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临床药理学总论

临床药理学总论

临床药理学总论
中山大学 一院 陈秉学 麻醉
二.
内 容
1. 药物代谢动力学 (Pharmacokinetics)
吸收
分布 代谢 (降解) 排泄
2. 药物效应动力学 (Pharmacodynamics) 药物作用效能 量 - 效 关系
3. 4. 副作用, 毒性反应 当前临床热点问题
一. 静脉给药---药物代谢动力学
(1). 激动作用---有亲和力并有效应 (2). 拮抗作用---有亲和力无效应
三.
吸入全麻醉药
• 吸入全麻醉药的摄取与分布(模式)

吸入全麻醉药效学• Minimum Alveolar Concentration .
最小肺泡有效麻药浓度 (%)= MAC
M A C
• 反映麻醉浓度的麻醉效能 :
三室模式:
药物吸收 (I.V.)

外周-1 中央室 药物消除 经肾 外周-2


• •
C2
C1
C3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2. 药物达到作用部位产生效应 :
取决于 细胞膜结构 与 药物的转运有关: 细胞膜结构: • 类脂质 • 蛋白质, • 受体
细胞膜结构

3. 药 物 吸 收
• 与下列因素有关:
Why Use a PCA Pump ?
Micrel Co. Europan . (Althen.)
A.
肌注镇痛药血药的浓度与效果
止 痛 剂 浓 度 0 B. 图 24 小时 PCA 镇痛药的血药浓度与效果 ( 24 小时)
PCA 与肌注药物的血药浓度图示 A. 肌注镇痛; B. 肌注镇痛
泵控注药可看作为是不间断地小剂量注射, 提供的注药模式. 如下图所示:
术后 “病人自控镇痛”
( Patient Controlled Analgesia )
P.
C.
A.
术后镇痛治疗的管理

点:
1. 术后镇痛是有利於缓解病人术后痛苦, 利于术后康复的一项措施 2. P C A 是新型的镇痛给药方法。 3. 符合个体差异用药原则, 4. 按需要控制给药,不必等待医护人员医嘱用药, 5. 镇痛效果迅速。 6. 镇痛药血药浓度稳定
• 致死量 (Lethal Dose, L D ).

半数致死量
(LD50)
E
D (有效量)
安全性 = --------------L D (致死量)
或 E
D
,
L
D 二者之间的差异
药物 量 — 效关系: 量 — 效曲线 表示:(图 1-10 )
药物的血药效应浓度与时间变化关系
2. 药物相互作用
(2). 消除相. ---- 药物时-量与半衰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消除半衰期 (t
½ ).

药物体内消除一半的时间. (半衰期长/ 短对药体内作用影响时 明显). (2). 血浆半衰期 (t ½ ). ( 血药浓度下降一半需时间) .
• •
血浆半衰期长---连续或重复用药时易发生 体内积蓄---- (二次效应).
Influence of infusion rate
Conc Propofol (µg/ml)
20 15 10 5 0 0 5 10 15 20 25 30 35 Time (min) C1 (1200 ml) Ceff Target Samples
2. 静脉靶控输注 (TCI) 药物优点,
可维持恒定血浆药物浓度 与 效应室浓度.
方法 :
(1). 这选择合适目标浓度 ( C
t
)
(2). 给于一负荷药量, (Loading Dose ) (3). 测定血浆药物流出率 ( EP) (4). 补充血药浓度的输注速率 ( Q)

