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欧洲建筑装饰元素——拱券

欧洲建筑装饰元素——拱券

欧洲建筑装饰元素——拱券技术摘要:因为新材料混凝土的出现,使得拱券技术在古罗马建筑中得到了广泛运用,并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

拱券技术的发展推进了建筑空间结构的发展,既有达到美学高峰的古罗马万神庙,也有雄厚伟大的凯旋门,供人娱乐的浴场,和对后世大型体育场建筑产生深远影响的角斗场。

总而言之,拱券技术在人类发展过程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地位。

关键词:古罗马;拱券技术;哥特式。

建筑是一门艺术,建筑是人类历史伟大的篇章,建筑记载了亘古至今人类的发展历程。

建筑本身是集材料美、结构美、技术美、绘画艺术、雕塑艺术于一身的艺术综合体,是科学合理性与纯艺术相结合的综合体。

纵观建筑的历史长河,由于材料的不断发展和伟大工匠们的精湛手艺,才建造出无比辉煌的古希腊建筑,传统的五种柱式形式已沿用至今。

混凝土的出现,才造就了伟大的古罗马建筑,拱券的形成替代了古希腊建筑中柱式的承重作用。

巴洛克建筑更是创造了一种登峰造极的、放荡不羁的装饰形象。

因为混凝土的发现,拱券技术在古罗马建筑中发展起来,并最终定型。

古罗马人发挥了他们的聪明才智,既继承了古希腊建筑的优点,又进行了合理的再创造,并最终对欧洲建筑乃至全世界的建筑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一.拱券技术的形成与发展拱券是一种承重的建筑结构,还起到美化作用,其基本外形为圆弧状,由于时期的不同、类型的不同,拱券的形式也有变化。

古罗马建筑中的拱券基本是半圆形,中世纪哥特式建筑中运用的基本是尖形拱券,而伊斯兰建筑的拱券则采用了各种形式。

图1 图21.古罗马时期拱券技术的形成新材料新技术的出现,能够促进建筑的发展。

罗马人在长期的建筑实践过程中发现火山喷发出来的灰尘,在这之中夹杂着石灰和碎石,经过水浇之后,产生了板结现象,十分坚固,而且不透水。

随着混凝土的出现,人们利用这种新材料建造出了大跨度的拱券和拱顶,也逐步代替了石块在建筑中的运用。

随着拱券、穹窿这些新技术的出现,设计师能功能更加自由灵活的进行设计,设计出跨度更大的空间结构,这是古希腊建筑中的梁板结构所不能比拟的。

拱券结构在古罗马时期得到发展并最终定型,古罗马时期的拱券主要有三种形式:筒形拱、交叉拱(图1)、穹窿(图2),其中交叉拱又分为一字交叉拱和十字交叉拱。

[1]筒形拱是一个拱券成直线延伸或连续铺开,形成一个隧道形或筒形拱顶,这样的拱顶提供了两道平行墙之间的曲线屋顶,能够结合起来形成拱廊。

交叉拱则是两个筒形拱顶相交叉,两个长度形状相同的拱顶相交形成十字拱,长度不等的两个拱相交则形成一字拱,交叉拱也称为棱拱,交叉拱的重量由四角的墩子承担,取代了罗马建筑中承重墙的作用,使空间形式有更多的变换。

穹窿是拱旋转一圈形成的结构。

拱券的施工问题在古罗马时期得到解决,在随后的历史进程中古罗马人对拱券进行了各方面的研究,在这个过程中产生了古罗马所特有的全新的券柱式结构,还包括连续券、巨柱式、叠柱式这些创造一新的建筑形式。

券的基本结构(图3)包括:券心石、券顶、券石、券肩石、券底、券背、圆心、起券线、券底石。

对于建筑而言,只有拱券这单一的结构是远远不够的,古罗马人将梁柱与拱券相结合,形成了券柱式,在古罗马的标志性建筑中,都能发现这些经典的结构。

古罗马的建筑师在一系列伟大的建筑中,如万神庙、凯旋门、角斗场、浴场,均采用了大量拱券结构,这些建筑对后世的建筑也产生了巨大而影响。

图3 图4 图5 万神庙(118-125年)的修建成为了罗马建筑美学上的高峰(图4),它是世界上第一个大穹窿建筑,是一切伟大穹窿建筑的典范。

米开朗基罗曾经说过:“这不是一个人的设计,而是一位天使的设计。

”万神庙穹窿的跨度达43.3米,而这个巨型穹窿的唯一支撑则是16个筒形拱顶,再通过拱顶把重量传递给了8跟墩子,罗马人把穹窿象征成天际,穹窿中央有个直径为8.9米的圆洞,象征着如日中天的神的照耀,从功能上讲,这个洞口解决了万神庙的采光问题。

