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广角
——重叠问题
执教者:武汉市育才小学姜瑞欣
教学内容: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人教版第六册第108页。
教学目标:使学生会借助直观图,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使学生掌握解决重叠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将生活问题“数学化”,渗透丰富的数学文化知识,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教学重点:能正确运用集合思想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掌握解决重叠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
教学过程:
一、复习排队、趣味导入:
1、趣味排队、导入新知:
(1)师:你们小的时候都学过排队。
那么,你们看,假设我们的陈同学就在一列队伍中。
从前数他排第5个,从后数他还排第5个。
这一列队伍一共有多少人?(2)师:你能用什么方法证明到底是9人,还是10人呢?(画图、列算式……)(3)学生用自己的方法独立练习。
(4)学生汇报:
预设:
①画图:○○○○●○○○○
②列式:5+5-1=9(人)
2、以旧引新、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排队是我们儿时的故事,现在我们都长大了,我们要换一个角度来看这个问题。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数学广角,用儿时的经验来解决新问题。
(出示部分课题:数学广角)
二、主体探究、探索新知:
1、创设情境、出示例题:
(1)师:我知道,咱们9班的同学很喜欢学习,有5人参加了语文兴趣小组的学习,有7人参加了数学兴趣小组的学习。
表格里一下写出这么多同学的名字,很麻烦。
我想学习这位刚刚这位同学的,用符号数来代替你们的名字可以吗?
(4)设疑:一年级的我们都会解决这个问题,现在我们长大了,问题也就变得复杂了。
想一想,同学们在报名参加语文组和数学组的时候,可能会发生什么新情况吗?(有的同学既报名参加了语文组,又报名参加了数学组。
)
(5)师:你们看,这里面有两位同学4号和5号他们参加了语文组,还参加了数学组。
2、分组找号、画圈表示:
(1)学生上台演示,将语文组和数学组的同学号码找出来,分别贴在两个组的下面。
(2)预设:学生出现争抢4号和5号。
问:为什么两个人都去争4号和5号呀?那把他们贴在哪儿合适?(放中间) 问:有没有什么办法一眼看出语文组有5人?那数学子有9人怎么办呢?(学生画圈)
(3)问:红色的圈表示什么?黄色的圈表示什么?交叉的圈表示什么?
(4)揭题:像这样中间出现重复的问题,在数学中叫做重叠问题。
(板书课题:重叠问题)
3、列式计算、体验多样:
(1)独立思考、小组交流:列出算式求一共有多少人?
(2)学生汇报:
预设:
①5+9-2=12(人)
②5-2+9=12(人)
③9-2+5=12(人)
④3+2+7=12(人)
(3)小结:同学们列出了4个算式,一个是5加9减2,把重复的减去,那2、3这两个算式,再看看,感觉像吗?(这两个算式的思路差不多。
)那第4个算式将参加的同学分成了3类。
这么多种算法,你觉得哪一种是比较容易理解,就用哪种算法!
4、演示画圈、深化认识:
(1)师:现在语文组和数学组是几个人重复?还有可能出现几个人重复?(1人重复、2人重复、3人重复、4人重复、5人重复、6人重复、7人重复……)
(2)出示图片:
数学组:
(3)通过学生演示图片,使学生明确:最多只有
5人重复。
(4)画圈:
①一个大圈表示9,一个小圈表示5,没有重复。
②大圈和小圈有一部分重叠在一起。
③大圈把小圈完全包围。
三、应用生活、形成技能:
1、介绍韦恩图历史:
(1)师:今天,在研究重叠问题时,是什么让你们一眼看出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圆圈)
(2)师:今天,谁最先画的?你们知道比你们早画圈圈的人是谁吗?
(3)播放课件。
2、动物本领知多少?第110页第1题:
(1)读题、理解题意。
(2)学生介绍各个动物的名称和本领。
(3)介绍“韦恩图”表示的意思。
(4)学生齐练,集体交流。
3、商店进货:第110页第2题:
(1)学生读题,独立解答。
(2)学生汇报。
4、拓展生活:
(1)师:你还能举出生活中的例子吗?
