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李白诗中的月

李白诗中的月

皎洁的爱恋——李白诗中的“月”意象内容摘要:后人想起李白,便会想起月。

李白是诗中的仙人,千古独步;但若无明月与之相伴相生,仙气便会顿减。

李白爱月,如同爱美人,是一种由形入魂的爱。

什么样的人最幸福?毫未觉悟的人和大彻大悟的人最幸福。

前者是对痛苦一无所感,后者是对万缘看破万下。

李白,恰好有了文人最敏感的特质和最难解的情绪,所以,他对痛苦有着最纤细的感知,因而陷入了痛苦设下的无可逃避的困境,所以他最痛苦。

逃避痛苦是人的本能,而不能逃避之时,人的第二本能就是喊痛,所以李白想哭。

他的泪,无人懂。

他的爱,无从寄。

他唯有将一腔心事说给天边月。

对李白而言,明月是友人、爱人、故乡、理想的集中化身,月与他的生命同在。

李白独特的人格魅力和气质个性,在其诗歌创作的过程中也发挥了极大的作用,使得月亮这一自然物象与自己内心早已形成的认识相结合,达到“我心中有月,月中有我心”的境界。

李白爱月,是穿越时空之爱。

他的月亮,看透古今、转遍关山,有着沧海桑田的沉厚博大,给人以物我两忘的清凉与宁静。

李白在咏月诗中为我们描绘了一个幽冷而静谧的月光世界。

在这个世界中,李白用他无与伦比的浪漫瑰丽的诗句,对明月倾诉着最为皎洁的爱恋。

关键词:李白明月知己爱物我两忘正文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明月知我心。

如果你找不到知音,就找月亮;如果你找不到理想,就找月亮;如果你找不到故乡,就找月亮;如果你找不到亲人,就找月亮……月亮,是一个万能的倾诉对象,是一个永远的梦中情人,是一面清透的心灵之镜,是古往今来,文人墨客永恒不变的情,高远深邃的愁。

月亮是无知无情的,月光是不可称量的,月色是不可久住的,但又是可以真实感知的。

李白作为盛唐诗歌的代表人物,临风独立在诗歌艺术的巅峰,他的仙风侠骨、高洁志向、寂寞幽思,都需要一个听众来聆听、需要一个幻境来沉醉、也需要一个表征来展现;所以,他也不可救药地爱上了月亮,而且越爱越深。

月亮就是月亮,是人们赋予它情感的色彩;自然就是自然,是人们自顾地对之抒怀;所以,文人笔下的意象,都有作者独有的个性在。

李煜的春水,就是李煜的愁思;李白的月亮,其实就是李白。

李白的月亮在不同地点出现,因为李白游历甚广;李白的月亮在不同时间出现,因为李白在不同时间苦思冥想;李白的月亮以不同形态出现,因为李白那起伏不定的心情;李白的月亮以不同身份出现,因为李白的情感需要不同的寄托……李白的月亮越来越复杂,是因为李白的思想越来越深刻;所以想读懂李白的月亮,要先读懂李白。

所谓作文先做人,其实反之亦然,读文也要先读人。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中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尊称为“诗仙”,其诗大多为描写山水和抒发内心的情感为主,与杜甫并称为“李杜”。