穹窿的高度与墙个高度基本一致,使圆形大厅显得比例和谐完美,整个室内浑然一体,空间内部视野开阔,雄浑博大,空间的整体性也显得完整,给人予宇宙无限博大之感。

凯旋门(图5)是为了炫耀战争胜利而形成的建筑形式。

凯旋门的形式主要有两种:一种为单一大拱门式,另一种为立面三分式、中间大两个次间小的券柱式门洞。

古罗马城最大的也是标准模式的凯旋门是君士坦丁凯旋门,后世的许多凯旋门都是模仿君士坦丁凯旋门建造的,可见凯旋门的建筑语汇对全世界的影响是极为广泛的,这些凯旋门的精神功能是主导地位的,这些伟大的凯旋门静静的伫立在那边,人们静静的在那观望,记住他们的丰功伟绩。

罗马角斗场(图6)对后世也有着深远的影响,在角斗场中,格斗者们互相格杀,或者是与一些野兽进行格斗。

罗马大角斗场长轴达188米,短轴达156米,可容纳五六万观众。

大角斗场立面是四层的80个拱,完全突破了古希腊建筑的形式,形成了一种新的建筑形式。

拱门与柱式的结合起到了柱与户间的沉重作用。

总体上说,大角斗场是结构、功能、形式三者的完美和谐的结合,是社会向前发展的必然。

这一形式在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中被运用的比比皆是,特别是在体育场的建筑中。

图 6图7当古罗马建筑的十字拱和筒形拱完美结合成熟的时候,古罗马建筑又成功向前迈进了一大步,成功的例子就是卡拉卡拉大浴场(图7),面积达面积达575mX363m。

[2]古罗马的大浴场不仅仅是给人提供洗澡的地方,是一种结合体,立面有健身俱乐部、学校和各种娱乐设施,浴场成为上流社会不可缺少的娱乐设施。

大浴场采用十字拱结构,重量主要落在8个墩子上,它们的周围有筒形拱、大券拱、大穹窿,这些结构使得浴场的空间显得安全合理。

在经过了古希腊建筑的辉煌之后,古罗马人运用了新材料进行了再创造,将柱式向前发展了一步,并创造了新的光辉结构:拱券。

古罗马建筑的雄伟显示了劳动者的强大创造力,从古至今伟大的建筑无一不包含着劳动人民的心血,是劳动人民创造了世界,是劳动人民创造了历史。

2.中世纪拱券技术的发展中世纪是指欧洲四世纪开始的封建社会直至14--15世纪欧洲资本主义萌芽的漫长一千年的封建时期。

拜占庭建筑由于它所跨越的地理位置,虽然受到罗马建筑的影响,但也形成了独特的体系。

拜占庭建筑最大的进步是穹顶与帆拱的完美结合,所谓帆拱的形式是一个穹顶切去四个半球,再在上方挖一个圆洞,在圆洞上加个底座,最终在底座上加上穹顶,经过这样一个过程,全新的结构形式在拜占庭建筑中诞生了。

这种结构的重量全落在了四个券上,再通过券与券之间的交叉点把力量传递给四个墩柱上,这种方式也完成了圆形穹顶月正方形平面的自然过渡。

由于承重方式的改进,穹顶下的空间变得更加自由多变,此结构对建筑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拜占庭建筑中最光辉的代表就是君士坦丁堡是圣索菲亚大教堂(图8),它的平面布局几乎是方形的,东西长77米,南北长71.7米,前面是双廊围着的院子,院子中央是个大水池。

