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牌坊的分类

牌坊的分类

牌坊的分类牌坊的分类标准可以是建筑形制,也可以是功用。

牌坊源于坊门,坊门的基本功用是地方标志,坊门的表彰功用源于汉代的“榜其闾里”,当一个坊里内的人做了体现“嘉德懿行”对国家有意义的事情的时候,政府就会加以表彰,把褒扬的榜文悬挂在坊门之上,这个坊门就成了具有纪念作用的牌坊。

国家有了什么重要文告,坊门又成了告示牌。

到南宋以后,牌坊作为地方标志的作用消弱,其宗教、道德、褒扬等作用则得到极大发扬。

牌坊的类别很多,形式也多种多样,从功能上分,可以有以下几类。

宗教祭祀:用于宗教祭祀的牌坊主要是寺庙前的牌坊和陵墓神道牌坊。

香山卧佛寺牌坊榜文是“同参密藏”,牛街清真寺牌坊榜文“达天俊路”,表达的是人们的崇拜心情。

北京东岳庙前有琉璃牌坊,据说是明代万历年间,由宫中太监们集资建造的。

尽管历经了四百多年的风雨沧桑,但这座三间四柱七楼的牌楼依然保存完好。

牌楼正间上方的石匾宽2.8米,高0.9米,榜文南面是“秩祀岱宗”,北面是“永延帝祚”,既有地方标志,也有祝愿。

这类牌坊数量众多。

表彰忠臣孝子节妇义士:牌坊用于表彰忠孝节义等伦理道德,如孝义坊、忠义坊、贞节坊等,建立功名光宗耀祖也合乎中国道德标准,所以功名坊也可归入此类。

例如苏州天平山高义园牌坊,乾隆御赐,表彰范仲淹及其后人,还有安徽歙县忠烈祠牌坊。

广东中山“孝义坊”。

牌坊建于宋代,为表彰赤坎村阮与子割肋救父事迹而受朝庭恩准建造。

民国十三年(1924年)重建,牌坊正面为″孝义坊″,背面为“力孝遗芳。

北京文丞相祠牌坊。

明洪武九年(1376年),北平按察使为纪念这位南宋民族英雄,在文天祥被关监狱的旧址上建起了一座“文丞相祠”,并在府学胡同的两头各立了一座木牌坊,东口题“教忠坊”,西口题“育贤坊”。

衡山忠烈祠牌坊。

忠烈祠的正门是一座三拱单檐石牌坊,其后是标志性建筑“七七”纪念塔。

塔的造型为一大四小的五颗炮弹,象征着汉、满、蒙、回、藏五族共同抗日。

台北忠烈祠牌坊。

忠烈祠位于北安路上,为一传统中国式建筑,壮观而肃穆,于1969年落成,后有青山为伴,前有基隆河堤,经过圆环花圃时,可清晰看见“忠烈祠”大牌坊,旁有“成仁”、“取义”横题。

大军阀张宗昌也曾经为自己的把兄弟王万金建立忠义牌坊。

王万金被直系军阀处决,张宗昌为表示纪念,为他建立牌坊。

当然该牌坊早就用来修路了。

还有功名坊,多为自己出钱建造,但也需政府同意。

河南浚县恩荣坊是一座标准的光宗耀祖的功名牌坊。

云南大理还有科甲功名坊。

中国还有众多的贞节牌坊,是为了表彰贞节烈女建造。

一般认为这是对妇女的压迫形式,但也不能否认,所谓“三贞九烈”也确实是当时大部分妇女自身的追求。

表彰功绩:功德牌坊用来表彰为国家地方建立功绩的人,康熙四十二年(公元1703年)文华殿大学士兼吏部尚书伊桑阿病故。

康熙皇帝亲自为他竖碑立牌坊。

在碑文中大加赞扬伊桑阿“……有醇懿之资,有厚重之望……在职者十五年,而秉心者如一日……。

”这是皇帝为臣子立牌坊。

皇帝为佣人建牌坊。

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雍正皇帝的奶娘恭勤夫人谢氏去世。

奶娘虽然也是佣人,但是毕竟与一般庸人和主人关系不同。

谢氏为人忠厚善良,对主人忠心不二,为了表达对奶娘的崇敬和怀念,这年六月雍正皇帝在她的家乡大兴区黄各庄村东修建坟茔,建立汉白玉牌坊及石碑;牌坊四柱三门七楼,高5.5米,宽9.35米,石牌楼大额坊的正面是二龙戏珠的图案,背面是八宝及莲花图案,坊端也雕刻有“直毛披肩发”狮子,其山林石狮栩栩如生。

