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闻法规与新闻职业道德

新闻法规与新闻职业道德

新闻法规与新闻职业道德(复旦大学网络教育学院课程)趙民復旦大學新聞學院 Wenkai Min ZHAO (CC)MMVII Some rights reserved版权及免责声明本演示件所引用事例之内容,包括事实的挑选与陈述、援引的名称与资料,作者仅对客观性负责;其中所表达的观点与立场不能引申为作者的立场与观点,并且不代表作者对其内容的肯定或否定的态度。

本讲义主体文字及编辑方式版权归作者所有。

讲义内所援用文字资料、图片及视频、音频剪辑均未事先获得版权所有者的书面授权该使用权系基于版权公约及法律关于合理使用原则之相关规定获得版权仍归原有版权人(包括匿/佚名者)所有;惟已进入公共领域的内容除外。

尽管一切所援引之原始资料的版权信息已尽力被查询,但仍有部分版权信息不明确;同样因资料来源问题,其中部分版权资料仅有转载或提供者信息,而无确切版权所有者的信息。

如有相关版权归属的任何后续信息或更正,将在讲义更新内随时怱正,但作者不承诺必须知会说明已演示部分的怱正信息。

任何超出浏東及适当的科研用途以外的,以包括复印、翻拍在内的机械或电子等任何方式,进行演示、广播、复制、公开发表或出版本演示件部分或全部内容等行为,均有可能被视为超出合理使用权的行为。

任何与以上声明相反的引申与理解均为不真实参考书目1、魏永征:新闻传播法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年 3 月;2、陈桂杭:新闻职业道德教程,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 年 12 月;3、陈桂杭:新闻职业道德案例评析,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年 7 月;4、黄瑚:新闻法规与新闻职业道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年 9 月;5、周鸿书:新闻伦理学论纲,新华出版社,1995 年 9 月;6、克利福德·G·克里斯蒂安等著:媒体伦理学:案例与道德论据(第 5 版),蔡文美等译,华夏出版社,2000 年 8 月;7、杰克·富勒著:信息时代的新闻价值观,展江译,新华出版社,1999 年 12 月; 8、托马斯·鲍德温等:大汇流:整合媒介,信息与传播,龙耘等译,华夏出版社,2000 年。

推荐书目:异端的权利-----------把一个人活活烧死不是保卫一个教义而是屠杀一个人我们不应用火烧别人来敃明我们自己的信仰只应为了我们的信仰随时准备被烧死第一编:基础认知部分基础认知部分之一(媒介与社会的互动)大众传播媒体的社会功能大众传播媒介的正功能一、信息功能二、舆论功能三、娱乐功能四、服务功能基础认知部分之二(信息自由流动原则)新闻传播的基石:信息自由流动信息合法、自由的流动是传媒发展的依据与方向信息自由流动原则得到了主要的世界性和地区性人权宣言和公约的确认。

其间是漫长且苦难的争取:——1789 年,法国《人权与公民权利宣言》第 11 条:“自由地交流意见和见解是每个人最为宝贵的权利”,每个公民都“在对违法滥用权利承担责任的前提下,有言论、著作和发表的自由”。

——1791 年,美国《权利法案(宪法怱正案)》:“议会不得通过任何……限制言论或出版自由的法律”。

——1946 年,联合国第 59 号决议:“信息自由是一项基本人权,也是联合国所信仰的各种自由的检验标准”。

——1948 年 12 月,《世界人权宣言》第 19 条:“人人有权享有主张和发表意见的自由;此项权利包括……通过任何媒体和不论国界寻求、接受和传递信息和思想的自由”。

——1987 年,34 国的专业组织、人员通过《自由新闻宪章》:“停止直接或间接的新闻检查”;“防止对独立新闻机构,特别是在获得信息、利用传播手段和税收方面的歧视做法”;“允许消息的自由流动,允许新闻工作者及其设备自由穿越国境”;“不以发放许可敃的形式限制新闻工作”;“确保记者受到法律的保护,保敃记者战争期间被视为平民”。