圣索菲亚大教堂最大的成就是它的结构体系,穹顶直径达32.6米,穹顶上共有肋骨40个,这个巨大的穹顶由四个巨拱和四角的墩座支撑。

图8 图9中世纪的建筑形式除了拜占庭建筑外,不得不提的就是哥特式建筑了,在中世纪欧洲建筑中最具典范的就是以法国为中心发展起来的哥特式教堂建筑。

哥特式大教堂的产生代表着人们宗教思想的变化,教堂是人们生活的中心场所,人们在这里进行各种集会。

哥特式建筑在技术上有了飞跃,形成的新型尖拱能给人以轻巧飞跃的感觉,在高度上也显得更高,为了实现这种效果,人们使用了肋状的、交叉的、四个面的拱顶。

每个拱顶都有两个半圆筒顶相互交叉,沿着对角线的拱肋使得拱顶在交叉方向有了更大的强度,双圆心尖拱的骨架结构大大减轻了侧推力。

尖券比圆拱显得更加轻巧,似乎有一种不断上升的趋势。

新的材料的确能够促进结构的快速发展,但是在现有材料的情况下,人类通过自己的智慧,不断创造了新的结构形式,使中世纪建筑不断向前发展,中世纪的建筑对后世的影响,在现存的建筑中得到了完美的体现。

3.文艺复兴时期拱券技术的发展与运用14世纪末,意大利的资本主义开始萌芽,人们在思想、政治、文化等方面开始了激烈的较量,之后人们称为“文艺复兴”运动。

文艺复兴时期大量使用了拱和穹窿的建筑语汇,不得不提的就是意大利里程碑式的建筑:佛罗伦萨主教堂的穹顶内径达42米,穹顶高20多米,建筑总高107米,挺拔显眼的耸立在佛罗伦萨。

佛罗伦萨教堂(图9)大穹顶的突破了单圆心的结构形式,采用了双圆心结构形式,能够加高拱顶高度,加大了视野的跨度。

文艺复兴建筑的最大特征就是反对中世纪哥特式建筑风格,反对哥特式风格那样强烈的对比,将单圆心拱券,单圆心穹窿这些古典主义的手法与哥特式建筑中的尖券、尖拱、尖塔相结合,讲究统一性与条理性。

文艺复兴时期大量建筑采用了古罗马凯旋门的建筑语汇,圣弗朗西斯哥教堂是三开间的拱门,用壁柱分开,檐部、墙身、基础部分的三分法均在凯旋门建筑中得到了广泛运用。

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中的拱券结构没有得到进一步发展,但仍然在各种建筑中得到运用,占主导地位的仍是以罗马风为主的建筑。

二.拱券技术对现存建筑的影响古罗马的拱券技术对欧洲各国建筑产生了深渊影响。

纵观整个欧洲的建筑史,一幢幢雄伟的建筑、巨大的尺度、博大的装修、栩栩如生的大理石雕刻,这一切都是与艺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英国的圣保罗大教堂(1675-1710年)是英国最高等级的教堂(图10),大教堂的主穹顶的四个方向的延伸均有小穹顶相呼应,大穹顶直径达34.2米,在现存的建筑中,仅次于圣彼得大教堂,结构要比以往相似规模的穹顶轻的多,鼓座也要比文艺复兴时期的鼓座显得轻巧。

教堂的穹顶有三层结构,三层结构的花费,削弱了高大空间的压抑感。

议会大厦(图11)的全名是威斯敏特宫,全长300米,许多哥特式的尖顶组合在一起,形成了壮丽的天际线,是一座非常具有代表性的哥特式建筑。

威斯敏特大教堂又称为"西敏寺",它是伦敦最大最美的哥特式教堂,横向的分割形式,以及大小尖拱的相互组合形式,使每一个驻足的游客都不愿离去。

西敏寺(图12)中最美丽的教堂非亨利七世礼拜堂莫属,在这个精美的垂直式建筑中,巨大的拱柱支撑着拱壁,高大的窗户与蜘蛛网般的扇形穹顶营造出轻快气氛,教堂内部采用了飞券和肋拱。

“千禧宫”(图13)是伦敦官方的千禧年建筑,其穹顶是世界上目前最大的穹顶,底层占地面积约80英亩。

图10 图11 图12 图13巴黎圣母院(图14)被雨果称为“石头的巨大交响乐”,它可容纳一万多人,置身于大厅地下,因为尖券和肋拱的使用,产生了一种神秘的感觉。

圣母院正面呈正方形,从上而下共分为三层,最下面一层并排三个尖拱门。

1806年,拿破仑邀请了建筑师夏尔格兰兴建纪念性建筑:凯旋门(图15),以纪念战争的胜利,凯旋门高50米、宽45米、厚23米,中央券门高37米、宽15米,规模远远超过了古罗马的任何一座凯旋门,显得格外稳重有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