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南海主权争端相关国家证据的比较研究
南海主权争端相关国家证据的比较研究
和菲律宾在 中 沙 群 岛 黄 岩 岛 的 争 端,更 让 南 海 诸 岛 主
先占( 占领) 包含两个要素: 第一,占领的客体须为
权之争成为国际关系热点。从国际法角度审视领土主 无主地; 第二,要实行有效占领。无主地,指该土地主
权归属的通用法则,比较相关国家的证据优势,对于当 权不属于任何国家,不为任何有社会和政治组织的共
海”,《左传》中记载“赫赫楚国,抚有蛮夷,奄征南海,以属 诸夏”,证明中国在春秋战国时期已发现南海。〔7〕
2. 命名和地理特征描述
起,超越领海,依 其 陆 地 领 土 的 全 部 自 然 延 伸,扩 展 到
周朝称南海为“南海”,秦始皇称南海诸岛为“三神
大陆边外缘的海床和底土。沿海国拥有勘探、开发、管 山”,东汉称南海为“涨海”,晋朝称南海岛礁为“珊瑚
[关键词] 南海; 主权; 证据 [中图分类号] D8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1755( 2012) 05-0030-35
中国和相关东南亚国家的南海主权之争,伴随其 暴力手段获得土地的行为,在司法实践中,先占( 占领)
竞相开发油气资源和其他竞争性活动愈演愈烈。中国 原则的内涵得以丰富,有效占领成为其必要要素。
领行为。
实上完全不适合人类居住。西沙群岛最大岛屿永兴岛
作为特殊证据,地图的具体功能依赖于其和法律 也只是在 1996 年才有了可饮用水。象征性显示主权
文件之间的关系。如果地图是领土边界条约不可分割 的行为便能确立对南海诸岛的主权,中国在南海诸岛
的组成部分,它和条约具有同样效力。若地图是一种 显示主权的行为已远远超越了“象征性”要求。
4. 地图
求并强占后,中 国 政 府 通 过 外 交 途 径 向 法 国 当 局 提 出
中国是已知绘制南海及其诸岛地图的最早国家。 控诉,声明中国对南海诸岛 的 主 权。1947 年 1 月 19
北宋《诸番图》被视为古代最早指明南海诸岛属于中国 管辖之下的地图。《元代疆域图叙》称中国领土北至于
日,法国申明对西沙群岛拥有主权,中国驻法国大使馆 发表西沙群岛是中国领土的公开声明。〔17〕
得到官方授权或事后得到官方采纳,分量将大于单纯 言》重申,《开罗宣言》的条件必须实施,日本主权只限
依据自身利益绘制的私人地图。 有关体现国家主权意志的官方行为的证据分量大
于本州、北海 道、九 州、四 国 及 盟 国 所 决 定 的 其 他 小 岛 之内。〔6〕根据这两个宣言,中国于 1946 年 11 月、12 月
《广州记》和 明 朝 航 海 家 汪 大 渊 的《岛 夷 志 略 》描 述 了 南海诸岛的地形特征。〔10〕
3. 海道开辟和巡航
下。明清时期,琼 州 府 和 万 州 次 府 不 仅 对 千 里 长 沙 和 万里石塘,也对其毗连水域“长沙海”和“石塘海”拥有 管辖权。〔15〕
通过在南海开辟水道,西汉统治者和东南亚国家、
情况,原则上要求主权的显示是“持续”的,但国家不能 在任何时刻 将 主 权 及 于 每 一 寸 领 土。〔1〕关 键 日 期 对 于
原则。
领土争端具 有 重 要 意 义,指 一 国 对 土 地 宣 称 主 权 而 遭
1. 先占( 占领) 的含义
遇另一国抗 议 之 时,或 领 土 主 权 归 属 得 以 明 确 化 的 时
先占( 占领) 是判断领土主权归属的通用法则,指 刻。关键日期确定后,当事国随后的行为不能改变其
一个国家有意识地取得当时不在任何国家主权之下的 之前的法律地位和权利。对于适宜居住或易于进入的
土地的主权的一种占取行为。为反对殖民主义时代以 常规土地,显示主权的行为包括运送移民、行政管辖及
·30·
《国际论坛》2012 年第 5 期
中国内务部批准广东省商人何瑞年在西沙群岛开办渔 业、垦殖、采矿等实业。后发现何竟将经营权转让给日 本商人,即撤销其经营权。〔16〕
负责南 海 巡 航。清 朝 康 熙 年 间,广 东 水 师 负 责 南 海
7. 对外国侵占南海诸岛不法行为的抗议
巡航。
1933 年,当法国对南沙群岛 9 个岛屿提出主权要
驻扎军队等。 但 对 于 非 常 规 土 地 存 在 例 外 法 则,象 征
性显示主权的行为便能确定对该土地的主权。
2. 证明有效占领行为的证据分量之解释
二、中国对南 海 诸 岛 及 其 毗 连 水 域 拥 有 不 容 置 疑 的 历
有效占领的 行 为 要 素 即 证 据 为 国 内 立 法、行 政 管
光绪九年( 公元 1883 年) ,德国曾对西沙、南沙群
斯里兰卡和印度保持了紧密的商业联系。其后几个朝 岛进行调查测量,清政府抗议,使后者停止调查。宣统
代继续利用先前开辟的海道,或力求开辟新的海道,缩 元年( 公元 1909 年) 4 月,两广总督张人骏派遣广东水
短中国 大 陆 和 南 海 某 个 岛 屿 或 更 远 目 的 地 之 间 的 师提督李准视察西沙群岛,查明岛屿 15 座,命名勒石,