2. 静脉TCI , 维持恒定血浆药物浓度 与效应室浓度.
流入率Q
(t)
血浆浓度/ 效应室浓度 流出率 P(
• 相加作用(Additive): 1+1 = 2
• 协同作用(Synergist): • 拮抗作用(Antagonist ):
1+1 2 1+1 1
3. 药物 与 受体( Receptor) 关系 • 受体概念1878 年 Langley 提出 : • 药物 与 受体结合: • ---产生内在活性, 增加生理效应 • 激动作用--剂, (Agonist ). • — 对受体有亲和力,无内在活性 • --- 拮抗作用--剂 (Antagonist).
> 直肠 肌肉 粘 膜
皮下
( 心肺复苏,气管内给药:
静脉未建立之前, 为首选用药途径,
比静脉注药 慢 1-2 sec.).
药物摄取 ,代谢, 清除,
三者关系
肝代 谢 与 血 流 关 系
4.药物分布与消除
(1).分布相
( 药物单位容积浓度, ng/ml, g/ml, mg/ml )
a. 分布容积(Vd) X0 ( 体内药物总量) = ---------------C0 (0时间血药浓度) X 稳态分布容积 (Vdss) = -------C b. 分布半衰期 (t½ )--- 药物分布于血液半量的时间
–剂型---口服, 静脉, 肌注, 皮肤贴剂…
–给药途径------不同途径有差异 –药物理化性质-----脂溶性 –给药部位的血流量 –病理状态 –离解常数 (pKa)-----离解型, –pH. 非离解型 高 / 低
不同给药途径药物吸收速度:
静 脉(IV) 气管内 肺吸入
__________ _
• 二. 药物效应动力学 (Pharmacodynamic):
1. 与药物的安全性关系
(1). 药物量一效 关系 :
有效量 (Effect Dose, E D )
ED
50 ,50%
有效量;
ED
95 ,
95%有效量.
(2). 天花板效应 (Ceiling Effect ) :
(3). 毒性作用关系 :
( pharmacokinetics of
intravenous drugs )
1. 药物体内过程---- 房-室模式
• 一室 模 式:
药物吸收 (I.V.) 中央室 药物消除
( 血流丰富器官组织) (肝 /血 经肾)
二室模式
药物吸收 (I.V.) 中央室 外周室

药物消除
药物的血药浓度 - 时间关系
分布
与 消除半衰期
5.
(1).
清除率(CL):
CL
器官清除率(mlmin-1) CL =
E ( 器官摄取率)× Q(血流速度)
(2).
消除速率(mlmin-1)
=
= Q (器官血流速度) ×(CA-CV) (动 静脉血药浓度) Q ×( CA – CV ) (3). 器官摄取率(E) = ----------------Q × CA


1.0 MAC----50% 病人手术切皮时无痛反应.
1.3 MAC----- 95 % 病人 手术期无痛反
• 由上可见吸入全麻病人要有足够的麻醉深度 • 必需合理辅助其他镇痛,镇静药达到无痛效果 • 平衡麻醉
四. 靶 控 输 注 ( Target controlled infusion) ,
Micrel Co. Europan . (Althen.)

The
End
Context-sensitive half times
120
90 60
30 0 0
fentanyl alfentanil sufentanil
120
240
360
480
600
Infusion duration (min)
时-效相关半衰期
血药浓度与效应室浓度. (t ½ keo 短的药物起效快
)
T .C. I
1.药物的血浆浓度与效应室浓度之差

(1). 血药浓度半衰期 ( T ½ )— (2). Keo 常数. 表示
血药浓度下降 ½ 的时间
血浆 = 效应室药物浓度 (平衡的时间/速度)
---
半衰期 (t
½ keo
)
血浆和效应室浓度平衡 ( 达到一半 / 50 % 时间).
(3).
.持续输注后半衰期 (Context-Sensitive time, T1/2 CS )
t )
• • 注药后达到血药稳态分布, 补充相当于流出药量则可以 维持桓定血浆/效应窒浓度.
( 图 Fig.
a, b, c , d
异丙酚推荐用法 )
( Fig . 4 , Diferent target blood propofol concentration )
( Fig . 4 , Diferent target blood propofol concentration )
维持血液药物有效浓度方案:
1. 负荷量 (Loading dose):
通过一次给药( ED95 或 2ED95 ),
使血药浓度迅速升高, 2. 维持量—--连续输注给药方式 (Continuous 3. Infusion)
锁定时间 ( Lockout time )

4.
一次注射量
( P C A./ Bolus )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