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考历史文化类热点专练卷含解析一、选择题1.(2014·余姚模拟) 对于春秋时期社会大变革的形势,老子所持的态度是()A.要求顺应时势推动制度变革B.反对统治者好大喜功争权夺利C.主张回复到先代的政治制度D.提倡“兼爱、非攻”以减少战争破坏2.司马光指出:“以魏武(曹操)之暴戾(1ì,凶残)强伉,加有大功于天下,其……不敢废汉而自立,岂其志之不欲哉?犹畏名义而自抑也。
”其中的“名义”源自哪一学派思想() A.儒家B.道家C.墨家D.法家3.吕思勉在《中国通史》中说:“在东周之世,社会上即已发生一种思潮:主张节制资本,其具体办法是,大事业官营;大商业和民间的借贷,亦由公家加以干涉。
”该思潮属于()A.儒家B.法家C.道家D.墨家4.北京大学教授袁刚说:“思想市场指的是思想有自由表达的环境。
”在我国历史上曾出现过“思想市场”的时期有()①春秋战国时代②秦汉时期③明清时期④民国初年五四时期A.①②B.①④C.③④D.②③5.冯天瑜《中华文化史》:“尊儒兴学,制度教化,将教育、考试和选官三者结合……自此以后作为正式文官制度确立起来。
”这种现象最早是在()A.春秋战国B.汉朝C.隋朝D.唐朝6.(2014·浙江高考模拟)从以下两张图片中能够得出的主要历史信息是宋朝()A.科技水平全面领先于世界B.在军事中普遍使用火药武器C.在航海中开始使用机器动力D.科技与军事、航海相结合7.自明清以来,小说就在中国老百姓之中广为流传。
康有为甚至认为,在那个时代,“经史不如八股盛,八股无如小说何。
郑声不倦雅乐睡,人情所好圣不阿”。
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①城市商品经济发展②市民阶层壮大③小说的世俗性④重商观念形成A.①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8.下表展示了1978年及1992年我国非国有工业和商业的增长情况。
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是(年份非国有工业占工业总产值非国有工业占商业总产值1978 20% 10%1992 52% 70%A.C.中国加入WTO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9.(2014·湖州质检)美国史学家说:“由于其众多的人口,中国在经济发展上的特殊问题是如何在避免忽视乡村方面的同时加强工业、如何在建设强大的国家工业的同时使乡村的民众摆脱物质上的贫困。
”以下举措中最有利于解决这一问题的是()A.进行社会主义三大改造B.开展人民公社化运动C.普遍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D.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10.英国学者布莱克说:“虽然搞现代化比较早和比较晚的国家的前提有很大的不同,但是参加现代化行列比较晚的各国的前提都是十分相似的。
”他所说的如中国等参加现代化行列比较晚的各国“十分相似”的“前提”是指()A.近代工业的起步B.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C.国际市场的形成D.来自外部世界的挑战11.历史学家萧功秦在《危机中的变革》一书中指出:“中国近代历史剧变的基本分界线,是距今一百多年前的甲午战争。
”得出这一结论的主要依据是()A.中国意识到变革制度的迫切性B.传统的自然经济彻底瓦解C.天朝上国的观念被彻底粉碎D.促进西学在中国广泛传播12.由于保守拒变的自缚式心理定势,构成强大的社会压力,也钳制着先进知识分子的变革探索,致使他们处于两难的选择:既要因应时代,又要因循传统;既要因应世界潮流,又要顾及中国社会。
下列史实完全突破了这一特征的是()A.洋务运动B.戊戌变法C.辛亥革命D.新文化运动二、非选择题13.(2014·金华调研)国家实力有两种,一种是硬实力,指国家的经济、军事等实力;另一种是软实力,指国家的文化价值观念、社会制度等实力。
现代社会看重软实力的竞争。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日本学者认为,隋唐时期,日本从中国学习了几个文化要素,使得日本的历史完成了一个飞跃,这几个文化要素就是汉字、儒学、官制和大乘佛教。
——孟宪实《传统文化:中国文化软实力之源》材料二中国的传统文化自汉以来,是以儒学为中心的文化架构,一直被我们认为是世界上最好的文化,但是到了晚清出现千年未有之文化危机……从晚清开始,中国社会就是一个不断重建文化自信心的过程,这种文化自信心的建设包括物质层面、制度层面和精神层面。
——廖保平《铁屋里的大国突围》材料三公民社会是独立于政府之外的力量。
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认为,当今美国的软实力主要依靠的是公民社会而不是政府,中国则倾向于依靠政府政策和公共外交手段来影响中国软实力。
——约瑟夫·奈著《权力的未来》(1)试以唐宋的史实为例,从文化价值、社会制度等角度概括古代中国软实力的表现。
(2)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史实说明近代中国社会是如何从物质方面和制度方面、精神方面来重建文化自信心的。
(3)有人认为,美国开国元勋奠定了美国发展软实力的基础,请从价值观念和体制构建两个方面说明这一观点。
(4)对于国家软实力的提升,主要靠公民社会力量还是国家政府力量,你是如何认识的?请说明理由。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陈独秀在新文化运动中著文称:“自汉武以来,学尚一尊,百家废黜,吾族聪明,因之锢蔽,流毒至今,未之能解,而思想文化贵在自由发展。
……人智不张,则国力浸削,吾恐其敝将只有孔子而无中国也。
……吾人宁取共和民政之乱,而不取王者仁政之治。
……我们中国多数国民口里虽然是不反对共和,脑子里实在装满了帝制时代的旧思想,欧美社会国家的文明制度,连影也没有,所以口一张,手一伸,不知不觉都带君主专制的臭味。
……所谓立宪政体,所谓国民政治,果能实现与否,纯然以多数国民能否对于政治自觉其居于主人的主动地位为唯一根本之条件。
……而多数国民去共和过远,则共和政体固万无成立之由。
”……又写到“主张尊孔,势必立宪;主张立宪,势必复辟。
”“孔教与共和……存其一必废其一。
