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国公司兼并企业的成功之道
夏 丹
江苏盐都县委
90年代以来,全球每年约有16000多家企业被兼并,其中80%以上进入跨国公司行列。
如1995年度美国1970家被兼并企业中有1820家成为跨国公司的新家族,占81%。
据欧共体企业家协会联盟组织统计,欧共体国家1993年度400多家跨国公司兼并约1300多家中小企业,其成功率达到92%以上,不景气的仅占6%,而属于失败的只有2%,美国、日本和其他发达国家的兼并企业也大致如此。
因此,研究跨国公司兼并企业的成功经验,对于我们发展跨国经营,尽快加入国际经济大循环,是很有意义的。
1 发展壮大的共同经验跨国公司通过兼并企业不断壮大资产规模。
跨国公司的崛起一般只有几十年,短的仅有一二十年,而资产一般有数亿美元,高的达数百亿甚至上千亿美元。
位于美国西雅图市的微软公司从1976年创办,到1996年,仅仅20年时间,已拥有1.6万名员工,近400亿美元的总资产,成为美国50家最大企业之一。
跨国公司能迅速崛起,形成庞大规模,与之敢于兼并企业分不开。
一方面,跨国公司有雄厚的经济实力,能吞并别的企业,通过吞并又壮大了实力;另一方面,从许多企业的自身发展看,也确实需要被兼并才得以扩大再生产。
美国通用汽车公司70年代中期接连兼并欧美50多家大中型汽车配件甚至整装企业,就是因为拥有上百亿的自有资金,这在当时确系其他公司无法比及。
与通用公司不同的是,微软公司以其雄厚的技术实力而兼并别的企业,又以兼并企业的办法快速扩张规模。
微软公司创始人比尔・盖茨于70年代初创办企业时,虽仅20多岁和区区1000美元,但他和他的同事保罗・阿伦却发明并拥有当时最先进的六种个人电脑软件技术。
凭借这一优势,他兼并不景气的电子企业,屡屡得手,无一失误。
10多年中,雪球越滚越大,企业资本已达400多亿美元。
用比尔的话说,如果不是大胆兼并,他的资产总量无论如何也不会在20多年的时间里达到今天这个规模。
跨国公司通过兼并企业不断扩占发展空间。
跨国公司的子公司和加工点遍及世界各地。
据美国麦道飞机公司权威研究机构提供的调查报告,美国知名的100家跨国公司共有20300多家子公司分布于全球160多个国家和地区。
著名的福特汽车公司、通用电机公司等,均横跨五大洲60多个国家和地区。
这些公司除直接投资形成自有资产外,相当一部分是靠兼并海外企业而发展起来的。
兼并国外企业尽管在资金上可能会多付出一些,但可以省却新办企业的许多繁琐手续,同时可缩短投入产出周期,许多兼并企业稍加改造便可投入生产。
精明的日本产业主曾经算过一笔帐:在中国或亚洲其他国家(地区)投资新办一个亿元销售额的电子企业,从考察洽谈到拍板签约,至少要1年时间,从奠基动工到正常
—
40
—
投产至少要1年半时间,真正达到设计能力,前后要3~4年。
而购买一个企业,从改造到形成规模,尽管要多付10%左右的资金,但只要1年时间即可达到预期生产能力,即意味着可比投资新办企业提前2~3年进入收获期,1年的利润即可抵住10%的付出,还有1~2年的收入则系购买企业者纯赚,日本企业主称之为“收购企业的时差效应”。
因此,日本企业在海外发展基地,多半采取兼并收购企业的办法,扩大与国外企业合作,兼并收购后,迅速注入资金,加快改造企业,以减小投资收益差。
一般地说,他们很愿意兼并收购发展中国家不景气的企业,并很容易得到这些国家金融信贷和材料、市场各方面的支持,享受国家和地区政府制定的各种优惠的政策待遇。
跨国公司通过兼并企业不断延伸产业门类。
最初的跨国公司都是某一方面的专业生产企业,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和经营项目的增加,单一的产业结构已不适应跨国公司大规模、现代化大生产的要求。
许多企业竭力寻求发展多元化、多门类的产业经济,以雄厚的产业优势支撑公司发展,逐鹿国内国际市场。
美国、日本和西欧的一些著名跨国公司不仅制造产业门类较多,而且非制造产业也相当发达。
如日本的三菱公司、德国的西门子公司,既生产汽车、机电等大型重工产品,也生产电视、冰箱、计算器等家电产品,同时还办有分布世界各地的金融、运输、商业和房地产产业,形成一个生产、销售、运输、融资和服务于一体的超级集团公司。
2 寻求支持是关键
跨国公司是综合型的经济载体,功能较全,实力雄厚。
但是,跨国公司要成功地兼并企业,特别是兼并海外较大型的企业,也必须寻求方方面面的支持。
(1)争取政府的支持。
在发达的工业化国家,虽然是完全放开的市场经济,但政府在发展经济过程中仍有不可忽视的左右作用,包括经济立法、政策调整、信贷扶持、税收调节等。
凡国家和地方需要重点扶持的产业和企业,政府会在政策、借贷、税收上给予倾斜扶持,反之则加以苛刻的限制。
