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报道应注意的事项以及如何提高上稿率(2007-04-26 10:29:41)——在集团公司通讯员培训班上的讲稿(2006年11 月23日)王健各位好:在座的有很多都不认识,首先自我介绍一下,我叫王健,在局宣传部主要负责对外新闻工作。
今天,我坐在这里,并不是给大家讲课,只是和大家共同探讨怎样才能抓好我们集团公司新闻工作。
近十多年来,集团公司的对外新闻报道工作,走过了一段不平常的路。
九十年代初,我们每年在中央级媒体只能发几十篇稿件。
94年只发表了20篇,在总公司9个工程局中排名第九,受到总公司领导的批评。
为加强对外报道工作的领导,迅速扭转对外报道工作的被动局面,95年局在郑州召开了对外新闻报道工作会议并成立了对外报道领导小组。
建立健全了统计、通报、评比等制度,强化激励机制,建立了通讯员网络,加强了培训。
从此,集团的对外新闻报道工作逐年进入了制度化管理的轨道,并逐年取得良好的效果。
96年集团在中央媒体发稿182篇,跨入铁道部和总公司系统对外报道先进行列。
97年和98年在中央级发稿都是300多篇。
99年在中央级发稿636篇,超过1000字的有30篇,连续三年名列总公司第一名。
2000年发稿638篇,超过400字的稿件610篇,连续四年名列总公司专业组第一名。
进入新世纪之后,由于基建市场发生变化,企业处在生产经营的低谷期;同时,社会新闻媒体的报道重点有所调整,致使企业对外新闻宣传难度加大,报道的篇数也有所下降。
这种变化引起了党委的高度重视,提出了加强对外新闻宣传工作的新举措。
2003年对外宣传报道在规模、水平、档次等方面有了较大提高,在中央和省部级报纸它版头条位置发稿10篇,超千字文章15篇,被编辑点评的文章2篇,在上大报、上头版、上长篇上有重大突破。
2003年又一次被评为总公司对外宣传报道先进集体。
2004年和今年我们继续加大上大报、上长篇的力度,取的了很好的效果。
之所以和大家通报以上情况,是因为能够引起大家的高度重视,集团公司非常重视对外新闻宣传工作,因为提升“中铁电化”品牌对外宣传是非常重要的手段之一。
可以这样说,我经历了我们局在对外宣传上的鼎盛时期。
我是96年调入宣传部一直从事对外新闻宣传这项工作,我对这项工作是深有感处,在93年至95年底,当时我在京郑线工班,写稿子时从没在省部级报刊发表过稿子,最高是在处里的报纸上发表。
当时,我记的很清楚,在工班里有我一个同学,他收工回来在正定车站,发现有个姑娘在哭,他平时也很爱帮人,就忙过去问个究竟,原来这个姑娘是被骗,卖到正定来了,偷跑出来,没钱回家,为此哭泣。
我的这个同学就拿出仅有的一百元钱给了这个姑娘,当时,她感动的跪下了。
我听我这个同学说完后,就拿起笔写了篇稿子,就叫人送到京郑指挥部去了。
当时编辑(也就是现在一处的宣传部长李朝臻)说要送到《人民铁道》报上发表,我听后激动了半天。
可以说在那个时候,我很渴望能在省部级报刊刊登稿子。
事过境迁,转眼我在新闻宣传这个岗位上近十年了,我想在坐的可能还有的同志没在省部级报刊发表过稿子,会和我当年的心情是一样的,其实在省部级报刊刊登稿子不难,我认为首先要掌握新闻的基本知识,其次是热爱这项工作,三是多交新闻界朋友。
以上各位领导都已经把新闻体裁说的很透彻了。
接下来,我给大家谈谈我的一些看法或者说一些体会:一、写好新闻稿首先要掌握新闻的基本知识新闻写作基本要素蕴藏于一二三四五六中。
一性:真实性;二时:及时、适时;三文体:消息、通讯、述评;四结构:标题、导语、主体、结语;五要求:真、短、快、活、强;六要素:何时、何地、何人、何事、何因、何果。
