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撕讯唷斯充
浅谈中国画的笔墨
口晏云
摘要:笔墨是中国画的精髓,是作者表达自身情感的一种方式。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画的观念不断更新,新的笔墨语言形式 也不断出现。一幅优秀的中国画应具有时代的笔墨语言,一切符合形神兼备和画面艺术追求的新技法,都赋予笔墨新的内涵,凝结着
时代的精神。
关键词:中国画笔墨情感
中国画历史悠久,是中华民族优秀的艺术形式,是中华民族
文化的精髓,有着丰富的人文意蕴。中国画讲究用墨,一笔下
去,自然会产生干湿浓淡的变化,就像人的呼吸一样,轻重缓急, 自然而然。墨产生了丰富的层次,使笔墨有了极强的表现力。
因此,学习中国画,必须掌握笔墨的运用方法,笔墨教学是中国
画教学的重点,对于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和弘扬中国文化具有十 分重要的意义。
一幅好的中国画作品,笔墨运用得好起着重要作用。笔墨
的表现是中国画的重中之重,笔墨是中国画基本的造型语言要 素,是中国画的灵魂和精髓。中国画画家都非常重视笔墨的运
用,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积累和创造了丰富而独特的技法与经
验,形成了一系列独具特色的表现技巧和独特风格。在一幅水
墨画里,墨通过浓淡、干湿等变化,使画面产生丰富的变化,这就
涉及“墨分五色”这一说法。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云:“运墨
而五色具。”“五色”说法不一,或指焦、浓、重、淡、清;或指浓、淡、 干、湿、黑;也有加“白”,合称“六彩”的。墨色有浓淡、干湿、虚实
的变化和对比。画家运用不同的墨表现不同的对象,给人以不
同的感觉,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作品。历代中国画画家在长
期的实践中创造了各种用墨的方法:浓墨法、淡墨法、破墨法、洒
墨法、积墨法、焦墨法等,加之用笔和用水的灵活与多变,更兼利
用宣纸自由渗化的特性,使作品独具个性风格,呈现出具有丰富
浓淡层次的艺术效果。
中国画之美美在画面的韵味,而笔墨是表现画面韵味的一
个重要因素。笔墨是中国画的灵魂,是中国画艺术表现的主要
载体,也是中国画在形式表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舍弃了
笔墨,中国画就会“失魂落魄”,毫无生机。中国画是融诗、书、
画、印为一体的艺术,其笔墨发展到现代还具有很强的生命力, 其绘画表现仍然需要我们积极探索与运用。
“水墨”既古老又现代,是一把难操的“琴”,它可以化平凡为
神奇。水墨画家通过笔墨语言借助物象表达自己的性情,传达
自己的文化取向和精神追求。笔墨主要是为表达对象、加强画
面的生动效果和艺术感染力服务的。任何笔墨技法都是从客观
生活和创作实践中得来的,以满足更充分地表现对象的需要。
干湿浓淡、泼墨积墨等各种技法的运用都是为更好地表现对象
服务,不是为技巧而技巧、为笔墨而笔墨。创作者要根据对象的
特点用笔用墨,笔墨除了要再现形象之外,还要表现物象的质 感,这是传统笔墨的特点。
26 随着中西文化交融,中国画面向世界、步入现代已成不可逆
转之势。中国画的笔墨应该被提到一个新的高度去认识。中国 画不仅要体现笔墨,各种形式的新技法都赋予了笔墨新的意义
和内涵。
清代画家石涛在《苦瓜和尚画语录》中有段很精彩的论述:
“墨非蒙养不灵,笔非生活不神,能受蒙养之灵而不解生活之神,
是有墨无笔也,能受生活之神而不变蒙养之灵,是有笔无墨也。”
这段论述已经把笔墨讲得很透彻了。笔墨是中国画的语言,高
超的、有功底的笔墨,能表达出妙不可言的感觉。中国画的笔墨
经历了历代画家在长期实践中的积累和创造,不断完善,形成了
独具特色的风格和技法。从发挥毛笔水墨功效到以莲房、蔗渣、
指甲代笔,艺术家追求“无笔之笔”和对常规笔墨的超越,但笔墨
一直不是最终目的,挥洒笔墨是为了超越笔墨。中国画的笔墨,
是一种充分发挥了工具媒体作用而又独具表现力的艺术语言。
点、线、面是绘画的三要素,是中国画基本造型的表现方法, 也是中国画的灵魂。点、线、面运用的好坏关系到中国画笔墨的
运用和一幅作品的成败。中国画所讲的“笔”即是线条的表现,
它是中国画造型的表现要素,画家借助线条,表达自身的思想感
情。“墨”即是层次,墨色的变化使中国画呈现奇妙的空间变化,
使中国画有血有肉,有了生命和灵魂,让中国画“站立”起来。
总之,中国画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是我国具
有悠久历史和优良传统的民族画形式,也是美术教学取之不尽
的艺术源泉。在今后的美术教学道路上,美术教师应不断地更
新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营造快乐和 谐的教学氛围,激励学生大胆尝试,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研究,
并为之不懈地努力,使中国画课堂教学内容愈加丰富与完善。
参考文献: [1]上海古籍出版社.古代艺术三百题.上海古籍出版社,1 989. [2]肖驰.中国诗歌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l 986. [3]李一.石涛山水画风.重庆出版社.1995. [4]恽甫铭.走进书画家.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5]徐恩存.焦虑与突围:现代水墨艺术.吉林美术出版社,l999
(作者单位:福建三明市尤溪县第二中学)
编辑
桂湘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