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姓起源早期出自赢姓徐姓的起源,传有三种说法:一说出自赢姓,东夷少昊之后,以国为氏;二说出自子姓,商人之后;三说皇帝之后。
对第一种说法,出自赢姓,已得到普遍承认,众多家谱和有关史书秉持此说。
对第二种说法,出自子姓的,虽无史可考,但一些古文有载,如《左传》说周公之子伯禽分封于鲁,同时分封的还有“殷氏六族”,即条氏、徐氏、萧氏、索氏、长勺氏、尾勺氏,而率其宗氏,辑其分族”。
所说的殷氏六族中的徐氏,是来源于商人子姓,还是来源于赢姓,已无可考。
不过有两点可以确认:一是商人也是出于东夷集团,子姓徐氏与嬴姓徐氏之间必定存在着某种联系;二是到商朝末年,商人子姓中已经有徐氏了。
对第三种说法,出自皇帝之后,早在宋朝《通志·氏族略》中有记载,但到底出自十四姓中哪一姓没有明确简明。
虽然承认徐氏之先是伯益之后,但或认为伯益是皇帝的九世孙,或认为伯益是皇帝的六世系。
不过,从已有的资料和古代的发展规律来看,似乎不应该这么简单得出结论。
我们从血缘上清理传承世系,就应当从中国古代氏族、家族的形成开始。
早在远古时期,中华大地上,主要生活着四个大的部落群体。
即:西部和中央的炎黄集团,也称华夏集团;东部的东夷集团;南部的苗蛮集团;东南沿海的百越集团。
东夷集团是以鸟为图腾的部落群体。
居住在这里的人,自然以鸟肉为食,以鸟羽为衣,处处依赖鸟类作为主要生活来源,最后发展到以崇拜鸟为图腾。
随着对鸟之图腾的崇拜强化,逐步开始以鸟为氏族、部落,再慢慢发展成姓氏。
少昊和少皋、少皓,名“挚”。
其母女(又名黄娥),夜梦流星入怀而有孕生少昊。
少昊长大后,初为氏族首领,后为东夷部落联盟首领。
东夷部落群体,先以玄鸟(燕)为氏族部落图腾。
后大联盟首领就位时有凤鸟来朝,改以凤鸟为族神,崇拜凤鸟为图腾,并将所辖部族以鸟命名,共分二十四个氏族,逐渐形成完整的氏族部落社会。
少昊是远古五帝之一,在位八十四年,东夷部落集团有很大的发展,与炎黄集团建立密切往来。
他收养了皇帝后裔xx及其部落,并决定自己去世后由xx当首领。
少昊去世后,xx(号高阳)继位。
Xx 在位七十八年。
近百岁去世。
Xx之孙女女修,传说是从树上坠落下的鸟蛋拾起吞入腹中而孕一男孩名大业。
实际上,是女修招赘一名东夷男子而生婴,大业的母系是炎黄氏族,父系则是东夷氏族。
大业成人后,娶西羌族少典女子为妻,生一子名皋陶。
皋陶乃是远祖皋陶,亦名繇、皋繇、咎繇,字庭坚,赐姓偃。
皋陶为东夷部落首领,后在尧舜时管理刑法司法,在农业方面发明————等农具,还参与大禹的治水工程,积极推荐大禹登舜位,担当原华夏部落联盟首领。
皋陶去世后,禹把英、六等小王国,只有长子大费(即伯益)与他长期共同辅佐舜和禹,被舜赐为赢姓,担当少昊遗留下来的赢姓部落首领。
自此之后,他的兄弟继承了偃姓。
而赢姓及所产生的姓氏如秦、徐、赵、黄等则奉伯益为血缘始祖,其后裔留居山东南部,或淮河中下流域,或远迁西北。
伯益。
也被写作伯翳、柏翳、化益,或只称益。
这是因为伯就有老大的意思。
因他辅佐舜禹有功,被封于费,因而又叫大费、贯侯。
由于原少昊的赢姓氏族是以鸟为图腾,伯益被赐赢姓后,自然也就以凤鸟为图腾,成为赢姓正统,所产生的姓氏均奉伯益为始祖,其弟仲甄继承偃姓向南发展,所诞生的姓氏都奉皋陶为血缘始祖。
在大禹治水中,伯益发挥了相当重要的作用,他总结过去经验教训,改“堵”为“凿”,引流而下,治水成功。
大禹向舜为伯益请功,舜将本氏族姚姓女子嫁给伯益为妻,后生两子即大廉、若木。
禹继舜位后,为感谢皋陶、伯益所做贡献,即授他以管理政务之任,有传位给他的意思。
