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政治答题方法与技巧

高中政治答题方法与技巧



主观题的主要题型 简答题 辨析题 论述题
简答题答题要领
简答题的审题,从内容看包括:审材料(或图表)、 审设问、审背景。从具体要求看,包括四个要素: ①问题——本题要解决什么问题或哪些问题; ②角度——围绕“问题”,是从“是什么”、“为什么”、 “怎么办”三个角度分析,还是其中某一个或两个方面; ③答题条件——设问中对于解答该问题有没有指向性或 限制性条件,如“从„„角度”、“联系„„”、“结 合„„”等; ④时政背景——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十七大 文件、中外文化年
二、主观题答题要领


1、审读材料全文 (1)找出全文的中心句。 (2)分段落层次,并概括每段的意思。 (3)找出段与段之间的内在联系。 (4)认真思考的基础上列出答案要点。有了答案 要点,也就有了答题方向。按这个方向组织答案, 一则可以防止跑题,二则可以防止遗漏要点。

2、合理组织答案 (1)语言规范,文字工整、卷面整洁。 (2)答题要做到“三化”(要点化、序号化、段 落化)。 克服以下毛病: 1、 事理分开:答题分原理段、材料分析段、结 论段。 2、 逻辑性差:东拉西扯、词句重复或用词不当。 3、 不分段没有条理;或分段过多,序号杂乱。






二、正误混合型辨析题 这种类型的辨析题有三种形式: 1、命题内容总体上正确,但其中包含有错误或不 合理的因素。 2、命题内容总体上错误,但其中包含有合理的因 素。 3、命题的前提正确,但结论却错误;或前提错误, 但结论正确。 解题方法: 第一步:指出题目中观点正确或合理的部分,并 说明理由。 第二步:指出题目中不合理的部分,说明理由, 并提出正确的观点。 第三步:总结。
“为什么”的设问有“为什么说?、为什么要?”“说说 这样做的理由”等
解题思路:题目中“这样说”、“这样做”的理论依据、 重要性(必要性、可能性)等,有时也要回答不这样做 的危害性(后果)。
“怎么办”的设问有:“如何、怎样解决”等字眼。 解题思路:“怎么办型”的设问一般来讲都是给定了主 体是谁应该怎么办,如果没有的话,从文化的角度应该 考虑国家、个人等。
高中政治答题 方法与技巧
一、选择题答题要领
答题基本要求:“四审五排法”
四审: ①审题干:明确题目主旨意思 ②审设问(正向或逆向选择) ③审题肢(正确或错误,“只要„„就„„”和“只有„„
才„„”,“作用”与“反作用”;“决定因素” 与“影响因素”,“原因”和“必要性”)
④审题干与题肢的关系 五排: ①排谬法(排错法) ②排异法:观点正确,但与题干无关 ③排重法:与题干意思相同,重复的题肢 ④排倒法:因果关系颠倒的题肢 ⑤排次法:与材料有关但非最佳的项
所以,从整体讲,经济是基础,经济发展会决定或带 动文化的发展。但又不能认为文化与经济的发展是绝对同 步的,二者的发展既有同步性的一面,也有不同步的情况。
论述题的基本设问与解题方法
基本设问类型: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 “是什么”的设问有“体现(反映)了什么?”、“怎 样体现(反映)?”“如何体现(反映)?”等 解题思路是:定点——联系——梳理、作答。 ①定点:根据材料或设问的内容确定考核的知识点是什 么; ②联系:联系所给材料与所学知识; ③梳理、作答:将材料所给的信息与考核的知识点一一 对应,二者相符的就是答案要点。作答时要做到观点 和材料相结合.
(混合题型: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 (1)出题的方式:认识型的设问有“如何认识、如何 看待……”、“谈谈对……的看法、认识”、 “说 说……的理解”、“评价、评析……”等等。 (2)解题方法:“认识型”的题目可按照“判断表 态——阐述道理——明确做法”的思路来作答。作答时 注意侧重点在于阐述道理。
①判断表态:即题目说(做)的是一件什么事?或题 目观点是对还是错?(略)
②阐述道理:A、理论依据 B、重要性(必要性、可 能性)C、危害性:是做或不做这件事将会导致的消 极后果。(详)
③明确做法:即国家个人等应该怎样做这件事,采取 哪些具体措施来解决分析观点。(是什么、为什么、怎么 做) 3.结合材料简单分析。(如:材料中“……” 说明/体现了这一观点。)

辨析题答题要领 一、单向辨析题 (一)观点完全正确型 这类辨析题的解题方法是:(1)指出观 点的正确或科学性。(2)说明理由。 (3)作出结论。 (二)观点完全错误型 这类辨析题的解题方法:(1)首先指出 观点的不科学之处。(2)说明理由和原 因。(3)提出正确的观点。
例如:辨析题
管子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1)一方面,经济是文化发展的基础,“仓禀实而知礼 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这句话强调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决 定着文化的发展水平。从这种意义上说,观点有一定道理。
(2)另一方面,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并不意味 着文化的发展始终与经济发展同步。文化有其自身的传承 性和相对的独立性。那种认为只要物质条件好了,精神文 化自然而然就会好起来,物质条件差一点,精神文化就不 可能搞好的观点,不符合历史发展的事实,是不正确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