”——摘编自《陈独秀文集》材料二在新文化运动过程中,梁启超著文称:“我希望我们可爱的年轻人……把自己文化(儒家为代表的传统文化优点)综合起来,还拿别人的补助它,叫他起一种化合作用,成了一个新的文化系统。
把这种文化系统往外扩充,叫全人类都得到他的好处。
”——袁伟时《告别中世纪》材料三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尤其是两极格局终结后,北美、西欧总想从中国文化中找到灵感,找到救世良方。
在西方人看来,中国儒家文化是中国人的精神支柱,是传统的基础;认为儒家文化是一种可以与现代经济方式相结合并给予经济发展以内在动力的文化形态;儒家文化不仅是历史现象,也是思考方式和生命存在形态。
……东方文化带给西方的不再是彼岸世界的传奇故事,而是使西方人观念和生活方式发生某些根本变化的运动。
——张国光《在历史的地平线上》(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陈独秀对传统儒家的态度,并分析陈独秀持上述态度的原因。
(2)现代化进程中传统儒家的哪些思想观念仍需继续提倡?结合材料二、三分析传统儒家思想观念在现代化进程中的积极意义。
参考答案与详解:1.选B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法家主张顺应时势进行改革;儒家孔子提出“礼”的主张,回复到先代的政治制度;墨家主张“兼爱、非攻”,反对不义战争;道家老子主张无为而治,反对统治者的好大喜功、争权夺利。
故选B。
2.选A西汉时期,董仲舒吸纳道家、法家等思想建立了新的儒学体系,新儒学倡导“大一统”“君权神授、天人感应”“三纲五常”等思想,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成为正统,“不敢废汉而自立……犹畏名义而自抑也”其“名义”应主要是儒家的“三纲五常”思想。
故选A。
3.选B从材料中“大事业官营”“大商业和民间的借贷,亦由公家加以干涉”可知该思想强调加强政府力量,这属于法家思想。
故选B。
4.选B考查古代和近代中国的思想。
在春秋战国时期和民国初年五四运动时期社会环境相对宽松,分别出现了百家争鸣和思想解放运动。
而秦汉和明清时期统治者实行思想文化专制政策,不利于思想的自由表达与传播。
故选B。
5.选B本题考查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后,在中央设立太学,在地方设立郡县学,以儒家经典为教授内容。
同时在选官制度上推行察举制,以儒家孝廉为选官依据。
由此可以判断B正确。
6.选D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科技成就,意在考查考生从图片中获取历史信息和分析判断的能力。
仅从两张图片不能得出宋朝科技领先世界的结论,排除A项;从图片中看不出火药武器的普遍使用,排除B项;从图片和史实来看,当时的航海动力不是“机器动力”,仍然是人力,排除C项。
航海中使用桨轮船,投石车与海军战舰相结合,表明科技与军事、航海有机结合起来,故选D。
7.选D明清小说产生的背景包括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不断壮大的市民阶层的要求以及小说这种文学体裁本身的世俗性等,故D项符合题意。
而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一直是重农抑商、轻视商人,④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含④的选项。
8.选B从材料信息看,从1978年到1992年,非国有工业、商业占国民经济的总产值有了大幅提升,这是经济体制改革推动的结果,故选B项。
社会主义改造在1956年已经完成,中国建立了计划经济体制,制约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排除A项;中国加入WTO是2001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建立是在21世纪初,排除C、D两项。
9.选D题干材料强调的是“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国民经济协调发展”。
A项是所有制方面的改变,与题干主旨关系不大,排除;B、C两项并未涉及工业,排除。
只有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才能克服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弊端,实现国家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的协调发展,故D项符合题意。
10.选D近代化是从传统农业社会向近代工业社会转型的过程,近代化开始比较晚的国家都是在外部刺激和挑战下被迫转型的,故D项符合题意。
A、B、C三项是侧重于某一个方面的因素,故排除。
11.选A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使中国人认识到清政府的腐朽,认识到政治制度变革的重要性,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君主立宪,资产阶级革命派则主张民主共和,故A项最符合题意。
12.选D新文化运动打着民主科学的大旗,彻底打倒传统的权威,有利于新思想的传播,故D项符合题意。
13.解析:第(1)问考查古代中国国际地位高的原因,文化方面可从科技、中华文化圈、思想文学艺术繁荣等角度分析;政治方面可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科举制、三省六部制、行省制等角度分析。
第(2)问把握“近代中国”以及“物质方面”“制度方面”精神方面,从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等角度分析。
第(3)问回答启蒙思想以及美国三权分立、联邦制、共和制、总统制等即可。
第(4)问为开放性问题,言之有理即可,注意政府的主导和公民的主体作用。
答案(1)表现:文化价值:儒学发展为哲理化的理学;中国文化对周边国家文化发展影响深远,中华文化圈形成;四大发明的传播推动着世界文明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