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情绪和情感

情绪和情感

第七章情绪和情感情绪情感是以主体的愿望、需要等倾向为中介的一种心理现象。

它最能表达人的内心状态,可以说是人的心理状态的晴雨计。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情绪情感既是人的心理活动中动力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个性形成的重要方面。

了解情绪情感的内容对身心健康有着重要的意义。

第一节情绪和情感的概述一、情绪和情感的概念情绪情感是指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

例如在学习中取得进步,会感到愉快;美好的事物使人喜爱;丑恶的言行令人憎恶;面临危急情况,会使人惊恐。

情绪情感不是自发的,是由刺激引起的。

刺激由外刺激和内刺激组成。

外刺激指的是有机体以外的刺激。

例如,笑声、读书声、花香、和煦的阳光、清凉的海风、拥挤的公车、喧哗的市场等,都会使人产生不同的情绪情感。

内刺激指的是有机体的内在刺激。

内在刺激有的是生理性的。

例如,腺体的分泌、疾病等;有的是心理性的。

如记忆、联想、想象等活动,也会令人产生不同的态度体验。

情绪情感是以个体的愿望和需要为中介的一种活动。

当客观事物或情境符合主体的需要和愿望时,就能引起积极的、肯定的情绪情感。

例如,渴求知识的人得到一本好书会感到满意;生活中遇到知己会感到欣慰等。

当客观事物或情景不符合主体的需要或愿望时,就会产生消极、否定的情绪情感。

如失去亲人会引起悲痛,无端遭到攻击会产生愤怒,学习失败会出现内疚和苦恼等。

由此可见,情绪情感是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反映。

二、情绪和情感的区别与联系情绪情感是两个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概念。

情绪通常是指有机体在维持生存的自然需要是否获得满足而产生的体验。

如人对食物、新鲜空气、御寒等相联系的态度体验。

情绪具有情境性和短暂性,并带有明显的外部表现。

如狂喜时的手舞足蹈,愤怒时的暴跳如雷。

而情感经常用来描述那些具有稳定的、深刻的社会意义的感情,它与社会性需要是否获得满足而联系着,是人类所特有的。

作为一种态度体验,情感具有较大的稳定性、深刻性、内隐性。

情绪情感是有区别的,但又相互依存,不可分离。

情绪的变化一般都受已形成的情感所制约,而人的情感又总是在各种变化着的情绪中得到表现,因此,可以说,情绪是情感的外在表现,情感是情绪的本质内容。

同一种情感在不同的条件下,可以有不同的情绪表现。

例如,父母对子女的爱是一种情感,这是一种稳定的态度体验。

但是父母对子女的情绪却经常变化,有时因子女惹事而生气,事后怒气又很快平息,当子女在学习中取得良好成绩时,父母非常高兴。

三、情感与认识过程的关系情感与认识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认识是对客观事物本身特性的反映,而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与个人主观需要之间的关系的反映。

