拱券式砖结构
自西汉末期到明、清的二千多年中,砖砌拱券结构形式被广泛用于地下和地上各类建筑中。
战国末期开始出现砖结构墓室以后,到西汉末年,出现了半圆拱券式砖结构的砖墓室(图2 [拱券式砖结构])。
砖拱券用泥浆作为胶结材料,砌筑方式有用立砖砌筑的单层拱券、双层拱券和多层拱券;又常常在每层拱券上加砌卧砖,称为伏;以后,这种券和伏交替的砌筑方法成了砖、石拱券结构普遍采用的砌筑方式。
根据砖拱券跨度与荷载的大小,决定砌筑券和伏的层数,多者达五券五伏,个别工程中,也有用七券七伏的。
砖拱券自地下转用到地上,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最初只用在砖塔及某些建筑的门、窗、壁龛上,或作为塔层间的楼面承托结构,一般规模、跨度都不大。
大跨度的砖拱券,用在城门洞、桥涵以及建筑下部的承重结构,多出现在明朝以后。
无梁殿便是明朝首创的砖砌拱券建筑,其主体结构由砖拱券构成,室内空间为一大型砖拱,前后在垂直方向再砌出若干小砖拱券作为门或窗用,外部出檐、斗、檩枋等均以砖石仿照木构件式样制做,上面覆以瓦屋面。
较早实物以明朝初期建造的江苏省南京市灵谷寺无梁殿为代表;北京市的皇史,也是很著名的无梁殿实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