李白出生于盛唐时期,他的一生却绝大部分在漫游中度过,游历了大半个中国。

他将诗写得登峰造极,却不想以诗人身份终老此生,而是想把诗作为敲门砖,以敲开朝廷的政治大门,一展理想抱负。

天宝元年(742年),李白终于有了机会。

因道士吴筠的推荐,李白被召至长安,供奉翰林,文章风采,名震天下。

但唐玄宗没有赏识到他的政治才能,而只把他看作写诗以供歌唱娱乐的文人。

在京仅三年,李白就弃官而去,继续他的流浪。

关于他的死,北宋梅尧臣在悼念李白时,曾写下这样的诗:“采石月下闻谪仙,夜披锦袍坐钩船。

醉中爱月江底悬,一手弄月身翻然。

”可谓生时常咏月,死后伴月眠。

天上的月亮是李白精神世界中永远的知己,也是李白诗歌中频繁光顾的常客。

据我国前辈学人对李白诗的自然意象统计,明月意象共出现76次,居于天、地、日、月、云、雪六种运用最多的天象类意象之前列,而提到月的诗句不下400处。

李白对月亮的爱,究竟如何呢?一、由形入魂之爱李白爱月,如同爱人,是一种由形入魂的爱。

李白诗中的月亮有圆有缺、如盘似钩,便似美人时笑时嗔,可谓千姿百态;李白诗中的月亮依山傍水、云端石上,又如美人巧倚新妆,堪称风情万种。

此种爱,是一种流于表面形式的爱,如同与人初识,只是一种于美的常规欣赏,并不深刻,更谈不上独到新颖。

如《古朗月行》“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白云端。

”对月亮仅有颜色与形状的描写,赞美月亮像玉盘一样又白又圆,像镜子一样明亮。

看到月亮,李白不禁联想起古代神话说:“仙人垂两足,桂树何团团?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月中的仙人是垂着双脚吗?月中的桂树为什么长得圆圆的?白兔捣成的仙药,是给谁吃的呢?月亮不仅给人以美的观感,更能给人宛若仙境般的奇妙想象。

这些诗句妙在符合儿童的观察特点,善于进行丰富联想,余外并无醒目惊心之处。

或者可以看出诗人隐约透露出的一个信息:李白和月亮也是青梅竹马的……与人相交日久,交流方式也会不停变换,则认识也会重新定位。

于是李白与心中的月亮变换不同形式,进行了由形而魂的深度交流与沟通。

李白的月亮,不仅形美,神韵亦美,是以李白终其一生,对月一见钟情,且日久弥坚。

两人初交,难免游玩之心,故李白亦曾“玩月”:“昨玩西城月,青天垂玉钩。

朝沽金陵酒,歌吹孙楚楼。

”(《玩月金陵城西孙楚酒楼,达曙歌吹,日晚乘醉著紫诣绮裘,乌沙巾,与酒客数人棹歌秦淮,往石头访崔四侍御》)诗中的月亮,仅仅是相陪游戏的玩伴,在诗人的眼中,也仅仅是像玉钩一样又白又细的美好形象而已,并没有内心的相应共鸣。

既为玩伴,难免时时相约,于是不见时渐生出想见之期待:“待月月未出,望江江自流。

倏忽城西郭,青天悬玉钩。

素华虽可揽,清景不可游。

耿耿金波里,空瞻鳷[zhī] 鹊楼。

”(《挂席江上待月有怀》)乘夜挂席,渭水泛舟,等月月不来,乌云遮天,无奈之心如江水自流。

舟也随波逐流,瞬间就漂到长安城西头。

月亮恰如小玉钩,挂在蓝蓝的天穹。

月光如水,一掬满怀,可是游玩的心情却消失的一丝丝都没有。

只看到高高的鳷鹊楼的身影在月亮的金波里,晃晃悠悠。

与人相约,伊人却姗姗来迟,喜悦之情皆化作淡淡轻愁。

李白已时时不自禁地开始想念月亮了。

能作掌上舞的,并不只是赵飞燕,月光的身姿比她更柔美、舞步比她更轻盈、情意比她更缠绵。

能与月共舞者,唯有李白。

“春草如有意,罗生玉堂阴。

东风吹愁来,白发坐相侵。

独酌劝孤影,闲歌面芳林。

长松尔何知,萧瑟为谁吟。

手舞石上月,膝横花间琴。

过此一壶外,悠悠非我心。

”(《独酌》)李白与他的恋人,在春草芳林中,闲歌曼舞,心神相通,忧愁不再。

月亮不仅是李白的亲密爱人,更是可以把酒相对的良朋知己。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月下独酌》)诗人在月光下,既歌且舞。

歌时月色徘徊,依依不去,好像在倾听诗人的心曲;舞时身影在月光下转动零乱,似与明月共欢。

醒时相互爱悦,醉后才与明月无可奈何地分别。

但这分别也是暂时的,是形式上的,因为那一片月光,早已溶进了诗人的生命里,与诗人合二为一!——诗人真诚地和月相约:月,我愿与你结下永远忘却世情的交游,相约会在遥远的银河!这难道不是情侣之间生生世世不离不弃的誓言吗?这难道不是知心好友重神交不重形式的灵犀相通吗?后人想起李白,便会想起月。