不久皋陶死后,禹即分别分封皋陶后裔于英、六两国(今湖北英山、安徽六安一带),又拔用伯益当政。
禹在位十年,在巡视诸侯守地会稽时崩逝,便把天下交给了伯益。
但伯益不愿为帝,三年丧事毕,又将权力让给了禹的儿子启,自己避居今河南萁山。
若木则是始祖夏启帝继位后,念伯益助父治水,执政有功,封伯益长子大廉(恩成)于陆(今山东德平县东北之陆乡),又于夏启九年即公元前2128年,封伯益次子若木为子爵(爵分为公、侯、伯、子、男爵五级,均称诸侯),封地在今江苏西北部、安徽东北部泗水一带,此地宽舒,故称徐。
初为若木封邑,商时置徐国。
因伯益被舜帝赐为“赢“姓,因此徐、陆二地也分别有南、北赢姓之说。
当时夏朝规定:“侯者有国,大夫有家”,因此徐地也就称为徐国。
若木为徐国第一代国君,亦为徐氏开山始祖。
关于徐姓始祖问题。
有的追溯甚远,说皇帝共有25个儿子,其中昌意生xx,xx生大临,大临生岩(配女修),岩生大业,大业生伯益,伯益生大廉和若木。
考古学家徐自强一再强调说:“探索徐氏之血缘关系,最早也只能溯源至伯益时期,以若木时期最为适宜。
如果溯源至皇帝则无根据,根本无血统可言,这是今之编纂族谱者应努力避免的”。
赞成徐自强的观点,“寻根问祖”至若木为好,再往上连,困难很多。
其一,有不少资料介绍,女修为颟x的孙女,因吞食燕子蛋生大业。
其二,南宋淳熙乙已(1185)年由西山蔡元定作序修订的《徐氏族谱》也记述:“按,伯益公以前荒藐难稽,史传互异,罔所适从,而皋陶生伯益尤史书未载,出于杂记,今不敢漫宗,故谱碟自伯益始。
伯益,名大费,佐禹平水土,封赢邑侯,娶姚氏女生二子。
长子大廉,封陆氏后为赢;次子若木,夏仲康封徐国君”,其后裔以国为姓,若木作始祖是天经地义的。
徐姓启于偃王若木为徐姓始祖,已成不争的事实。
那么“徐姓起于何时,仍然众说纷纭,主要有四种说法:第一种说法,自若木被封赏到“徐”地,徐姓即已开始。
第二种说法,徐姓始于商时徐国的建立。
第三种说法,徐国被吴打败后,其后裔以国为姓。
第四种说法,徐姓起于“偃”。
最后这第四种说法是有道理的,其理由:一是从32世徐偃王到44世章禹亡国,中间相隔而来12代,从现在掌握的资料看,“偃”在世时已得徐姓,并称徐偃王,如果徐姓再从国君章禹亡国后计算,是否相隔时间太长;二是舜帝赐皋陶为“赢”姓,如若木被被封徐地后即改为徐姓,似乎不太可能;三是据中华文化大博览》中“姓氏起源”介绍,徐偃王担任国君时期是公元前1101—947年,以国、以郡、以爵、以吉德、以地名等定姓的有35种之多。
因此徐偃王当政时国人得姓徐,应该是可信的。
历史学家王大良在《寻根万年中华》中也称,徐偃王为“徐”氏得姓始祖。
徐国始末若木受封建立徐国史记,夏启继位以后,杀害了伯益,东夷氏族部落不服。
启帝为安定民心,以伯益辅禹治水有功,封伯益长子大廉为陆,为北方赢国之说。
夏启九年,又封伯益次子若木于徐,下x僮地,方圆五百里,地处泗、淮之间,其势宽舒,徐、舒也,故作这一地域为徐,为南方赢国之说。
若木被封于徐,成为徐的群侯,随着历史的发展逐渐强大。
形成一个较大的诸侯国。
所处地域,今江苏徐州、山东允州、安徽宿县、泗县下x,历史上属于东夷活动地区,实际上是继承大业被封“瀛”的广大地域。
那是,夏统治力量薄弱,东夷部落不太服夏的统治,部落首领若木恃其父在舜时就受命为少昊祭祀者,在时机到来之际,遂自立在王建立徐国,为徐国第一代国君,国人以国为姓,若木为徐氏得姓始祖。
若木部落,在山东曲阜一带,繁衍人口,发展生产,积聚力量,并不断地向外扩散,与藤县异姓“薛”等友好相处,由于同姓之郯族、莒国等联合共谋发展。
其后。
势力渐大,向西北推进到今河北徐水一带,向西南推进到今徐州一线,向东推进到今郯城地区。
