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诗经《静女》》教案

《诗经《静女》》教案

14.《诗经》两首教学目标:1、学习《诗经》的有关常识,了解《诗经》的现实主义创作传统。

2、诵读课文,理清课文叙事线索,体会感情。

3、陶冶情操,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化品位。

教学重点:1、能够准确地诵读本诗,通过阅读注释来自己翻译课文,并注意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理清诗歌的叙事情节是个重点。

3、分析把握诗歌当中的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1、诗歌心理描写和细节描写的艺术效果。

2、学会比较分析,理解“赋”“比”“兴”写作手法。

教学课时:三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教学要点:!,介绍《诗经》及其相关内容;2,学习《静女》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在大家的初中阶段就已经学习了很多的诗歌,而最早的诗歌总集是《诗经》。

其实,我们在初中阶段就已经接触了《诗经》,大家还记得哪些诗歌是出自《诗经》的吗?(《采薇》、《关雎》、《蒹葭》,课件出示重点诗句)今天我们也将学习《诗经》中另外两首诗歌,首先,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诗经》。

二、介绍《诗经》1、《诗经》、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相传为孔子所编定,现存诗305篇。

它最初称为《诗》、《诗三百》、《三百篇》,到西汉被尊为儒家经典之后,才有《诗经》之称。

《诗经》广泛地反映了古代社会生活,富于写实精神,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

2、按体制《诗经》分“风”“雅”“颂”三大类。

(1)“风”有十五国风,大都是民间歌谣,是当时人民的口头创作,反映了社会的风貌和人民的喜怒哀乐,是《诗经》中的精华。

(2)“雅”分大雅与小雅,是宫廷乐曲歌词。

(3)“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3、《诗经》的表现手法有:赋、比、兴。

(1)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

——铺陈(2)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比喻(3)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联想4、风、雅、颂和赋、比、兴合称为“诗经六义”诗、书、礼、乐、易、春秋合称“六艺”大学、中庸、孟子、论语合称为“四书”诗、书、礼、易、春秋合称“五经”三、导入《静女》“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娴静美丽的女子是男子的好配偶。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静女中的女主人公也是一个娴静美丽的女子,那她跟男主人公会产生怎样的爱情故事呢,我们一起来学习。

1、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注意听并且注意节奏,学生自由朗读后齐读课文。

2、字音字义、通假字。

3、逐段进行讲解。

第一章:表现了女子怎么样的形象特点?(娴静美丽、矜持、调皮…)女子为何隐藏起来?男主人公有何反应?这一章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写作手法)?(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第二章:女通汝,一语双关。

(指彤管,其实也指女子,暗喻女子的美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比:以彼物比此物也)第三章:“匪汝之为美,美人之贻”结合课后第一题回答问题。

(借物抒怀,表达对女子的爱慕之情……)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写作手法)?(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全诗直接描写、间接描写)探讨男子对女子所送的礼物有何评价?男子心目中的彤管和茅草哪个比较重要?(按照常理来说,彤管比荑草要贵重,但男主人公对受赠的彤管只是说了句“彤管有炜”,欣赏的是它鲜艳的色泽,而对受赠的普通荑草却由衷地大赞“洵美且异”,显然欣赏的不是其外观而别有所感。

原来,荑草是她跋涉远处郊野亲手采来的,物微而意深,重的是情感的寄托、表达。

接受彤管,想到的是它鲜艳的色泽,那种“说(悦)怿”只是对外在美的欣赏;而接受荑草,感受到普通的小草也洵美且异”,则是对她所传送的那种有着特定内容的异乎寻常的真情的深切体验,在我们看采,那已经超越了对外表的迷恋而进入了追求内心世界的谐合的高层次的爱情境界。

而初生的柔荑将会长成茂盛的草丛,也含有爱情将更加发展的象征意义。

)4、小结(板书)情人相约图静女情人赠物图情人表白图四、布置作业背诵并默写《静女》第二课时教学要点:赏析《静女》,背诵默写静女教学内容与步骤:一、导入新课齐读导入二、引导学生继续赏析诗文1、《静女》中女主人公的形象是怎样的?诗章中——首先,女主人公是娴静温婉美丽的。