一如想起观音,便想起她手里的净瓶。

没有大慈大悲智慧水,观音还是观音吗?李白是诗中的仙人,千古独步;但若无明月与之相伴相生,仙气便会顿减。

唐玄宗可以爱闭月羞花的杨贵妃,因为她是昭阳殿里第一人;汉武帝可以爱绝世独立的李夫人,因为她是倾国倾城的来处。

他们的爱,可谓千古风流。

但他们的爱,都是在身边的活色生香,仅供玩赏爱怜;与李白相比,未免多了几分烟尘气。

唯有李白的爱,美丽多情且高洁清远,可以伴他一时之欢,更可以令他仰望终身。

皎洁的明月是值得李白对她一往情深的,同样,孤高而又天真的伟大诗人李白,也完全配得上做明月的恋人。

二、穿越时空之爱人对自然、宇宙的探索与追问,与生俱来、永远不灭。

广漠无垠的宇宙,引人遐思,同时也让人类意识到自己的渺小和随之而来的茫然。

人不仅要在社会和人生中寻找自己的位置,还要在茫茫宇宙中探寻整个人类的未来,这种最为深刻、永恒的思考常常使人感伤和痛苦。

李白是一个超然物外的天才诗人,这种困惑于他而言,更是如影随行,无时不在。

诗人本已对命运有着困惑的追问,对月举杯,更不免想起宇宙人生的难解之谜。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

”(《把酒问月》)“青天有月来几时”的向天一问,可谓妙绝,古往今来有几人能作答?那无限时空里的奇迹,令人神往,更令人迷惑。

这种深刻的追问,古人没有留下答案,他自己不能解答,同时代的人亦不能为他解惑。

于是,李白再次将目光投向浩渺夜空。

人生有限,月光却可穿越时空。

兴亡更替、人事代谢,都已如流水般逝去,或许他们都曾有过和自己一样的感慨吧!于是李白释然了:月亮啊,我与你在此时此地相爱,何必定要生生世世相守?只要在唱歌饮酒之时,皎洁的月光能长照杯中,美好就在当下,瞬间即是永恒。

明月在天我仰头,举杯便见月在手。

无奈饮下杯中影,依旧一片相思愁。

在与明月的神思交会中,李白痛并快乐着,不禁想胁生双翼,飞上九天去与明月相会。

那意中人的居所,应该是琼楼玉宇,一片清宁吧?意中人的抚慰,应该是可以化解我所有的忧愁吧?“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宣城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在长风万里、秋雁南来之时,李白酣饮高楼,诗歌亦清发隽秀,不是正可以献给意中之人吗?于是,他满怀逸兴豪情,壮志凌云,想攀登九天,把明月摘揽在手,一解相思之苦。

然而,他是不得展翼的鹏鸟,不能直上青云。

而这一片相思,更无可排解。

他想抽刀砍断江水,然而江水更猛奔流;他想要举杯消愁,却是愁上加愁。

算了,不如明天依旧驾舟漂流吧,我仍旧可以以水为镜,近赏你的倩影。

这是李白与月的一次近距离相约,他要与月冲破这天人之隔,他要真真切切地拥月入怀、揽月在手,但终于不可避免地在失望中结束。

月光下,李白孤独地站着。

然而,人生在世,不能称心如意的,又岂止是这一片痴情呢?明月,慰李白忧思苦绪,更令李白相思入骨。

“长相思,在长安。

络纬秋啼金井栏,微霜凄凄簟色寒。

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帷望月空长叹,美人如花隔云端。

上有青冥之长天,下有渌水之波澜。

天长路远魂飞苦,梦魂不到关山难。

长相思,摧心肝。

”(《长相思》)李白的月亮,因复杂而更见其美丽,因朦胧而更显其幽深。

“络纬秋啼金井阑,微霜凄凄簟色寒。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