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微博的超议程设置_微博_媒介与公众的议程互动_以_随手拍解救乞讨儿童_事件为例
微博的超议程设置_微博_媒介与公众的议程互动_以_随手拍解救乞讨儿童_事件为例
未涉及“乞讨流浪儿童”的问题。因此,可以清楚看出,三家 计有 3 则新闻对其加以报道,另有 3 则新闻将国家级的公
都市报报道“随手拍”事件所突显的“乞讨儿童”问题发端 安部和打拐办主任陈士渠作为新闻的报道重心,4 则新闻
于微博,“随手拍”活动发起前,“乞讨流浪儿童”问题在这 重点报道媒体所属当地警方的行动 (新闻关注重心有重
与型评论包括:a.针对活动的社会背景、权力关系、法律问 关主题的新闻(见表 2)。《新京报》2 月 1 日发表第一条关于
题、社会意义等内容的分析;b.对活动人、财、物、力等具体 “随手拍”活动的消息,此后的报道主要在两个时间段:2 月
操作的建议;c.表达参与意愿,咨询参与条件;d.陈述已经 1 0 日至 2 月 1 3 日,报道重点是公安部和当地公安部门对
的信息分享、评论等行为同时也更多地体现出行为背后的 较高的媒介,在激烈的竞争之下,都市报比其他类型的报纸
价值或心理等不同层面的文化认同。新浪微博用户对于建 具有更高的灵敏度,所以,为了确定“解救乞讨流浪儿童”问
嵘发出的第一条倡议微博评论从信息发出后持续到 3 月 题是否在媒介议程上获得了显要性,本文选取了分属于不
特征。
体参与网络活动的频率与深度等。②另一方面,新浪微博的
加 V身份认证机制则将微博平台上的话语权和注意力进行
一、 “随手拍”获得微博议程的显要性
了人为分配,造成了一种“放射状的传播形态”,使得名人、
精英在舆论引发、引导过程及在提高信息的传播效果和扩
本文选择新浪微博作为研究案例中微博议程的研究 大传播范围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活动发起者于建嵘属
表 1 对发起活动首条微博的评论分析
评论类型 分析型评论
条数 /% 14
将拍下的乞讨儿童照片发到该报官方微博。2 月 1 3 日,该
报又用超过 2/3 的版面刊登了一组共 6 则消息,报道当地
69
警方解救乞讨流浪儿童的行动。《新民晚报》从 2 月 9 日至
2 月 1 5 日对“乞讨流浪儿童”问题进行了集中报道,共计
者的态度和行为。
支持,活动的持久发展也受到关注;另一方面,活动一经发
2、微博平台的信息流动机制
起就吸引了相当数量的行动型粉丝予以实质的支持。也就
微博的传播方式是一种裂变式的传播,这种传播速度 是说,议题“解救乞讨流浪儿童”成功引起了公众(可以观察
是几何级的。同时,微博信息发布门槛低,随时随地传播信 的是网民公众)的参与兴趣和普遍共鸣,其社会价值得到了
境,在这一新的条件下,媒介的议程塑造及其议程设置功能 渠。通过将打拐工作部署的最新情况回应网民,如告知网
将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民已安排当地警方核查、通知已成功获救的求助者删除求
201 1 年 1 月 25 日,中国社会科学院教授于建嵘在微 救信息等,陈士渠微博起到了信息落地的作用,实现了线
博上发起了“随手拍照解救乞讨儿童”(简称“随手拍”)活 上信息与现实生活直接互动。201 1 年春节假期期间,“随
《华西都市报》
1
12
动配发的“转发微博”、转发三层以上的评论以及进行了多组与主
总计
7
50
题关联较少的评论被排除。百分比按四舍五入计算)
全部样本中,对活动持支持态度的评论占到了 94.3%。
尽管缺乏对相应时期三家都市报的议题总量及每一
2011 年第 45 期
■ 新媒体 Ne w Me dia
议题显要性的调查,从而进一步明确“随手拍”事件的显要 信息及其回应,信息的发布者直接介入“乞讨流浪儿童”的
登上新浪热词榜。2 月 1 0 日,新浪微博邀请于建嵘进行主题 自采稿件予以关注。其中 8 家为日报、都市报,1 家为电台
为“让乞讨儿童回到学校”的微访谈,主动与网友交流互动。 栏目— ——《中国之声》。这 9 篇稿件被新浪网、凤凰网等门户
微博平台以热门话题榜、话题推送以及微访谈等形式主动 网站,新华网等国家级新闻网站,杭州网、东南网等地方新
【作者简介】王金礼,四川外语学院新闻传播学院讲师,博士。 魏文秀,四川外语学院新闻传播学院学生。
【基金项目】本文是四川外语学院校级项目“新闻生产与社会变源自”(SISU201107)阶段性成果。
2011 年第 45 期
Ne w Me dia 新媒体 ■
议,也发挥着意见领袖的作用,直接影响信息的流向与关注 “随手拍”活动一方面获得了较高的道德评价和大量的表态
动发起前一个月时间内,《新京报》和《华西都市报》均无 议程明显优先于其他属性。8 则新闻将“警方回应”呈现为
“乞讨流浪儿童”问题的相关报道,《新民晚报》虽有 2 条连 报道的重点部分,泉州作为直接催生“随手拍”活动的受害
续报道流浪者拒绝救助的新闻,但只是作为个案报道,并 儿童杨伟鑫家乡,当地警方的回应和行动首先受到关注,
