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广东]码头工程施工组织设计15395

[广东]码头工程施工组织设计15395

东莞有限公司码头工程施工组织设计中交天津航道局有限公司东莞金鲤码头工程项目经理部目录第一章工程概况 (1)1 工程概述 (1)2 工程建设规模 (1)3 结构形式 (1)3.1 工作平台 (1)3.2 设备基础墩 (1)3.3 引桥 (1)3.4 护岸结构 (2)4 主要工程量 (2)5 自然条件 (4)5.1 港口地理位置 (4)5.2 气象 (4)5.3 水文 (7)5.4 地形、地貌及工程泥沙 (7)5.5 地质条件 (9)5.6 地震 (12)6 编制依据 (12)第二章总平面部署 (14)1 场地布置 (14)2 施工道路 (14)3 临建 (14)4 力能供应 (14)5 排水 (15)6 机械布置 (15)第三章项目组织结构和劳动力计划 (16)1 项目组织结构 (16)2 劳动力计划表 (17)第四章主要施工技术及措施 (17)1 施工工艺流程 (17)2 本工程重点和难点及关键工序 (18)3 施工测量 (19)3.1 测量依据 (19)3.2 施工测量范围 (19)3.3 测量工作程序 (19)3.4 测量仪器 (20)3.5 沉降观测 (20)4 港池疏浚 (20)4.1 施工控制及验收标准 (21)4.2 疏浚施工流程 (21)4.3 施工方法 (21)4.4 船机设备配置 (24)4.5 质量保证措施 (24)4.6 安全注意事项 (25)5 水上沉桩 (26)5.1 工程概况 (26)5.2 施工工艺流程 (26)5.3 PHC桩制作与运输 (26)5.4 打桩设备 (27)5.5 施工方法 (27)5.6 主要船机设备 (31)5.7 安全注意事项 (31)6 桩帽施工 (31)6.1 工程概况 (31)6.2 工艺流程 (31)6.3 施工方法 (32)6.4 主要船机设备 (33)7 预制构件施工 (35)7.1 工程概况 (35)7.2 预制场建设 (36)7.3 施工安排 (36)7.4 机械设备和劳动力配置 (36)7.5 主要施工工艺流程 (37)7.6 梁、板等预制构件允许偏差 (39)7.7 工程质量保证措施 (43)8 码头预制构件安装 (44)8.1 工程概况 (44)8.2 船机选择 (44)8.3 安装顺序和工艺流程 (44)8.4 施工方法 (44)8.5 质量标准 (45)8.6 船机设备配备 (45)8.7 安全注意事项 (45)9 码头现浇结构施工 (46)9.1 现浇横梁、纵梁、墩台施工 (46)9.2 码头现浇面板、护轮坎施工 (47)10 钻孔灌注桩施工 (48)10.4 终孔、清孔及验收 (49)10.5 钢筋笼制作安放 (50)10.6 水下混凝土浇注 (50)10.7 安全注意事项 (54)10.8 施工机械配置 (55)11 码头附属设施施工 (55)11.1 工程概况 (55)11.2 护舷 (55)11.3 系船柱 (56)11.4 护轮坎及栏杆 (56)12 搅拌桩施工 (56)12.1 工程概况 (56)12.2 技术要求 (57)12.3 施工方法 (57)13 旋喷桩施工 (58)13.1 工程概况 (58)13.2 技术要求 (58)13.3 施工工艺 (59)13.4 施工要点及注意事项 (59)13.5 质量要求和检验 (60)14 陆上施打PHC桩 (60)14.1 工程概况 (60)14.2 施工方法 (60)14.3 施工顺序 (61)14.4 桩的施打要求 (61)14.5 焊接接桩规定 (61)14.6 突发情况处理 (62)14.7 截桩 (62)14.8 质量检查 (62)14.9 安全注意事项 (63)15 塑料排水板施工 (63)15.1 工程概况 (63)15.2 材料要求 (64)15.3 施工工艺流程 (64)15.4 施工方法 (65)15.5 质量控制 (66)15.6 机械设备 (67)第五章质量目标、质量管理体系和保证措施681 质量目标 (68)2 质量管理体系 (68)2.1 质量管理体系 (68)2.2 质量管理组织机构 (68)3 质量保证措施 (1)3.1 项目主要负责人质量职责 (1)3.2 项目各部门质量职责 (2)3.3 质量保证措施 (5)第六章安全目标、管理体系、保证措施及文明施工11 安全生产目标 (1)2 安全管理体系 (1)2.1 安全管理体系制定标准 (1)2.2 安全生产组织机构 (1)3 安全生产措施及文明施工 (2)3.1 安全生产职责 (2)3.2 安全保证措施 (11)3.3 现场安全文明施工管理规定 (18)第七章环境管理目标、管理体系和保护措施191 环境管理目标 (19)2 环境管理体系 (19)3 环境保护措施 (19)3.1 环境保护组织机构 (19)3.2 环境保护职责 (20)3.3 环境保护措施 (20)第八章进度计划及保证措施 (1)1 概述 (1)2 工期目标 (1)3 施工进度 (1)3.1 项目部人员进场时间 (1)3.2 主要分项工程的工期安排如下: (1)3.3 施工进度计划 (1)4 施工进度保证措施 (1)4.1 工期保证措施 (2)第一章工程概况1 工程概述2 工程建设规模本工程为水泥粉磨站的配套码头工程,是为粉磨站生产所需原料的供应和水泥产品的水路运输而建的专用码头。

本工程建设项目为1个5000吨级泊位(可兼靠1艘2000吨级船舶和1艘1000吨级船舶),由于进港支航道限制,近期码头靠泊3000DWT船舶,港池及回旋水域底高程近期按3000DWT船舶设计。