情感和认识过程是紧密联系着的。

首先,情感是建立在认识基础上的。

情感来源于客观事物,但客观事物不直接引起情感,要以认识为中介,古语说:“知之深,则爱之切”,就是这个道理。

没有某方面的认识,不可能产生对某方面的情感,所以聋者不会觉得噪音太讨厌,盲者也不因无际的草原心旷神怡。

对同一事物,由于每个人的认识不同,相应产生的情感也很不相同。

例如阴雨绵绵,对于持续干旱盼雨的农民会引起由衷的喜悦的态度体验,而对于在外旅游的人们来说则会感受到失望和焦虑。

就同一事物而言,一个人由于他的认识发生了变化,情感也会随之发生变化。

其次,情感反过来又会影响认识过程。

积极的、良好的情感能激励认识的积极性,提高认识的效果和保持的牢固性,推动劳动和创造,产生积极的效果。

消极的、不良的情感会影响认识的积极性,降低记忆和思维水平,产生消极的影响。

四、情绪和情感的外部表现人产生各种情绪情感时,总是伴随着一些外部表现,即所谓表情。

外部表情一般分为面部表情、体态表情和言语表情。

(一)面部表情面部表情以面部的眼部肌肉、颜面肌肉和嘴部肌肉的活动变化为主。

人的眼神是最善于传情的,例如,兴奋时“眉开眼笑”,生气时“横眉竖眼”,恐惧时“目瞪口呆”,悲伤时“两眼无光”等等。

嘴部肌肉的变化也是表达情绪情感的重要线索。

例如,悲哀时口角下垂;欢笑时嘴角向上,张口露齿;愤怒时咬牙切齿;紧张时张口结舌等都是通过嘴部肌肉的变化来表达情绪、情感的。

根据心理学家对人类的面部表情的观察结果发现,出生后四个月的婴儿,就可用面部肌肉的活动表现快乐、厌恶、愤怒、痛苦、惊奇等不同情绪。

恐惧的情绪发展较晚,约在六个月左右才会出现。

(二)体态表情体态表情是人们用全身姿态和四肢活动变化来表达情绪、情感的。

例如,同意时“点头”,反对时“摇头”,恐惧时“紧缩双肩”,紧张时“坐立不安”,高兴时“手舞足蹈”,无可奈何时“双手一摊”,生气时“顿足”,焦虑时“搓手”,沮丧时“垂头”等身体姿势来表达个人的某种情绪。

体态表情不仅有个别差异,而且由于受到文化和传统习惯的影响还存在民族或团体的差异。

(三)言语表情言语表情是人们通过说话时的语音、语调、节奏、速度等的变化来表达情绪、情感的。

例如,悲哀时语调低沉,节奏缓慢;高兴时语调高昂,节奏轻快;紧张时声音尖锐、急促;恼怒时态度凶狠,言语生硬。

总而言之,人们除了通过语言交流以外,还可以通过面部表情、体态表情、言语表情这种非言语交流形式来表达个人的思想和感情。

五、情绪和情感的功能(一)信号功能情绪情感的各种表现都有一定的信号意义,这种信号意义是通过表情来实现的。

通过这种非言语表达方式,人们彼此之间可以传递信息,达到沟通,互相交往的目的。

例如,微笑表示赞赏,点头表示同意;在前言语阶段,婴儿是通过表情的信号意义与成人相互交流的;成人通过口头言语传递信息时,表情的信息可以补充、完善言语信息。

(二)动机功能情绪情感是动机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它能激励人的行动,提高人的活动效率。

适度的情绪状态兴奋水平,可以使人的身心处于活动的最佳状态,从而推动人们去完成学习、工作任务。

如适度的紧张和焦虑能促进人积极地思考和解决问题。

情绪的动机功能还体现在增强内驱力的作用,成为推动人们行动的强大动力。

如人们在饥饿时,产生了补充食物的生理需要,这种生理上的内驱力使人产生恐慌和急迫感,使人产生了行动的动机。

(三)感染功能人的情绪情感具有感染性。

人们之间的感情的沟通正是由于情绪情感的感染功能,才能以情动情。

优秀文学艺术创作无不是以情感人,它能激起读者和观众的情感波涛。

在教育与教学中,教师不仅要用自己的专业知识、良好的言行去影响学生,而且还以自己的情感去感染学生,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内心体验,因而能使教师的要求较容易转化为学生的需要,使学生乐于接受教育。

(四)组织功能情绪情感是一个独立的心理过程,有自己的发生机制和发生、发展的过程。

对其他心理活动具有组织的作用。

情绪情感的组织功能表现为积极的情绪情感对活动的协调、促进作用和消极情绪情感对活动的破坏、瓦解作用。

例如,高兴、愉快、满意等积极情绪情感促进认知活动,恐惧、愤怒、悲哀等消极情绪情感干扰、破坏认知活动。

情绪情感的组织功能还表现在人们在积极、愉快的情绪状态时,容易关注事物美好的方面,他在行为上愿意接纳外界的事物。

在悲观、压抑、失望的消极状态时,他总是放弃自己的愿望,甚至对他人产生攻击性的行为。

六、情绪情感的生理机制情绪是神经系统的机能,是中枢神经系统与周围神经系统协同活动的结果,其中大脑皮层对情绪情感的产生起主导作用。

(一)情绪发生时机体内部的变化1.呼吸系统的活动变化人在情绪处于休静状态时,呼吸每分钟只有20几次左右;在愤怒时每分钟呼吸可达40至50次;在极端忧愁时,呼吸减弱变慢;突然惊惧时甚至出现暂时的呼吸中断;在极端悲痛和狂喜时,可能会引起呼吸痉挛现象。