楼柱和正中花板上雕满了云纹充满了佛教色彩。

可惜的是现在这座牌楼的夹杆石已被黄土埋了大半截,主墓也被夷为平地。

但这仍掩不住那石牌楼的精美雕刻和端庄的造型。

功德碑上写道:“……尔谢氏秉性柔佳,持躬谨厚,服勤为职,奉朕冲年。

顺阴阳之宜,善调服御;审寒暑之节,克慎起居。

惟祗奉于在公,罔经营于家事,令仪如昨。

……”是皇帝对谢氏的“盖棺定论”,碑文追忆儿时在奶娘身边的情景,她那仪容笑貌仿佛就在昨天。

而今天读之,仍令人感动不已!更多的是朝廷为地方为官员立牌坊。

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政府为表彰多次升迁并教子有方的王柱今及其子孙在青岛李沧区大枣园建立牌坊。

王柱今“初封文林郎山西太原府交城县知县,再封奉政大夫户部广西清吏司郎中,三封中大夫广西按察史司督学佥事加三级。

”王柱今的孙子王懿,曾为雍正老师,历任户科给事中、顺天府尹、大理寺正卿、工部右侍郎等职。

康熙五十七年任会试主考。

康熙五十九年钦命到新疆巴里坤总督屯田、戍边、灭灾,政绩卓然。

王懿廉洁正直,不徇私情,曾上疏弹劾九门提督陶和气与刑部尚书巢可托贪赃枉法、朋比为奸一案。

王氏家族在清王朝的发展史上占据着一定的位置,而且教子有方,为善乡里,堪称一代师表。

牌坊为石刻,顶部仿木斗拱造型,坊额楷书“义方式训”,横额刻王柱今的三个儿子和孙子王懿的科考名次。

还有百姓为地方官员建立功德牌坊。

四川省隆昌县的肃庆德政牌坊就是一座由民众共同集资修建而成的德政牌坊。

据说咸丰年间(公元1856)时任隆昌知县的肃庆,其为官期间为民办实事,且清政廉洁,当地百姓为了颂其功绩,激励后来官员,便自愿捐银出钱为肃庆修建了这座德政牌坊。

还有郭玉峦功德牌坊,据说他在清朝道光年间任忠义大夫时,购千余亩良田,其所收租金大多用在为百姓谋福利上。

其救贫扶困之举得到首肯,后为其建立功德牌坊以示表彰。

地方标志:作为地方标志是牌坊最古老的作用,大多竖立在道口或桥梁处,最简单的是“大栅栏”“观音寺”街牌。

再比如北海公园外有座横跨两岸的石桥,石桥成为北海和中海的分界线,石桥两端原有两座牌坊,一座的横额是“金鳌”,另一座的横额是“玉蝀”,“鳌”是传说中海里的大龟,是龙王之子,“蝀”是彩虹,这座桥就叫“金鳌玉蝀”桥。

为了交通便利,桥展宽了,牌坊也就拆除了。

在比如东单牌坊、西单牌坊、东四牌坊、西四牌坊等,东四、西四的牌坊榜文分别是履仁、行义和大市街,东单、西单牌坊的榜文是景星、庆云,既有激情祝愿意义,又成为后来地方的标志。

另外成贤街、国子监牌坊、潭柘寺牌坊等,都是地方标志。

此外各名山都有地方标志性牌坊,例如五台山、峨眉山、普陀山、泰山等,都是如此。

现在新建的牌坊大多也属于地方标志。

比如进入庐山的路口处,高大的石牌坊上就书写“庐山”二字。

北京许多新兴的旅游村,也愿意在村口树立牌坊,多数也写的是本村的村名。

国外许多华人聚居区即“唐人街”,也愿意在街口树立牌坊作为标志,比如菲律宾王彬街两端就树立了中国式牌坊———“中菲友谊门”。

牌坊这种体现中国民族风格的建筑形式还得到外国人的青睐,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许多国家也建造了一些牌坊。

