难困苦的国内战争时期。

针对当时情况,苏维埃政权采取了经济上高度集中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阅读内容)3.初三下第一课俄国十月革命:1918年11月,一战结束。

美、英、法共同加紧对苏俄的武装干涉。

苏俄人民在俄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浴血奋战,终于战胜敌人,巩固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

二、“道路已经指明”1.初三下第二课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国内战争结束后,苏俄进入了和平建设时期,苏维埃政权面临的首要任务是恢复被战争严重破坏了的经济。

在列宁的领导下,1921年苏俄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2.初三下第二课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新经济政策的实施起了积极的作用。

到了1927年国家经济恢复到战前1913年的水平。

(阅读内容)【必修一、二相关联系】必修一第八单元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中的第2课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经济决定政治,政治反作用于经济。

1861年通过沙皇的改革,俄国废除可农奴制,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道路。

但是由于改革的不彻底,国内矛盾十分简略。

1914年爆发的一战更是激化了俄国的各种矛盾,俄国成为帝国主义链条上最薄弱的环节。

1917年3月,俄国爆发了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统治。

革命后出现了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

临时政府不顾人民的死活,继续进行帝国主义战争,引起了人民的反抗。

1917年11月列宁领导工人士兵取得了十月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

新生的政权面临着内忧外患,开始采取一系列措施巩固统治。

并且在1918年开始采取了经济上高度集中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问题探究】1.十月革命胜利后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

十月革命胜利后,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面临反革命势力发动叛乱和帝国主义国家武装干涉的困难局面。

德国撕毁和约,于1918年2月18日发动了对苏的全线进攻。

很快占领了德立斯克、坡罗茨克、奥尔沙、明斯克、普斯科夫等许多城市,并向首都彼得格勒挺进。

在危急之中,2月22日,苏维埃政府发表了告人民书,号召“俄国工农的神圣义务,就要……奋不顾身地保卫苏维埃共和国、抗击资产阶级帝国主义德国的匪军。

”广大工人、农民和复员士兵纷纷响应号召,拥向红军志愿兵登记处,组成一队队红军,开赴前线,保卫祖国。

2月23日,苏维埃俄国首都彼得格勒和其他城市纷纷举行群众大会,前线也传来了红军在普斯科夫和纳尔瓦附近击退德军进攻的捷报,敌人向彼得格勒挺进的攻势被阻止住了。

2.在三年国内战争期间,苏俄人民是怎样战胜国内外敌人的?根据列宁的提议,苏维埃政府从1918年下半年开始推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1919年形成特殊体制,1920年发展到高潮。

这一政策主要是对国民经济各部门进行严格的集中管理,表现在以下几方面:实行余粮收集制;全面推行工业国有化;取消自由贸易,实行配给制;实行普遍劳动义务制等。

这些措施兼有“战时”和“共产主义”两种特点,被称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余粮收集制,农民必须按国家规定的价格交售粮食或获得工业品,教材分析了它的弊端和效果;工业国有化政策,国家不仅将大型企业,也将中小企业收归国有;流通分配政策,取消自由贸易实行严格的配给制;实行普遍劳动义务制,保证劳动力的供给。

通过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俄国可以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最终战胜敌人。

3.为什么要从战时共产主义向新经济政策转变?1920年苏俄国内战争结束后,由于领导层没有及时认识到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日益严重的弊端,一些领导人希望借此引导苏俄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损害了广大农民、工人和士兵的利益,招致了广大农民、工人和士兵对继续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强烈不满。

当时燃料原料和粮食供应十分困难,工厂停产,一些工厂的工人开始骚动,举行罢工,要求改善生活。

广大农民反对余粮收集制要求经营自由和贸易自由。

喀琅施塔驻军发生反政府兵变。

苏俄国内出现严重经济困难和政治危机。

列宁根据政治形势和革命任务的变化,决定放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实施前,1921年初,国家大工业的产量仅及战前的1/5,燃料、冶金、机器制造部门几乎完全遭到破坏;棉织品产量减少到战前的1/20,农业产量只有战前的60%。

人民生活十分困苦,连最起码的生活用品都感到缺乏。

新经济政策实施后,1925年,粮食总产量大体恢复到战前水平,工业总产量达到战前的3/4。

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基本完成。

国内形势渐趋稳定,苏维埃政权日益巩固。

【重要概念】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这是苏俄在1918年—1921年之间,由于面临国内战争和外国武装干涉以及极其困难的经济形势而实行的一种政策。

它在当时对于保障粮食供给和军需品供应,击败外国干涉军和国内反革命势力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从1918年夏开始推行,1919年形成以一种特殊经济体制,1920年发展到高潮。

其主要内容是:第一,实行余粮收集制。

规定农民除保留口粮、种子粮和饲料粮外,其余粮食以极低价格交售国家。

第二,普遍实行工业国有化。

宣布法中小企业全部收归国有。

第三,取消商品贸易。

第四,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收到了一定成效,它最大限度地动员了全国的财力、物力,为保卫苏维埃国家创造了必要的物质前提。