以“徐族”之名,发展了东夷人的势力与文化。
故在今郯城有以“豹公墩”为地域之徐族始祖陵的传说。
徐氏是山东中南与东南部之大族,是以最早的东夷人太旦、少旦炎帝、蚩尤等古族的连续发展而形成的,与夏朝势力并行俱进发展。
同时,与其他东夷人一起,参与后羿、寒浞与夏太康等王的争斗,后在夏少康中兴中又展开新的争斗,最后直到夏桀之亡。
在夏400多年,山东地区一直是东夷人所创造的岳石文化之天下。
在上古时代即氏产生的早期阶段,氏是从国来的,即“以国为氏”,姓表示血统而示女系,氏表示宗族而示男系,性以别婚姻,氏以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
夏封若木于徐,为夏朝诸侯国之一,若木以国为姓,生有四子,即长子征国,继承徐氏;次子终,为黄氏;三子季胜,为马氏;四子简,为赵氏。
四子分别为徐、黄、马、赵之始祖。
徐国,建都瀛洲(今郯城),在夏仲康年间,约公元2000年前,最初的势力范围主要在今费县、平邑、沂水、营县、莒南、临沂、郯城、临沭、州等地。
夏自建朝以后一直不很稳固,这使徐国能够存在和发展有一定因素,还有徐为夏帝所封,且有商部落相隔,于徐国相对平安无事。
考究历史,一般徐氏住过的地方,都有带“徐”字的地名,如今河北玉田县徐无山、亦作徐吾山,汉时曾建国徐无县。
河北大城县古时曾亦称“徐州”,民国改徐水县。
山西榆次县有徐水、徐谷、徐沟等镇,屯留县西北有余吾。
内蒙古乌拉特旗的吾水,唐朝在哪里建余吾州。
河南温县有徐堡,嵩血县有三涂山。
山东平阳县有徐关,留舒城,又称留徐城等。
在夏朝时期,夏帝柕征东海,徐国被受封夏之爵。
夏孔甲帝,“好鬼神,事谣乱,夏后氏德衷,诸侯叛之”。
至夏末桀代蒙山,徐国反复,后裔汤起兵伐桀灭夏兴商。
夏初,商王朝与东部各国部落关系密切。
到商仲丁时期,情况发生重大变化,在仲丁王君时,东部夷族作乱,王令兵征之,自是夷人或服或叛三百余年。
到武丁王君时,朝政衰败,东夷寝宫,遂分迁淮岱,渐居中土。
此时徐国及东部方国部落,由东向西南部地区推进。
或在此时徐国已南迁江淮一带,或在此时徐国已西扩近奄国(今山东曲阜一带)。
徐国强盛诞为偃王商朝后期,徐国等东部夷族方国称“人方”或“尸方”逐渐强大,震动商朝末期帝乙。
帝辛(殷纣王),多次对徐国在内的东夷诸国征伐,东夷诸国奋起反抗,大大消耗商的军力和实力。
据《中国史稿》载:商朝末年,江、淮之间的夷人又强盛起来武乙时分迁淮岱、渐局中土,威胁商朝的后方,商朝不得不集中兵力对待来犯的夷人。
帝乙时,帝对岛夷。
淮夷多次讨伐。
通过商末两世帝的用兵,东部诸方国建立了以徐国为首的商人六族的统治,这“六族”即徐氏、条氏、萧氏、索氏、长勺氏、围勺氏。
西周建立第二年,周武王死,其子周成王即位,因成王年幼,其弟周旦公(周公)辅政,武王帝管权,蔡叔不满。
武庚乘机与管、蔡串通联合东夷族徐、奄、薄姑、熊、盈等国发动对夏战争,周公出兵征战,经过三年战斗,平定了叛乱,杀死管叔,流放蔡叔。
周朝势力进入东方,并封微子臣在商丘建立宋国,伯禽建立鲁国,将东“六族”作为鲁国的种族奴隶。
不久,“鲁侯伯禽宅曲阜,徐、戎并兴,东郊不开”。
徐国是周初东夷诸侯强国,虽经周公东征打击,但在周公之子伯禽就封鲁之后仍然举兵反抗,并使鲁国“东郊不开”,给鲁国造成很大威胁。
鲁侯伯禽率兵伐徐,在费地作“费誓”,后击败徐、淮夷,徐戎、淮夷被迫南迁淮水南北。
以徐国为首的淮夷,在周公东征和伯禽以后至周末宣王时,不断发生战争。
周康王时,徐夷复兴,带领九夷进攻宗周,一直打到黄河边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