3 结构形式码头平面由1个170.1m×22m的工作平台及三个引桥组成,工作平台通过引桥与后方陆域连接。

引桥尺度分别为:16.9m×9m,21.8m×9m,22.8m×3m。

3.1 工作平台码头长度共170.1m,分为3个结构段(2个为58m,1个为54.1m)。

58m分段排架间距为6.8m,共9榀排架;54.1m分段排架间距为6.8m和8.25m,共8榀排架。

码头平台排架每榀排架布置1对叉桩、4根直桩,桩端支承于中风化粉砂质泥岩。

3.2 设备基础墩码头工作平台布置有三个基础墩,其中两个固定吊基础墩DT1、DT2尺度分别为9.1m×8.2m×2.0m和9.1m×7.4m×2.0m,采用高桩实体墩结构,基桩采用12根Φ800PHC桩,提升机基础墩DT3尺度为18.25m×8.0m×2.0m,基桩采用27根Φ800PHC桩。

工作平台上部结构由倒T型横梁、纵梁和叠合板组成,预制下横梁宽1.4 m,高0.85m,现浇上横梁宽0.8m,高1.1m;预制纵梁宽0.5m,高1.1m;面板厚0.35m,磨耗层厚度为50mm。

3.3 引桥本工程共有三个引桥,引桥1排架间距为7.3m,每个排架布置2根直桩,倒角处排架布置4根直桩,引桥宽度为9.0m;引桥2排架间距为6.5m,每个排架布置2根直桩,倒角处布置4根直桩,陆上排架3根桩,引桥宽度为9.0m,陆上排架帽梁长度为9.8m;引桥3排架间距为10.25m,每个排架布置1根直桩,陆上排架为2根桩,桩端支承于中风化粉砂质泥岩,引桥宽度为3.0m,陆上帽梁长度为3.8m。

引桥上部结构由现浇帽梁、预制纵梁及叠合面板组成。

引桥桩基处倒角处排架为Φ800PHC桩外,其他为Φ1000灌注桩。

3.4 护岸结构由于护岸结构高差较大,并且土质较差,护岸结构地基需要进行处理。

堤身海侧采用水上深层搅拌桩,堤身下采用高压旋喷桩,堤身内侧采用打Ф400预应力管桩,打桩时应避开引桥桩基位置。

后方采用堆载预压排水固结法处理。

搅拌桩径为Ф600,间距1m正三角形布置,桩端进入良好持力层1m以上;旋喷桩桩径为Ф600,横向间距1.5m,纵向间距1.2m,四边形布置,桩端进入良好持力层2m以上;Ф400预应力管桩,横向间距1.2m,纵向间距1.5m,三角形布置,桩端打入良好持力层3m以上;排水板采用B型塑料排水板,间距1m,正三角形布置,穿透软土层,进入粘土层或其它良好土层0.5m,上端外露出砂垫层0.3m,砂垫层含泥量不大于5%。

4 主要工程量主要工程量见下表(B1-4)主要工程数量表表B1-45 自然条件5.1 港口地理位置东莞市位于广东省中南部,珠江三角洲东北部,因地处广州之东,境内盛产莞草而得名,介于东经113°31′-114°15′,北纬22°39′-23°09′。

东莞市东西长约70.45公里,南北宽约46.8公里,全市陆地面积2465平方公里,海域面积150平方公里。

此外,还有港澳台同胞70多万余人,海外侨胞20多万人,是著名的侨乡。

工程所在地水路通过珠江水系可达珠江三角州各地,陆地处在广、深高速公里之间,与广东省各地连接,一、二级公路网纵横交错,库区后方为规划的沿海高速公路,交通十分发达,经济地理位置得天独厚。

本工程位于广东省东莞市麻涌镇漳澎村,地处东江下游淡水河北岸,港址离淡水河河口约2.6公里,紧邻漳澎水闸的下游。

5.2 气象工程所在地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地区,冬季盛行东北季风,但强度偏弱,极少严寒;夏季盛行西南季风,雨量充沛;夏、秋季节常受热带风暴甚至台风影响。

采用东莞气象台(东经113°45′,北纬23°02′,海拔高度19.3m)1957年~1997年的气象观测资料统计得:5.2.1 气温本地区属亚热带气候,夏季炎热多雨,冬季温和,年平均气温为22.0℃。

多年平均气温:22.0℃极端最高气温:38.2℃(1994年7月2日)极端最低气温:-0.5℃(1957年2月11日)历年平均日最高气温≥30℃日数:131.8天历年平均≥35的日数:4.9天5.2.2 风本地区冬夏季节的风向变化比较显著,春季到初秋一般盛行偏南风,秋季至冬末盛行偏北风或偏东风,3~4月份为冬夏风向转换期,9月份为夏冬风向转换期。

常年风向为E,频率为13%,次常风向为NE、ENE,各占频率9%,S和N向各占频率8%。

无风或风向不定的频率占17%。

年平均风速:1.9米/秒常风向:东风,对应频率:13%次常风向:东北、东北东,对应频率:9%强风向:南、北,对应频率:8%、8%次强风向:东南、南东南,对应频率5%、4%实测最大风速:20.0米/秒,对应风向:北、东北、东东北、东10m/s以上大风日数:1.5天17.0m/s以上大风日数:0.1天台风影响期:4月至次年1月台风盛行期:7~9月平均每年次数:2.6次台风过境情况最大风速:26m/s,东南东风瞬时风速:35m/s,东南东风5.2.3 降水东莞地区雨量充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