一篇新闻稿件首先要有:(一)、好的新闻标题,能给读者耳目一新之感,是读者意识觉醒的一种表现。
尤其是在信息激烈竞争的今天,标题的成功与否,可以说直接关系到该条新闻的命运。
也就是说,新闻能不能抓住读者,标题起着决定性作用。
所谓读书读皮,看报看题,标题若令读者不屑一顾,想让人去卒读新闻,受到启迪,就实在是异想天开了。
所以说,做好新闻的标题,是争取读者的最根本目的和最重要手段。
那么怎样的标题才算好标题呢?充分发掘了标题的审美内涵,让读者爱不释手,过目不忘,并能引起读者进一步阅读新闻的兴趣,获得美的体验,这才是好标题的最高境界。
那么,如何发掘新闻标题的审美内涵和价值,我认为要把握好6种关系。
(二)、新闻人历来都重视导语写作,那么,如何写好导语?虽说“文无定法”,但新闻导语终究有其一定的结构形式,导语写作也有一定的规律可循。
我给大家介绍十一种写作方法。
(1).一语道破法:好的新闻导语如何做到“抢耳”、“抢眼”,用最短的文字,一语道破,无疑会起到开门见山、立竿见影的效果。
例如:1945年8月14日,美国杜鲁门总统宣布,日本已无条件投降。
美联社在抢发这条爆炸性的新闻时,导语干脆利落:“日本投降了!”这条短而有千钧之力的导语,当时就被新闻界公认为“最佳导语”。
(2).设置悬念法:在新闻导语上设置“悬念”,事情先不直说,吊起读者的胃口,“逼”得你不得不继续读下去。
例如:1978年6月25日人民日报刊发了一篇报道,导语是这样写的:“国财贸大会上传说着这样一件事:上海服装进出口公司床上用品组的职工,'救活'了两只鸳鸯,挽回了一大笔外汇。
”为什么要“救活”鸳鸯?“救活”了两只什么样的鸳鸯?又怎样挽回了外汇?导语对此一概不说,你想知道就得往下读。
(3).欲擒故纵法:先放开一步,再紧紧抓住,这样的导语写来必有“痛击一拳”的快感。
例如:1982年10月14日,美联社发了一条讽刺美国经济的稿件,导语是这样写的:“就是在罗纳德.里根总统对全国说'美国正在走向经济复苏'之前几个小时,他的儿子普雷斯科特.里根却在这里同失业者一道领救济金。
”显然,前后两句自相“矛盾”。
但读者是聪明的,知道连总统的儿子都在领救济金,谁还相信美国的经济开始好转了呢?(4).化静为动法:一个事件性的新闻,用静态的记叙手法写,其导语往往比较枯燥、呆板、索然乏味,但若用动态的表现手法写,导语就会新颖有趣,活脱而有生气,所报道的新闻也就有了灵性,引人入胜。
例如:1974年,我国在西安出土了秦始皇兵马俑,引起了国内外的强烈关注。
当兵马俑复制品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巡回展出时,美国《国际先驱论坛报》记者罗娜.多布森发了一条消息,导语妙语惊人:“一支中国军队到达了布鲁塞尔。
威武的士兵身穿紧身盔甲,随后行进的是军乐队和骑兵,最引入注目的是他们的身材。
”(5).拟人修辞法:巧妙地运用拟人修辞手法写导语,导语和被报道对象就会有“人情味”,给人以亲切感。
例如:1993年11月1日,杭州日报创办了我国历史上第一张下午版报纸。
当天,新民晚报发了一则消息,导语是这样写的:“中国新闻史上第一次响起了一个与众不同的声音:'嗨,下午好!'我国第一张下午版报纸今日由杭州日报正式创刊。
”报纸是纸,绝不会说话,但作者却以拟人的手法,写出了声音:“嗨,下午好!”仿佛一位久违的朋友伸出双臂向你奔来,多亲切!(6).数字对比法:数字是枯燥的,但数字是最有说服力的。
把新闻中的主要数字,或读者关注的数字,巧妙地运用到新闻导语中,回答读者的问题,就能提高新闻的价值,给读者留下难忘的印象。
例如:平时听人说联合国会议多,文件多,然而联合国文件究竟如何多,恐怕谁也说不清。