理、使用大陆架生物和非生物资源的主权权利。如果 洲”,唐朝、南宋和北宋时期称西沙群岛为九乳螺洲、七
从测算领海宽度的基线量起到大陆边外缘的距离不到 洲洋、长沙、千里长沙、千里石塘,南沙群岛为石塘、石
200 海里,则扩展到 200 海里的距离。大陆架超过 200 海里,沿海国 须 向 联 合 国 海 洋 法 公 约 大 陆 架 限 制 委 员 会递交延伸大陆架的申请。〔4〕
2012 年 9 月 第 14 卷 第 5 期
中外关系
国际论坛 International Forum
Sep. ,2012 Vol. 14 No. 5
南海主权争端相关国家证据的比较研究
———兼论中国证据优势及其他国家证据的缺失
李洁宇
[摘要] 国际条约和先占( 占领) 行为,是判断领土主权归属时采纳的重要证据。有效占领是先占( 占领) 的必要要素,体现为国 内立法、行政管辖等。陆权决定海权是《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精神所在。中国对南海诸岛及其毗连水域拥有不容置疑的历史性权 利,有国际条约和先占( 占领) 行为为依据。其他相关东南亚国家的证据在可采性方面存在缺失。
量或不给与任何分量。早在 1928 年帕尔马斯岛案中, 辖之下。1943 年中、美、英三国在《开罗宣言》中宣布,
法官胡伯曾指出,不管是古代还是现代的地图,其准确 性是其作为 证 据 的 首 要 条 件。〔2〕私 人 绘 制 的 地 图 事 先
日本窃取的所有中国领土,如伪满洲国、台湾和澎湖列 岛等应该归还中国。〔5〕1945 年 7 月 26 日,《波茨坦宣
的态度产生变化。私人行为除非得到政府当局的同意
( 二) 有效占领证据
或授权,否则 无 法 体 现 本 国 政 府 的 意 志。 另 一 方 提 供
中国对南海 诸 岛 通 过 发 现,获 得 了 对 南 海 诸 岛 的
的体现本国官方意志行为的证据分量将大于单纯私人 初始性权利,并进行经济活动、巡逻、行政管辖、国内立
前国际形势的意义不言而喻。本文将以此为逻辑起点 同体所有,或前主权者将其遗弃并做出明确意思表示。
客观分析南海诸岛主权之争。
对土地采取和平、实际、持续的主权显示行为即有效占
领,已成为国际法公认的原则。“发现”只能让一个国
家对某土地拥有“初始性权利”,有效占领才能完善这
一、对判 断 领 土 主 权 归 属 通 用 法 则 和 海 洋 法 精 神 的 种权利。
行为证据的分量。
法等形式,以 和 平、持 续 的 方 式 实 际 地 显 示 了 主 权,实
( 二)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精神
现了对南海诸岛的先占( 占领) 。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精神是陆地统治海洋。国
1. 发现,使中国享有“初始性权利”
家对沿海陆地包括对岛屿的主权使其享有对毗邻水域
秦朝《逸周书》记载,进贡给夏、商、西周、东周、秦
航程。
并在永兴岛升旗鸣炮,重申主权。1911 年,中国广东省
南海巡航始于汉朝,这个惯例延续到元朝、明朝、 政府宣布把西沙群岛划归海南省崖县管辖。1921 年,
清朝、民国。 南 朝 的 谢 灵 运 在《武 帝 诔 》中 用“虎 骑 骛 隰,舟师涨海”描述海军戍守南海的壮举。〔11〕《元史》记 载了元朝海军巡航南海的史实。明朝由海南卫的海军
1947 年对 159 个岛、礁、滩、洲重新命名。从 1949 年, 捕鱼的传统。1933 年法国殖民者入侵南沙九岛时也承
中华人民共和国沿用了民国时期对南海四大群岛的官 方称谓。1983 年 4 月 24 日,中国地名委员会公布了南 海 287 个岛、礁、滩、洲的标准化名称。〔9〕
认当时岛上只有中国人居住,美国《亚洲航海指南》和 英国《南海航海指南》对此都有记载。〔14〕
6. 行政管辖权
凭借造船技 术 和 航 海 活 动,中 国 是 第 一 个 知 道 南
自汉朝以来,南 海 及 其 诸 岛 一 直 处 于 中 国 主 权 之
海诸岛地形和自然特征的国家。东汉时期杨孚的《异 下。在唐朝,西沙和南沙群岛属琼州府( 今海南) 管辖。
物志》、三 国 吴 国 时 期 的《南 州 异 物 志》、晋 朝 裴 渊 的 南宋,千里长沙和万里石塘处于琼府( 今海南) 管辖之
说明
和平,指涉及领土主权取得方式的国家间关 系。
一国获得领 土 须 以 和 平 方 式,而 非 以 暴 力 方 式 或 欺 瞒
( 一) 领土主权归属之适用原则解释
手段获得处于他国主权之下的土地。对于非和平方式
国际法院在审判时一般赋予国际条约包括殖民时 强占土地的行为,抗议足够产生法律效力。持续,指国
床、万里石塘、万里长沙) 。元、明、清朝时期,对西沙和 南沙群岛沿用“千里长沙、万里石塘”名称。〔8〕
民国政府命名南沙群岛为“团沙群岛”,后改为“南
·31·
南海主权争端相关国家证据的比较研究———兼论中国证据优势及其他国家证据的缺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