跨国公司兼并企业,一般都选择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要求,金融部门给以借贷支持的企业。
但在许多时候和许多情况下,企业的发展取向与政府的要求原则不尽吻合,往往会发生利益上和政策上的碰撞。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削足适履,简单顺从产业政策,或轻易放弃不符合政策规定的“猎物”,都会使企业失去良机,影响长远发展。
因此,跨国公司的态度是,积极争取政府的支持合作。
(2)争取行业的支持。
外国的行业管理占有重要地位,行业性倾向对企业发展也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外国的行业组织形式大多为商会和协会。
美国就有上千家全国性和地方性的商会和协会。
许多商会体系庞大,机构健全,功能完备,其地位和作用仅次于国家的部级机构。
因而跨国公司兼并企业一般都注意尊重并争取行业性支持。
一方面,向行业机构了解行情,征询意见。
由于行业机构对国内外的某一方面的历史、现状和发展了解得比较透彻,尤其是信息高速公路的建立,信息的联网、延伸、渗透能力不断增强,对外沟通犹如近在咫尺。
例如,美国的航空工业协会、日本的重工协会,要调查某国、某地区、某行业的情况只消几分钟时间。
因而跨国公司兼并企业很重视行业协会这一信息渠道,并征求他们的意见,进行高层次的决策咨询。
另一方面,通过行业协会做政府部门的争取工作。
国外跨国公司大多是行业协会的成员企业,因而充分利用协会这个桥梁,为
—
41
—
自身发展铺设有利的通途。
而协会也因经济利益的驱动而乐意为企业促成能够办成的事情。
例如,美国凯勒机械公司在兼并中美地区某国一家国有企业时,因涉及进出口设备的关键问题而处于搁浅状态,凯勒公司在一愁莫展的情况下,试请美国机械进出口公司的机械商会出面与对方国家行业商会协商,最终以易货形式解决了矛盾,使凯勒公司达到了兼并目的。
(3)争取银行的支持。
银行是资金“水库”,企业与银行保持良好关系才能游刃有余。
跨国公司尽管实力雄厚,但在兼并企业、改造企业时也往往面临资金问题,需要银行支持。
因此,即使跨国公司也相当重视与银行的关系。
日本企业财务状况过去是世界上最好的,许多公司一度曾无视银行的存在。
三井株式会社是一家著名的跨国化工企业,资金回笼情况一直很好,为许多银行竞争的对象。
正因为这样,三井公司的财务人员对银行职员的上门服务抱极端冷漠的态度。
1993年初,三井公司在兼并美国、巴西等国四家公司时,需要4亿美元现款,而公司自有资金不足2亿美元,需向银行贷款2亿美元。
但几家有实力的银行拒绝为三井公司提供贷款资金,导致三井公司兼并受挫,直至通产省出面协调才得以解决。
1994年,日本政府及其工业主管部门在经历经济危机之后,重新审视企业与银行的合作,提出重塑银企关系,以打破银企僵局,为改善日本的泡沫经济状况,振兴工业产业,增强国际竞争能力注入活力。
此后,日本企业便和银行业结成利益共同体,尤其是跨国公司在兼并企业时总是得到银行部门及时有力的支持。
美国、法国、意大利和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如韩国的大中型跨国公司注意到日本企业的变化,也纷纷改善银企关系,加强双边合作。
(涛编)
收稿日期 1997-06-11
(上接第24页)
能力和超前的意识,不能盲目地搞短期行为;而是要高瞻远瞩,透过纷杂的现象,提出有创意的见解,并果断实行,这样才能使企业站在时代的前列,永不落伍。
许多人常常羡慕海尔集团今天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殊不知,当年他们确定超前意识的目标时,需要何等的胆量和气魄。
1984年初,青岛电冰箱厂成立时,厂领导对国内外冰箱行业及国内市场进行了全方位的调研和比较,最后得出结论:未来国内冰箱发展趋势是200l以上的大容积冰箱。
于是,海尔人甘冒超前的风险,开发投产亚洲尚无人问津的202l四星级豪华冰箱,产品一经上市就受到用户的好评。
随着新品种、新型号的不断问世,海尔冰箱不但在国内站稳了脚跟,而且在国际市场也备受青睐。
其次,要依靠高新技术。
高新技术是建立在综合科学研究基础上的、处于当代科学技术前沿的、对发展生产力起先导作用的新技术群。
大力依靠高新技术,在产品开发中利用新原理、新结构、新工艺和新材料等,生产出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市场前景广阔的产品,既形成了新的经济增长点,又可以在市场竞争中保持绝对的优势。
联想集团、四通公司等高新企业的辉煌都为我们提供了有力的例证。
(星编)
收稿日期1998-01-07
—
4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