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态制剂与抗菌药物联合应用分析陈雪梅(汕尾逸挥基金医院,汕尾516600)摘要目的:了解我院微生态制剂的应用情况及其与抗菌药物合用情况。
方法:抽取我院2009年8月份、10月份、11月份门诊处方7234张,其中应用微生态制剂处方289张;分析微生态制剂使用情况,与抗生素及微生态制剂之间的联用情况,就其用药的合理性进行分析。
结果:含微生态制剂处方占被抽取处方数的3.99%,以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酪酸梭菌活菌片、乳酶生使用率最高,占62.99%;微生态制剂与抗菌药物联用率为29.06%。
结论:我院在微生态制剂使用过程中存在一些潜在的不合理现象,应该引起医师和药师的共同关注。
关键词微生态制剂;抗菌药物;联合应用;合理性Probiotics and the combination of antibacterial drugsChen Xue Mei(Shanwei Yi Hui Foundation Hospital,Shanwei 516600) Abstrtact:Objective: To learn probiotics in our hospital and its situation with antibacterial drugs combined. Methods: 7234 prescriptions were Collected in our hospital in August 2009, October, November, of which 289 applications prescriptions used probiotics; to analyse their medication reasonableness of antibiotics and probiotics coupled.Results: Prescription containing probiotics are extracted total number of prescriptions of 3.99%, of which quadruple viable Bifidobacterium films, Clostridium butyricum film and Lactasin were used in the highest rates, accounting for 62.99%; probiotics and antimicrobials rate of 29.06%. Conclusions: in the course of using probiotics in our hospital, there are some potential anomaly that should lead to a common concern of physicians and pharmacists.Keywords: Probiotics; Antibiotics; Combined; Rationality微生态制剂,是利用正常微生物或促进微生物生长的物质制成的活的微生物制剂。
也就是说,一切能促进正常微生物群生长繁殖及抑制致病菌生长繁殖的制剂都称为“微生态制剂”[1]。
由于其调节肠道之功效,快速构建肠道微生态平衡,无论在婴儿,老人还是新生儿都可以预防和治疗腹泻、便秘等肠道菌群失调所引起的一系列不适症状。
近些年来,微生态制剂由于它突出的药理作用,在儿科广泛调节肠道菌群失调,预防及治疗慢性腹泻以及抗生素相关性腹泻、便秘、肝脏疾病等。
但在调查中发现部分处方存在着配伍不当的情况,这可能会导致该类药物的不合理使用而使其作用不能很好地发挥[2]。
其中,微生态制剂与抗生素的联合应用现象尤为突出。
1资料与方法1.1资料来源从我院(汕尾逸挥基金医院)2009年8月份、10月份和11月份门诊处方中抽取7234张,使用微生态制剂的处方有289张,与抗生素联合应用的有84张。
1.2方法从289张处方中抽出与抗生素联合应用的84张,将患者原患疾病,微生态制剂种类,联合应用的抗生素种类等情况进行综合分析。
2结果2.1含微生态制剂处方统计抽取的7234张处方中微生态制剂处方289张,占处方总数的3.99%。
其中有与抗生素联合使用的有84张,具体微生态制剂与抗菌药物联用情况(见表1)。
表1 门诊处方中微生态制剂与抗菌药物合用情况其中与其他抗菌药物的合用率为3.90%。
2.2微生态制剂间的联用情况应用一种微生态制剂的处方284张,占微生态制剂处方总数的98.27%;两种微生态制剂合用的处方4张,占微生态制剂处方总数的1.38%;无两种以上微生态制剂合用的处方。
2.3与抗菌药物合用情况微生态制剂与抗生素合用的处方84张,占微生态制剂处方总数的29.06%。
微生态制剂以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乳酶生、酪酸梭菌活菌片的使用率最高,与其联合使用的抗菌药物主要是β-内酰胺类和大环内酯类,其比例为5:1。