但当苏维埃政权巩固后,它的弊端就显露出来,阻碍国民经济的发展,农民的不满情绪也日益严重,而这种情绪又被阶级敌人利用,威胁着苏维埃政权的安全。

所以,就有随后的新经济政策取而代之。

2.余粮收集制:1919年1月11日,人民委员会颁布了《关于国家在出产谷物的省份征粮办法》的命令,在全国各地实行了谷物和饲料的余粮收集制。

征收数额由粮食部根据收成情况规定,原则是富裕农民多征,中农少征,贫农不征。

不按期完成的,其储粮一经发现,当即没收。

3.新经济政策::苏联为了解决国内的经济困难和政治危机而实行的经济政策,主要内容包括(1)农业方面:推行粮食税,纳税后剩下的粮食,归农民自己支配;有限度地允许农民租佃土地和雇用劳工。

(2)工业方面:涉及国家经济命脉的重要厂矿企业仍归国有,由国家经营,中小企业和国家暂时无力兴办的企业,允许本国和外国的资本家经营;恢复私人小企业。

(3)流通方面:允许自由贸易。

(4)分配原则:按劳分配。

【知识巩固】一.选择题1.十月革命前夕的俄国是各种矛盾的集合体,对此理解准确的一组是()①垄断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②沙皇专制与人民大众③大俄罗斯民族与少数民族④俄帝国主义与西方帝国主义⑤俄国帝国主义与殖民地半殖民地⑥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A.①②③④⑤⑥ B.①②③⑤⑥C.①②③④⑤ D.①③④⑥2.俄国十月革命爆发的最根本原因是()A.俄国已具有帝国主义的基本特征 B.第一次世界大战C.严重地保留着封建农奴制残余 D.无产阶级力量强大3.下列关于俄国1917年二月革命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制度B.二月革命是一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C.二月革命造成了两政权并存的局面D.布尔什维克党在革命中所产生的工兵代表在苏维埃中占有多数席位4.俄国十月革命中干涉与反干涉的斗争反映的实质是()A.协约国帝国主义霸权主义政策B.俄国与协约国帝国主义的矛盾C.俄国无产阶级与协约国帝国主义的矛盾D.国际资产阶级和国际无产阶级的矛盾5.下列各项中,不符合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规定的是()A.将工业全部收归国有 B.将农民的全部粮食收集到国家手中C.取消各种形式的自由贸易 D.日用生活用品实行国家统一配给制6.以下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评价,不正确的是()A.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B.不利于社会生产力的提高C.只是一种为赢得战争而采取的临时政策 D.使苏俄经济中社会主义成分取得完全巩固7.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相比,苏俄新经济政策主要“新”在()A.一切涉及国家经济命脉的银行、铁路和大企业归国家所有B.以巩固苏维埃政权为目的C.实行余粮征集制D.允许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中小企业8.苏联有计划地进行经济建设,开始于()A.1921年B.1925年C.1927年D.1928年9.下列关于新经济政策的表述不确切的是()A实质是无产阶级同广大农民群众的联盟B.它的实施表明布尔什维克党放弃了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设想和实践C.是列宁对小农占优势的俄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进一步探索的结果D.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10.1922年苏联成立,当时四个加盟共和国除俄罗斯外自北向南的三个国家顺序是()A.白俄罗斯→乌克兰→外高加索B. 白俄罗斯→外高加索→乌克兰C.外高加索→乌克兰→白俄罗斯 D.乌克兰→白俄罗斯→外高加索11.下面是苏联历史上部分年份粮食生产的情况:注:1公担=100公斤──摘自《苏联史》回答:①表中的数字说明了苏联的粮食生产出现了什么情况?②出现这一情况的原因有哪些?③这对苏联后来产生了什么影响?12.苏维埃俄国为什么要实施新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的内容是什么?应当怎样评价新经济政策?列宁说,“新经济政策的实质是无产阶级同农民的联盟,是先锋队无产阶级同广大农民群众的结合。

”你认为应当如何理解列宁的话?参考答案:1.D2.A3.D4.C5.B6.B7.D8.D9.D 10.A11. 、①苏联1929—1932年的历年粮食总产量,除1930年外,其余年份总产量均低于1913年(一战前)。

②由于苏联在实现农业集体化过程中存在失误,国家从农民身上索取太多,使农民生产积极性受到极大损害。

③农业长期落后,停滞不前,直接影响人民的生活。

12. 苏维埃俄国实施新经济政策的原因:①战争结束,需要、也可能恢复经济,开展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改善人民的生活。

因此,实施新经济政策势在必行。

②战争结束后,农民开始不满余粮征集制,农民和政府的矛盾尖锐。

③阶级敌人乘机挑起事端,甚至叛乱,企图颠覆苏维埃政府。

内容:①废除余粮征集制,实行固定的粮食税制。

②中小企业和国家暂时无力兴办的企业,允许本国和外国的资本家经营,但大企业仍归国家所有。

③允许商品买卖,自由贸易。

④废除平均主义的配给制,实行工资级别制。

评价:①符合当时国情,有利于调动工农的劳动积极性,促进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②有利于协调政府和人民的关系,巩固工农联盟、打击国内外敌人,加强无产阶级专政。

③有利于向社会主义过渡。

如何理解列宁的话:苏维埃国家是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其基础是工农联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