牌坊(牌楼)种类:牌坊就其建造意图来说,可分为四类:一是功德牌坊,为某人记功记德。

如山东省桓台县新城镇“四世宫保”牌坊,是明朝万历皇帝为当时新城人兵部尚书王象乾所建。

王象乾文韬武略,威震九边,加功晋爵太子太保,追赠曾祖、祖父、父亲太子太保、兵部尚书之衔,故额题“四世宫保”。

二是贞洁道德牌坊,多表彰节妇烈女,在安徽歙县有许多这类牌坊。

云南楚雄黑井镇有一座节孝总坊,是清朝末年由慈禧太后下令建造的,表彰本地的节烈妇女。

三类是标志科举成就的,多为家族牌坊,为光宗耀祖之用。

四类为标志坊,多立于村镇入口与街上,作为空间段落的分隔之用。

牌楼从形式上分,只有两类——一类叫“冲天式”,也叫“柱出头”式。

顾名思义,这类牌楼的间柱是高出明楼楼顶的;另一类“不出头”式。

这类牌楼的最高峰是明楼的正脊。

如果分得再详细些,可以每座牌楼的间楼和楼数多少为依据。

无论柱出头或不出头,均有“一间二柱”、“三间四柱”、“五间六柱”等形式。

顶上的楼数,则有一楼、三楼、五楼、七楼、九楼等形式。

在北京的牌楼中,规模最大的是“五间六柱十一楼”。

宫苑之内的牌楼,则大都是不出头式,而街道上的牌楼则大都是冲天式。

北京的牌楼从结构上分可分为五类:第一类是木牌楼,这类牌楼数最多。

其地下部分用柏木桩,称地丁。

基础以上各根柱子的下部用“夹杆石”包住,外面再束以铁箍。

街巷的木牌楼顶部出檐甚短,做成悬山或庑殿式。

每根柱端耸出脊外,柱顶覆以云罐(也叫毗卢帽)以防风雨侵蚀虫蛀。

楼顶所用之瓦,街巷诸坊多用黑色布瓦。

第二类是琉璃牌楼。

这类牌楼多用于佛寺建筑群内,在北京仅有三间四柱七楼的一种。

其结构是,在石基础上筑砌6到8尺的砖壁,壁内安喇叭柱,万年枋为骨架。

砖壁上辟圆券门三个,壁下为青、白石须弥座,座上雕刻着各种风格的艺术图案。

壁上的柱、枋、雀替、花板、楷柱、龙凤板、明楼、次楼、夹楼、边楼等均与木坊相似。

所不同的是,这种坊用黄、绿琉璃砖嵌砌壁面,威严壮观。

第三类是石牌楼。

这类牌楼以景园、街道、陵墓前为多。

从结构上看繁简不一,有的极简单,只有一间二柱,无明楼;复杂的有五间六柱十一楼者。

由于本身的结构特点,有的虽为三间四柱式,却只有花板而无明楼。

石坊的明楼比较复杂,浮雕镂刻亦极有特色。

如果石质坚细,不仅浮雕生动,而且其精细的图案历经数百年也不泯没。

第四类是水泥牌楼。

这是近代建筑艺术的产物,新建的数目不多,大多数是用于古牌楼的搬迁和加固工程。

第五类是彩牌楼,这是一种临时性的装饰物,多用于大令、庙市、集市的入口处,令期一过即拆除,一般用杉杆、竹竿、木板搭成,顶部安装五彩电灯泡,色彩缤纷。

北京的牌坊北京历史悠久,牌坊众多。

据记载,北京有名的牌坊有三百多座。

有一本书叫《北京的牌楼》,记载了很多这方面的资料。

北海公园内有牌坊二十座,其中最有特点的是豪璞涧曲桥上的石牌坊,小巧玲珑,是北京第二小的石牌坊,最小的在颐和园谐趣园。

颐和园内有牌坊四十一座,仅后湖一带就有十九座,园门外还有五座。

十三陵神路牌坊,是北京最大的石牌坊。

东岳庙琉璃牌坊,是北京建造最早的琉璃牌坊。

跨街的牌坊,例如东单、西单、东四、西四等处,都建造有牌坊。

解放后东单牌坊中间门下是有轨电车道,道旁是绿化带。

两边门下走汽车、三轮、自行车等。

原先天安门广场四周有红墙,长安街上有跨街牌坊,榜文就是东长安街、西长安街。

衙署牌坊前门,最大的衙署应当是皇宫,所以正阳门五牌坊应该是最大的衙署牌坊。

此外还有许多牌坊的变脸,所谓的门脸牌坊,就是把自己店铺的门脸修建成牌坊模样,店铺招牌就是牌坊的榜文。

例如西琉璃厂华夏书画社的门脸就修成牌坊式样,在街口不仅显眼,而且和街区氛围一致。

颐和园苏州街也有许多类似的牌坊。

扎彩棚彩牌楼,这是临时性牌坊,为的是某种庆典活动修建。

用杉藁作骨架,扎彩绸、松枝、鲜花等等,五彩缤纷,很能衬托气氛。

比如为迎接解放军进城,百姓在许多路口就乍起过彩牌楼。

伟人去世,为悼念他们,据丧期间也搭建彩排楼,比如孙中山逝世,国丧期间,正阳门就搭建了彩牌坊。

北京搞起农家乐旅游后,富裕起来的农民为旅游需要往往在村口自建牌坊。

还有些富裕起来的人,搞封建迷信,大造高级坟墓,坟墓前也修建有牌坊,这自然不足为训。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