法新社1982年在联合国发的一条电讯稿导语对于这个问题回答得非常清楚:“如果把联合国去年在纽约和日内瓦印刷的全部文件首尾相连排列起来,总长度将达27万公里。
”以上说了标题和导语的写法,如果按照这些方法完成新闻的的标题和导语,就能对写新闻稿件产生一些兴趣了吧?但仅仅知道这些是远远不够的,要提高写作的水平和品位,还要懂得怎样写新意:二、那么,新闻报道怎样才能写出新意?新闻报道怎样才能写出新意?这是摆在我们通讯员面前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
从受众一方来说,同样报道模式的新闻读多了,自然产生厌烦情绪,从而影响新闻报道的传播效果。
那么,怎么才能写出新意一、跳出事情本身之外。
新闻报道切忌就事论事。
因为就事论事,大家看到的都是同样事实,写出的报道就像一个模子制出来的,大同小异,很难有新意。
苏轼有两句诗:“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的确,许多事情如果不跳出其本身之外去看,那是发掘不了新意来的。
以登山报道为例,它说到底不过是一种体育活动的报道。
无非是风雪严寒,高山峻岭,一批登山队员努力攀登,少数队员最后终于登上了顶峰。
题材意义的开发则大都表现运动员的顽强精神。
这样报道当然有其道理,也有一定的思想意义,问题是登山运动都如此写,受众阅读时就没有了新鲜感。
新华社记者郭超人当年采写我国运动员攀登珠穆朗玛峰时,就没有仅仅是把它当作体育运动来写,而是从当时中苏关系恶化、许多人担心我们国家的建设难以为继的社会背景中来寻找此次活动的涵义。
事实上,苏联人曾扬言:没有了他们的参与,中国人单独攀登世界最高峰,“在80年代以前是不可能的事情。
”因此,此次登山活动实际上成了中国人民经受严峻考验的一个标志。
这篇报道以此作为全文的立足点,自然就获得了一种全新的意义。
二、挖掘事情背后的原因。
有的事情从表面上观察,与别的事情并无两样,例如火灾事件,大都经过起火、报警、救火等过程,火灾报道一般也按此步骤来写。
受众接触这种报道多了之后,形成一种固有的认知模式,心理上自然缺乏新鲜感。
其实,火灾事件的经过虽然大体相同,但其引发原因却往往有所不同。
如果从火灾原因入手作调查研究,岂不是能写出新意来?许多优秀报道正是在挖掘事情背后的原因上面体现新意的。
例如,有一年秋冬时节,北京城内酱油脱销达半个月之久,群众意见很大。
当时北京的几家报纸都作了报道,并呼吁有关部门尽快解决问题。
作为一种社会新闻,这是一般报道所采取的方式,但问题的关键是:酱油脱销此一事情老百姓都看到了,当然是迫切要求解决,而新闻仅作如此报道,老百姓能满足吗?当然不满足,因为这些情况都是已知的。
他们所要进一步了解的是此事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市场报》一位记者独具慧眼,从酱油厂多年失修而又久未能得以解决这一问题上,找到了事情的根源:“画圈的人多,办实事的人少”,而这正是当时我国经济体制中的一大问题。
文章的新意由此而生,并引起了较大的社会反响。
三、换个角度看问题。
人们观察事物时,受其生活经历的影响,往往有特定的思维角度,从而决定了他对事物所作的分析与看法。
在报道新闻事件时,往往因习惯而选取某一角度,并因此形成特定的报道方式。
这种报道方式反映了事情的基本性质,对受众认识事物是很有帮助的。
比如近年来,反对宴会弊端的报道比较多,且多从反对浪费、搞好党风廉政建设这一角度来看问题。
应该说,这样分析确是抓住了事情的实质。
但从新闻传播的角度来看,受众接收同样的信息多了,该信息就对受众失去了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