2.循环系统的活动变化人在愤怒或恐惧时会引起血管收缩、心跳加速、血压升高、血糖增加、血液中含氧量增高;人在悲伤时所引起的郁抑和烦闷,可以减弱减慢血液循环,减少人体活动量;人在愉快和满意时,心跳正常,血管舒张。

3.消化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活动和变化人在愉快时,胃肠的蠕动和消化液的分泌会增强,整个消化系统的活动提高。

而人在悲伤时,泪腺分泌增加,这时,消化系统的活动受到抑制,因而使人食欲减退。

人在极度紧张时,肾上腺分泌的肾上腺素大量增加,血糖分解,促使心跳加快,血液循环加速,因而使皮肤充血,肌肉活动的力量加强。

4、皮肤电反应人的皮肤表面存在着微弱的电压,在发生情绪或情感时会引起皮肤内的血管舒张和收缩以及汗腺分泌的变化,从而引起皮肤导电率的变化。

人在受惊恐惧或紧张时,皮肤电反应最为显著。

(二)情绪脑中枢机制1、情绪的大脑皮层下中枢的机制现代神经心理学研究表明,情绪体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丘脑、下丘脑、网状结构、边缘系统等皮下中枢的功能。

1954年美国心理学家奥尔兹和来尔纳用埋藏电极的方法,对动物进行“自我刺激”的实验。

实验结果证明,下丘脑存在着“快乐中枢”和“痛苦中枢”。

网状结构在情绪反应中起着激活的作用。

它是维持意识的清醒状态的重要机构,对筛选不同性质和强度的冲动传入大脑皮层,具有重要的作用。

它可以使机体出现紧张,也可以使情绪活跃化,它是情绪产生的必要条件。

有些研究者推论精神病患者的情绪障碍和抑郁症患者的情绪低沉、淡漠,对一切都无兴趣,这些表现很可能与网状结构机能的失常、减弱和破坏有关。

最近研究指出边缘系统的杏仁核是恐惧反应的中枢。

2.情绪的大脑皮层机制大脑皮层对人类的大量情绪起着调节和控制作用。

许多实验研究表明大脑两半球的情绪功能具有不对称性,大脑左半球主要控制正情绪,大脑右半球控制负情绪。

例如,戴维森和福克斯的一系列研究发现,在积极情绪时,左半球出现较多的电位活动;而在消极情绪时,右半球出现较多的电位活动。

戴维森在实验中先让被试看能唤起愉快的影片,如动物图中“小狗戏花”和“大猩猩洗澡”,接着看唤起厌恶的影片,如伤残尸体和可怕的残肢等。

结果表明,愉快的影片使左脑的脑电活动增强,而厌恶的影片使右半球的电位活动加强。

福克斯在研究婴儿时发现,新生儿在喝甜水时,激活了大脑左半球皮层的电位活动,而喝酸水时激活了右半球皮层的电位活动。

10个月的婴儿在接近陌生人时,也显示大脑右半球电位活动的增强。

第二节情绪理论一、情绪的早期理论(1)詹姆斯—兰格情绪论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和丹麦生理学家兰格,分别于1884年和1885年提出了观点基本相同的情绪理论。

他们强调情绪的产生是植物性神经系统活动的产物。

他们都认为情绪刺激物刺激情境,引起了身体上的生理反应,从而产生了情绪体验。

詹姆斯认为当一个情绪刺激物作用于我们的感官时,立刻会引起身上的某种变化,激起神经冲动传到中枢神经系统而产生情绪。

在詹姆斯看来,悲伤由哭泣而起,愤怒乃由打斗而致,恐惧乃由战栗而来,高兴乃由发笑而生。

兰格认为,情绪是内脏活动的结果,他特别强调情绪与血管变化的关系,他说:“血管运动的混乱,血管宽度的改变以及与此同时各个器官中血液量的改变,乃是激情的真正的最初的原因。

”兰格以饮酒和药物为例来说明情绪变化的原因,他认为酒和某些药物都是引起情绪变化的因素,它们之所以能引起情绪变化,是因为饮酒、用药都能引起血管的活动,而血管的活动是受植物性神经系统控制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