政府对媒体信息传播的管理方式事前限制(Prior Restraint):政府在信息传播之前通过许可敃制度或节目审查制度(Program Censorship)对媒体传播内容加以限制,决定允许该节目播出、怱改后播出及限制、禁止该节目播出。

事后惩罚(Subsequent Punishment):事先不对媒体播出内容进行审查,但若播出内容违法法规和政令,则对媒体进行相应的惩罚。

强制近用(Forced Access):政府通过法令等强制媒介传播某些特定内容的节目,如政令发布、公益节目等。

ZELEZNY, John D., Communications Law: Liberties, Restraints, and the ModernMedia, Belmont: Wadsworth, 1993.基础认知部分之三(我国新闻工作基本原则)我国新闻工作的基本原则新闻工作“双重价值”律我国新闻工作报道要求服从“双重价值律”,既讲求新闻价值,同时又要遵守宣传价值。

新闻价值包含的要素有:(1)时新性;(2)重要性;(3)接近性;(4)显著性;(5)趣味性。

新闻本身的新闻价值是其宣传价值存在的基础;而宣传价值是新闻价值实现的必备条件。

一、党性原则、思想性原则我国的新闻媒体是党和人民的耳目鹄舌,其党性原则的体现是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基本特征之一。

新闻工作的党性原则表现在:新闻事业应当服从中央和上级党委的领导,在工作中紧密地依靠各级党组织。

坚持党性原则,新闻传播从业人员同时应当具有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及主观能动性。

二、真实性原则真实性是所有媒介新闻工作的存在基础,真实性受到质疑的传媒的公信力极低。

真实性原则包括(1)每一条新闻必须真实,即个别真实;(2)整体表现的现实图景应当真实。

新闻实现真实性的要求:(1)每一条新闻的事实陈述部分必须真实;(2)有关事实的解释、说明应当真实,而不至于导致误解或曲解。

三、社会效益第一原则坚持社会效益第一,同时兼顾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当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冲突时,应当首先服从社会效益。

坚持全面的社会效益,防止狭隘性。

坚持社会效益要防止在宣传上的片面性,主要包括:(1)过度、过量;(2)以偏概全。

四、服务受众的原则服务受众的原则是由我国新闻事业的根本宗旨所决定的。

服务受众的原则不但要贯穿新闻传播的全部内容,而且必须贯穿新闻工作的全过程。

基础认知部分之四(世界新闻媒介体制概述)世界新闻媒介体制概述新闻媒介管理体制的理论渊源决定一个国家/地区新闻媒介管理体制的确立具有多重因素。

其中政治体制和意识形态的差异是具有决定性的因素。

有关传播学理论的流派为不同的体制提供了理论依据。

理论意义上的三种新闻媒体经营管理模式国有/国营型:新闻媒介属全民所有,直接由执政党或政府来管理、控制的大众传播媒介经营管理体制,如 CCTV、VOA 等。

公共机构经营型(主要是广播电视媒体):媒体机构由国家委托或特许公共机构经营,其运作经费主要来源于收取广播电视执照费(又称视听费)的广播电视经营管理体制,如 BBC 等。

私有/商业型:媒体机构由财团或个人所有和经营,赢利为其重要目的,其财政收入来源于商业广告、节目/报刊销售和其他经营性收入,国家则只是通过一定的法律和法规来进行管理。

三种的新闻媒体体制比较:开办及终止、经费来源、节目/内容取向、广告投放、主要负责人的产生、节目管理方式法制化管理手段是媒介管理的发展方向对大众传播媒介的管理可以通过法律、政策、约定、行业自律、道德、习惯、风俗等手段来实现。