3 讨论3.1微生态制剂应用分析微生态制剂又称微生态调节剂,能通过抑制人体有害菌生长、促进正常菌群生长以调节菌群失调,从而发挥预防及治疗某些胃肠道疾病,如腹泻、消化不良等;还可用于免疫调节、婴幼儿营养及治疗肝脏疾病、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等。
因其疗效确切且相对安全,备受广大临床医生青睐,且适合任何年龄的人群。
本次调查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是双歧杆菌四联、酪酸梭菌活菌制剂和乳酶生,前两者均含有双歧杆菌,后者为活肠球菌的干燥制剂。
双歧杆菌为最早研究,最早应用于临床的活菌之一,明显抑制多种肠道病原的生长繁殖,能够有效治疗各种小儿腹泻、便秘、消化不良等疾病[3]。
广大医生都能够基本掌握微生态制剂应用的技能,治疗儿童常见消化系统疾病,儿童消化系统疾病中较常见的是腹泻,而腹泻的治疗常以抗生素与微生态制剂合用。
3.2微生态制剂与抗菌药物联合应用分析抗生素应用是感染治疗的主要方面,但不全面考虑问题,一味地应用广谱抗生素,忽视人体正常菌群的正面作用与负面作用,势必会出现控制了此次病症,出现其他病症的情况,即抗生素应用后敏感菌杀灭,耐药菌得到优势生长,而引起菌群交替症,因此必须在考量微生态学规律的基础上,合理使用抗生素,这是控制感染理性的选择。
目前的研究认为活菌制剂对防治疾病,维护人类的健康起重要作用。
但在临床,一个不能回避的问题是大部分伴感染的病人必须使用抗生素,而广谱抗生素必然对微生态活菌制剂产生影响,这似乎制约了微生态制剂的临床应用。
本次调查中我院该两类药物合用率为29.06%,使用率最高的三种微生态制剂的说明书中明确指出不能与抗生素同服,且对以上合用的抗生素都敏感,也就是说这些抗菌药物将影响微生态制剂的疗效而在抽查的处方中均未做出两者正确使用的说明。
从有限的研究资料结果看,抗生素与活菌制剂合用对某些感染的治疗效果优于单用抗生素的治疗效果。
如Saaverdra的研究发现乳杆菌制剂与抗生素合用可降低儿童抗生素相关腹泻的严重性与发生率[4];又如Rochapi在治疗肠道难辨梭菌引起的抗生素相关性腹泻时,发现乳杆菌与甲硝唑合用的效果优于甲硝唑单用的治疗效果[5]。
其确切的机制目前尚未完全明了,是否与这些乳杆菌的胞体、胞浆成分或代谢物质的作用有关,还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
以往的研究认为,原则上任何微生态制剂都不宜与抗生素同时服用,但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完全不用抗生素是不现实的,只要掌握一些原则即可,例如:选用抗生素时注意保护在肠道占99%以上的生理性厌氧菌,如双歧杆菌和乳杆菌;尽量用最小的有效治疗剂量抗生素;选用窄谱的敏感抗生素;对全身感染或肠道以外的感染最好避免口服抗生素等等[1]。
目前,市场上已有一些新型微生态制剂是可以与抗生素同时使用的,如复合乳酸菌胶囊(聚克)、嗜酸乳酸杆菌胶囊(乐托尔)等,他们的疗效并不受抗菌药物的影响[5]。
4结论由于肠道微生态是人体最大最重要的微生态系统,肠道微生态失衡、定植抵抗力下降、肠道细菌易位与医院内感染及耐药菌形成有着密切的关系。
针对如何在应用抗生素的同时又能比较好地保护肠道专性厌氧菌,防止肠道定植抗力的下降,减少肠道内革兰阴性条件致病菌过度生长,减少肠道细菌易位,降低内源性感染的发生,建议:一般情况下宜先用抗生素治疗原发感染,再以微生态活菌制剂调整微生态,这是合理的选择,即先治后调;也可以将抗生素与微生态制剂分开使用,中间间隔若干小时(或两个小时以上),以避开抗生素药物的浓度高峰;在抗生素抗菌谱不覆盖微生态活菌制剂的情况下,两者可以同时合用;在有严重微生态失调表现的患者,原则上需要停用抗生素,给予微生态疗法,以扶持恢复微生态平衡。
所以,临床医生在开具处方时,尽量在处方上有将两者分开使用的说明或具体交代患者服用的注意事项,药师核对发药时也应该注重强调两者的正确用法,以确保患者能够正确服用,使药物疗效发挥极致。
综合国际上目前对微生态制剂的研究看,微生态制剂是一类对人体百利而无一害的药物,有着很大的发展前景。
在日常的医疗活动中,医师与药师要共同重视,共同把关,为患者带来更大的福音。
【参考文献】[1]李云珠. 抗生素、益生素与微生态平衡的关系[J]. 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1996;11(4): 197-198.[2]李端. 药理学[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78[3]沈刚. 新编实用儿科药物手册[M]. 北京: 人民军医出版社,2005;299.[4]Saaverdra.JAMA,2000;284(11)∶1365[5]Rochapi.Am J Gastroenterol,2000;95 ((1 suppl)∶1999黄肖梅. 微生态制剂在儿科合理应用调查分析[J]. 儿科药学杂志, 2005;11(2): 50-51. [6]黄肖梅. 微生态制剂在儿科合理应用调查分析[J]. 儿科药学杂志, 2005;11(2): 5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