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数学插上一双生活的翅膀
【摘要】教学源于生活、扎根于生活,只有将数学和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才能使学生深切感受到数学的趣味性和实用性,从而真正喜欢数学、乐学数学。
【关键词】新课标;数学教学;生活化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
”然而,怎样在教学中使生活问题化,使数学问题生活化呢?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做出了一些探索,努力给数学插上一双生活的翅膀。
1.用生活知识引入新课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能充分利用学生身边的生活知识引入新课,会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一种亲切之感,同时,也会激起学生探求新知识的愿望。
比如,在教学“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一课时,我设计了这样一段导入:同学们,你们知不知道在我们身上存在着很多有趣的比例呢?头的高度和双肩的宽度比大约是1:2,颈部一周的长度与手腕一周的长度的比大约是1:2,颈部一周的长度与腰粗的比大约也是1:2;脖颈一周的长度与小腿肚一周的长度的比大约是1:1,
拳头一周的长度与脚掌的长度的比大约是1:1,双肩张开的长度与身高的比大约也是1:1,脚板的长度与身高的比大约是1:7……知道这些有趣的比可以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很多便利,比如到商店买袜子,只要将袜子在你的拳头上绕一周,就可以知道这双袜子是否适合你穿;假如你是一个警察,只要发现罪犯的脚印,就可估计出罪犯的身高……而这一切,实际上是用这些身体的比组成一个个有趣的比例来计算的,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这样一个导入,一下子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并使学生对新课的学习充满了浓厚的兴趣。
2.在课堂教学中创设生活情境
书本知识只有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加以训练,从学生感兴趣的实物、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入手,才能使学生“愿学”、“乐学”。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根据教学内容的安排和学生身心发展水平的特点,采用直观语言、实物演示、游戏、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创设课堂的生活情境,才能激起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使抽象的数学问题具体化,更便捷地沟通书本知识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在学习长方体的体积计算时,恰好学校里正在修建一个长方体的游泳池,于是我设计了这样一道题:学校要建一个长方体的游泳池,长15米,宽6米,深1.5米,如果卡车每车能拉走2.5立方米的土,请你算一算,需要拉多少车才能把挖出来的土拉完?像这一类教学情境的创设,就和生活息息相关,体现出数学问题生活化。
如在学习了圆柱的体积计算方法之后,我在课堂上准备了一个装
了水的圆柱体和一个苹果,让学生想办法求出苹果的体积。
在经过一番思考之后,就有学生想出了计算方法,就是先测量圆柱体内水的高度,再把苹果完全进入水中,在测量水高出的高度,就可以利用圆柱的体积计算方法计算出苹果的体积了。
像这样的情境教学,不但沟通了书本与生活的联系,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培养了学生举一反三地解决问题的能力。
3.鼓励学生用生活素材编写数学题
数学练习题不仅仅来自课本、教辅资料和教师的编写,教师应该时常鼓励学生利用所学的概念来编写题目,这样可以使学生的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比如在学校组织的一次春游中,我要求学生根据活动中所遇到的事情,运用所学过的知识,每人编写一道数学应用题,并且要写出计算过程。
活动结束后,学生们编出了许多很好的题目,如:(1)学校距离海边3.6公里,六年级的同学每小时行走4公里,二年级的同学每小时走3公里,请问六年级的同学比二年级的同学提前多少小时到达海边?(2)老师带了83颗糖果,分给班上38个同学,平均每个同学可以分到几颗糖?还余下多少颗糖?……
而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也常常鼓励学生利用当堂学到的知识,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即兴编写题目,学生编题的过程其实就是他将知识内化的过程,一般来说,学生能编出一道合理的题目的话,说明他已经将所学的知识熟练掌握了,以后再遇到相关的知识题,就迎刃而解了。
4.将数学作业生活化
如果作业缺乏情趣、脱离实际生活,久而久之,就会被学生视为一种负担。
所以,教师应该将作业生活化,让学生活学活用,这样既可以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提高整体素质,也可以培养他们综合思考的能力。
如学习了比例尺的有关知识后,我给学生提供了学校到周边的商店、市场、书店以及学生的家等一些地方的距离,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绘制一幅地图。
再比如在学习了《年、月、日》一课后,我就让学生根据课上学到的知识,做一个适合自己用的年历。
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将所学的知识全部调动起来,观察、测量、绘图、检查。
在交上来的作业中,有的插有图片,有的还有文字说明。
可见,学生完成作业的过程充满主动性和趣味性的。
这不但使他们得到了丰富的情感体验,更重要的是促进了孩子们社会性的发展。
21世纪的数学教学,“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将数学与学生的生活、学习联系起来,学习有活力的、活生生的数学”。
当学生们把司空见惯的生活现象用数学语言表达出来的时候,当他们用数学的思想方法观察生活、熟悉世界,并自觉地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时候,数学和生活的距离就会变得越来越近,数学的面纱就会被揭开,便不再神秘,不再深不可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