诗章中直接交代了这一点,即“静女其姝”、“静女其娈”。

其次,女主人公大胆开放,具有叛逆反抗性。

在当时社会背景下,女子的社会地位很低下,存在着严格的家长制,又要受到统治者的思想禁锢。

男子婚娶尚且要经过家长包办,媒妁之言等,何况是女子呢。

诗章之中的女主人公不仅没有遵守当时社会制度,待字闺中,等待媒妁之言、家长包办,反而与男子私自约会于城之角楼,由此可见,女主人公大胆开放,具有叛逆反抗性。

再次,女主人公情感细腻、委婉含蓄,但她活泼机灵,富有智慧。

为什么女主人公“爱而不见”呢?有这样的可能——第一种可能:女主人公想通过隐藏一段时间,观察一下,在当时,有没有异常情况出现,不适合约会,有则不赴约,无则赴约;第二种可能:女主人公想通过隐藏一段时间,看看赴约的男子有没有耐心反过来等她,值不值得自己的付出,值得就赴约,不值得就打道回府嘛;第三种可能:女主人公故意捉弄一下男主人公。

综合上面三种可能,透露出女主人公细腻、活泼机灵、富有智慧。

而委婉含蓄可以从诗章的下半部分——她喜爱男主人公却并不直言而借赠送“彤管”、“荑”表现出来。

(先同学总结,后老师总结。

)综上所述,女主人公是一位娴静温婉美丽、情感细腻委婉含蓄、具有反抗思想禁锢、活泼机灵而富有智慧的好女儿形象。

2、《静女》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①“赋”的表现手法。

这是一篇爱情回忆录,通过回忆,记叙了一对青年男女,恋爱双方一次“城隅”幽会的一个片段情景。

②“比”的表现手法。

诗章中以“彤管”、“荑”草之美比“静女”之美。

③“兴”的表现手法。

诗章中的男主人公是喜欢女主人公的,但他却没有直接说“我喜欢静女”或“我喜欢你”,而是先说我喜欢“有炜”的“彤管”、“洵美且异”的“荑”草,然后才含蓄委婉地说“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因为喜欢静女,才喜欢“有炜”的“彤管”、“洵美且异”的“荑”草,爱屋及乌。

这里,男主人公先说喜欢“有炜”的“彤管”、“洵美且异”的“荑”草,就是为了后来表达喜欢静女。

④细节描写。

(女子)爱而不见,(男子)搔首踟蹰。

细节描写的表达效果:刻画人物形象:女子,调皮;男子,急躁。

表达思想感情:热恋中男女真切、自然的感情⑤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

体现在描写女子美丽上,对女子的喜爱等。

⑥四言为主,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即重复的章节,意义和字面上都只有少量的改变。