(2)师:你们说的这么多得事,我能用一个符号字母表示。
(用A、B)A和B 在哪儿找啊?课后,同学们就带着数学眼睛到生活里去找重叠问题中的A和B 吧!
板书设计:
数学广角
教学反思:
学导的课堂智慧的启迪
今年4月,我有幸前去杭州参加了“千课万人”第二届全国小学数学学导课堂教学研讨观摩活动。
整整四天,我徘徊在魅力无限的学导课堂里,不但欣赏着名师的教学风采,更是在接受着新课程、新理念的洗礼,品味着教育前沿的课堂文化大餐。
回校后,我选择依照吴正宪老师的《重叠》这节课设计思路,给全校教师上了一节汇报课,亲身体验了一把名师的学导课堂。
亲自演绎了充满智慧、朴实无痕的“导”,收获了学生们绽放智慧、激情碰撞的“学”。
一、精心导入、吸引学生:
开课通过学生已有的排队知识入手,“陈同学从左数是第5个,从右数还是第5个,这个队一共有多少个同学?”简简单单的一个教学情境却一下子激起了学生的兴趣,学生们纷纷行动起来,有的画图、有的列式计算……这个导入是后面学习重叠问题的很好切入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贴合,简约而有效。
二、精心设问、促动学生:
在“韦恩图”的创生过程中,基于“语文组5人,数学组9人”的数学信息,让两位学生上台贴语文组和数学组的学号,结果出现了两名学生争抢“4、5”号的场面,激起学生对重叠问题实质的初步理解,使他们感受到4、5号同学既属于语文组、又属于数学组。
再通过一系列的设问:“那把他们贴在哪儿合适?”、“有没有什么办法一眼看出语文组有5人、数学组有9人?”引导学生想到用“画圈”的方法表示两个组的人数,自热地引入了“集合”思想。
对4号、5号由“你争我夺”、到“中和共享”、再到“圈地为营”的渐进过程,“重叠”的要义被适时凸显。
整个过程是自然的、灵动的,教师的设计润物无声,学生的学习悄然无痕。
三、精心设计、动中深化:
探究了例题后,接着提出“还可能有几人重复?”,当学生顺次说出有1人、2人、3人、4人、5人、6人、7人……这时我并没有否定学生,而是让“说6”、“说7”的两名学生上台来用两张椭圆形的卡片,慢慢演示重叠的部分。
通过形象的演示,让学生在近距离观察中体验到重复6、7的情况是不存在的,最多只有5人重复。
随后再依次画出“小圈是小圈、大圈是大圈”,“有一部分重叠”,“小圈被大圈完全包围了”的直观图,并集、交集、母集这三种集合的思想悄悄的在学生的思维中扎下了根,使学生了解到“重叠问题”里的不同情况,把具体问题上升到抽象,整个过程不断有思维的碰撞,环环相扣,扎实有效。
四、精心评价、促进发展:
上课中,我不时的、自然的流露出很多激励学生的多维评价语言,让学生在和谐自由的气氛中驰骋想象,畅所欲言地抒发见解,无拘无束地开展积极思维活动和语言表达,获得更多的创造性见解。
如:“这个问题就问得很深刻!”,“这位同学的想法挺有创意的!”,“多么好的想法呀,你真会动脑筋!”、“我们同学也很聪明,一起创造了韦恩图!”……这些多维评价除了对数学知识本身的肯定外,更多在注重开发与唤醒每个学生的潜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自我的认识,沟通了师生之间的理解与情感。
这节课有个性,有思想,有深度,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学会思考,让学生在数学思考中获得成功的快乐。
下课铃声响了,而我还沉浸在和学生一起智力冲浪的享受之中,还留念着刚刚美好的课堂生活。
这节课带给我
的收获是难以用语言表达出来的,只有我自己知道自己的心智得到了怎样的锻炼。
这节汇报课,让我感受到了学导课堂带给学生的自信与探究、成功与感动,更感受到了学导课堂背后教师的诚真与睿智、大气与灵动。
在“学”中,见学生们思维最真实的流露和碰撞;在“导”中,现老师最智慧的点拨和引领。
教育就是点燃和唤醒,用智慧启迪智慧,用心灵唤醒心灵。
课上完了,然而这节课带给我的思考却很多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