性程度,但新闻专版和高密度报道已经在一定程度上显示 议题,议题的行为属性成为微博议程的重要特征。另一方
出这一议题获得了传统媒介的议程显要性。同时,三家报 面,即使与微博“随手拍”密切相关的第一周 9 则新闻,传
纸的报道节奏则显示了微博议程对传统媒介的显著影响。 统媒介议程的议题属性也有所扩张。传统媒介报道“随手
“支持”型评论
22
情绪型
愿望号召型
10
53(50.5)
仅有 3 条相关新闻。 表 2 传统媒介“随手拍”和乞讨流浪儿童的议题呈现
冷漠型评论 无态度型评论 总计
1
5
5(4.7)
105(100)
报纸 《新京报》 《新民晚报》
专版数 3 3
新闻数 23 15
(注:基于分析准确性的考虑,微博主回复网友的评论、系统自
■ 新媒体 Ne w Me dia
微博的超议程设置:微博、媒介与公众的议程互动
— ——以“随手拍解救乞讨儿童”事件为例
□ 王金礼 魏文秀
[中图分类号]G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22(2011)05—0068- 3
【内容提要】作为传播效果研究的经典理论,“议程设置”假说面临着数字传播环境的挑战。信息碎片化、非组织化的微 博传播具有塑造 / 设置媒介议程并影响公众议程的超议程设置功能。论文通过考察微博“随手拍照解救乞讨儿童”活动的 传播效果,验证并阐释了微博超议程设置功能的一般特征。
建议型评论
15
参与型
咨询、表态型评论
10
47(44.8)
1 2 篇,内容包括“随手拍”活动概况和动态、当地“乞讨流浪 儿童”问题的现状、当地警方的救助行动、法律和教育界专
行动型评论
8
家的分析与对策建议等。该报还专门报道了公益组织的参
肯定型评论
20
与动态。2 月下旬到 3 月上旬,《新民晚报》报道密度下降,
“随手拍解救乞讨儿童”活动发起后两日(201 1 年 1
浪“微博趋势”迅速将该官方微博推至“最新热推”栏目, 月 27 日),即有一家传统媒介(《上海青年报》)进行了报道。
201 1 年春节假期期间,“打拐”“人贩子”等相关关键词多次 活动发起后的一周(1 月 26 日至 2 月 1 日),共有 9 家媒体
展开的志愿行动。情绪型评论则是评论者个人的情感态度 “随手拍”活动的回应;3 月 1 日至 3 月 1 4 日,报道关注“两
的直接表达。正面评论中多次出现“功德无量”、“善举”等 会”对“乞讨流浪被拐儿童”问题的现状和相关政府部门的
道德评价;“支持”型评论则是评论内容只有“支持”、“赞 表态;3 月 4 日,刊出整版“全国两会之关注乞讨儿童”的报
成”的一词评,占到了样本总量的 21 %。此外,还有一些则 道。《华西都市报》处理“随手拍”这一议题时则更注重与受
是表达祝愿、号召行动。样本中只有 1 条负面情绪评论表 众的互动,强调新闻的参与意识。该报一方面与当地警方展
示“别管闲事”。
开联动,另一方面则在首次(2 月 1 1 日)报道时就倡议市民
引导微博用户的注意力,提升了该议题在微博平台上的显 闻网站以及其他类型网站迅速转载,共计 1 1 5 次。
要性。
以“随手拍照解救乞讨儿童”为关键词对 2、3 月间的新
3、网民心理
闻进行搜索,共搜索到 6,840 条新闻。由于在新闻报道方
微博传播更多地依赖社会网络这一传播基础,微博上 面,报纸比电视拥有更大的容量,而都市报属于市场化程度
默的螺旋”等假说不断融合,成为当代传播学最为重要的研 儿童”的方式以引起关注,“随手拍”官方微博在转发信息
究领域。不过,网络时代电子公告板、门户网站、博客尤其是 的同时“@”当地媒体、警方和当地网友,并建议信息发布者
微博等新的信息载体改变了传统“议程设置”假说的理论环 报警。后者的重要转发节点之一为公安部打拐办主任陈士
动。这一活动迅速吸引了大量粉丝关注和参与,成为微博上 手拍”核心关系词“人贩子”、“打拐”登上新浪热词榜的前
的热点话题,随后传统媒介对“乞讨流浪儿童”问题进行了 三名,“解救乞讨流浪儿童”这一议题在微博平台上获得显
集中报道。“随手拍”事件表明,微博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塑造 要性。
(设置)媒介议程并影响公众议程的超议程设置功能。作为
息,“评论”、“回复”、“私信”等功能使得信息交互方便快捷。 普遍认同。
正是依赖这种强大的传播网络,“随手拍”官方微博才能在
极短时间内吸引众多关注者和参与者,进而引起传统媒介
二、“随手拍”:微博为传统媒介设置议程
的关注。同时,微博的话题推荐机制也可以使信息获得“超
越人际关系网络链条的约束的传播能量”。活动发起后,新
三家报纸上不具有显要性。同时,三家报纸第一批密集报 叠)。⑥“议程设置”假说认为,媒体通过对议题属性选择、强
道均以“随手拍”活动相关事态作为报道由头,并随着“随 调、排除和阐释来对议题提供暗示,媒体报道事件的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