使诗歌在音律上收到美的效果。

3《静女》中男主人公的形象是怎样的?诗章中——首先,男主人公是有爱心(爱慕之心)的。

其次,男主人公是有诚心(诚信之心)的,如约而至。

再次,男主人公是有耐心(忍耐之心)的。

最后,男主人公是憨厚的。

女主人公没有出现,男主人公是“爱而不见,搔首踟躇”,急得他是挠头、抓耳又挠腮,一副憨态可掬的样子,可见其憨厚。

(先同学总结,后老师总结。

)综上所述,男主人公是一位憨厚而有爱心、有诚心、有耐心的可以让女主人公托付终身的好男儿形象。

三、总结这首诗歌以第一人称的口吻,通过回忆恋人约会的情景,运用各种表现手法,表达出静女与男子之间的一种大胆而热烈,美好而甜蜜,纯朴而真挚的爱情。

反映古代广大人民对自由婚姻和美好、幸福的爱情生活的追求与向往。

四、指导学生背诵默写诗文五、布置作业1、背诵《静女》2、预习《陈风。

月出》板书设计情人相约图 静女 情人赠物图 情人表白图第三课时教学要点:赏析《陈风·月出》教学内容与步骤:一、导入新课朗读导入二、用自己的语言翻译诗文《诗经·陈风·月出》多么皎洁的月光,照见你娇美的脸庞,你娴雅苗条的倩影,牵动我深情的愁肠!多么素净的月光,照见你妩媚的脸庞.你娴雅婀娜的倩影,牵动我纷乱的愁肠!多么明朗的月光,照见你亮丽的脸庞,你娴雅轻盈的倩影,牵动我焦盼的愁肠!①皎:毛传:"皎,月光也。

"谓月光洁白明亮。

关于诗的主题,《毛诗序》认为是讽刺陈国统治者"好色",朱熹《诗集传》谓"此亦男女相悦而相念之辞"。

高亨《诗经今注》认为描绘"陈国统治者,杀害了一位英俊人物"。

现在多认为是月下相思的爱情诗。

大胆而热烈美好而甜蜜纯朴而真挚②佼(jiāo):同"姣",美好。

"佼人"即美人。

僚:同"嫽",娇美。

③舒:舒徐,舒缓,指从容娴雅。

窈纠:与第二、三章的"懮(yǒu)受"、"夭绍",皆形容女子行走时体态的曲线美。

④劳心:忧心。

悄:忧愁状。

⑤懰(lǐu):妩媚。

⑥慅(cǎo):忧愁,心神不安。

⑦照:照耀(大地)。

⑧燎:明也。

一说姣美。

⑨惨(zào):当为"懆(cǎo)",焦躁貌。

三,引导学生赏析诗文【赏析】“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如果我们把这里所说的“人”理解为审美的人,把这里所说的“月”理解为人的审美对象的月,那么是谁第一个用含情脉脉的审美的眼光观照月亮?是谁第一个在这冰冷的自然之物中发现了温情的诗意?是谁最先把它从“远在天边”拉到“近在眼前”,贴近人们的心灵?就作为审美意识的载体和结晶的文学作品来说,应是这首《月出》的作者。

每首诗都有自己的意境,自己的情调。

中国古代咏月的诗篇真是积案盈箱,汗牛充栋,比如《古诗十九首》的“明月何皎皎”、“明月皎夜光”,初唐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以及李白的《古朗月行》、杜甫的《闺中望月》,等等等等,不管它们如何变换着视角,变换着形式,变换着语言,但似乎都只是一种意境,一种情调,即迷离的意境,怅惘的情调。

这种意境与情调,最早也可以追溯到《月出》。

是的,《月出》的意境是迷离的。

清代方玉润《诗经原始》说它“从男意虚想,活现出一月下美人”。

诗人思念他的情人,是从看到冉冉升起的皎月开始的。

也许因为月儿总是孤独地悬在无垠的夜空,也许因为它普照一切,笼盖一切,所谓“隔千里兮共明月”(谢庄《月赋》),月下怀人的作品总给人以旷远的感觉。

作者的心上人,此刻也许就近在咫尺,但在这朦胧的月光下,又似乎离得很远很远,真是“美人如花隔云端”(李白《长相思》)。

诗人“虚想”着她此刻姣好的容颜,她月下踟躅的婀娜倩影,时而分明,时而迷茫,如梦,似幻……《月出》的情调是惆怅的。

全诗三章中,如果说各章前三句都是从对方设想,末后一句的“劳心悄兮”、“劳心慅兮”、“劳心惨兮”,则是直抒其情。

这忧思,这愁肠,这纷乱如麻的方寸,都是在前三句的基础上产生,都由“佼人”月下的倩影诱发,充满可思而不可见的怅恨。

其实这怅恨也已蕴含在前三句中:在这静谧的永夜,“佼人”为何月下独自地长久地徘徊,一任夜风拂面,一任夕露沾衣?难道不是也在苦苦地思念着自己?这真是“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春江花月夜》)!与迷茫的意境和惆怅的情调相适应,《月出》的语言是柔婉缠绵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