其中以法制化实现对大众传播媒介的管理是发展的方向;同时也是更为公平、有效的手段。

法制化的管理手段不能解决大众传媒发展中可能出现的所有问题。

以法律手段实现对大众传播媒介的管理,与对媒介的实际控制程度无必然联系。

就趋势而言,对大众传播媒体的管理有“去规则化”的发展。

法律法规也更多倾向于调节大众传播媒介的运作行为,而不直接控制、监管媒体所传达的内容,即“内容中立”。

第二编:新闻伦理道德部分新闻伦理道德部分之一(新闻工作与新闻职业道德)新闻工作与新闻职业道德道德的含义道德的本义:道为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则或规律;德为人在实行道的过程中内心所得的理念。

道德的基本含义就是人们应当遵循的事物发展规律和顺应事物发展规律而产生的行为规则。

道德含有社会的道德原则和个人的道德理念两方面的内容。

道德:简言之,指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道德的定义:道德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是主要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人们的内心信念来维系、对人的行为进行价值判断的社会意识、原则规范和具体要求的总和。

道德以文化的核心要素——价值观为具体表现形式。

道德的起源道德的起源,有多种说法;但根据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道德属于在特定的社会经济基础上产生的、并且为之相应的经济基础服务的社会意识形态,属于上层建筑范畴。

在阶级社会中,道德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抽象的泛道德意识是不存在的。

职业道德及其起源职业道德:是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从最朴素的与职业相关的道德观念发展起来的,在职业生活中逐步形成完备体系的行为规范;通常仅在职业范围内起作用。

社会分工的严密与具体,形成各种职业道德。

职业道德,是一般社会道德在职业生活中的特殊要求,带有该领域职业活动自身的特征。

新闻职业道德:新闻工作者的社会角色一、信息的敏感的采集人和传递人;二、握有社会武器的干预者;三、社会现状的精神生产者;四、十字路口的社会人。

新闻职业道德:现代新闻事业的困境一、重商主义冲击下的“低俗化”倾向;二、非道德主义的“新闻自由”(自由的滥用);三、金权压力下的软弱监督作用新闻职业道德:摆脱困境的基本之途径——新闻媒介的道德自律一、社会责任理论的提出;二、新闻媒介的道德自律是新闻传播的基本规律(树立良好、公正的媒介形象,提升公信力)。

新闻伦理道德部分之二(新闻职业道德的起源与发展)新闻职业道德的起源与发展新闻职业道德的起源新闻事业的诞生是新闻职业道德产生的客观基础新闻职业道德的萌芽早在古代社会已经产生新闻职业的独立和专业化决定了新闻职业道德的专门化资产阶级的平权理论原则丰富的新闻职业道德的内容新闻职业道德的发展:新闻自律思想的提出与新闻职业道德建设的开展新闻自由的滥用导致新闻职业道德出现困境日趋严重的新闻职业道德危机促进新的以自律为核心的职业道德观念西方新闻职业道德建设的加强一、社会责任论的问世与西方新闻职业道德建设的新措施(政府管制 vs. 行业评议制)二、国际新闻职业道德规约的制定社会主义新闻职业道德的形成与发展一、社会主义新闻职业道德的思想来源与理论基础二、社会主义新闻职业道德建设的初步实践(苏东集团) 三、我国社会主义新闻职业道德的发展历程(早年、建国17 年、文革、改革开放)新闻职业道德的培养与提高一、个人:职业道德的学习、人格塑造(内省)二、社会:社会约束(违规与控制)、舆论引导(软性规约、文化情境)新闻伦理道德部分之三(我国新闻职业道德的基本内容)我国新闻职业道德的基本内容社会主义新闻职业道德的概述一、坚定的政治立场二、尊重事实,维护新闻真实性三、高尚的情操与健康的思想四、廉洁自律我国新闻职业道德的的基本内容(《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一、坚定正确的政治立场二、为人民服务的奉献精神三、遵纪守法的法制观念四、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五、客观公正的报道原则六、力争上游的敬业精神七、廉洁奉公的职业作风八、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九、注重新闻的社会效果第三编:新闻政策与法规部分新闻政策与法规部分之一(新闻政策与新闻法规概述)新闻政策与新闻法规概述新闻政策与新闻纪律新闻法规与新闻政策通常是相辅相承、互为补充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