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局麻药

局麻药


影响因素
影响因素
神经状况 血液pH( pH越高,作用越强!) 药物浓度 血管收缩药(吸收少) 比重、体位 病理状态 时辰 尿液pH ( pH越高,重吸收越多!) Na+/Ca2+ 药物相互作用
影响因素
返回
剂量:容积—阻滞范围
浓度大—起效快、阻滞完善、时效延长 剂量↑→毒性发生
收缩血管药:(AD :1/20万)
体液 pH:
RN+HCl
RNH++Cl-
RNH+
RN+H+
Ka=[H+][RN]/[RNH+]=[H+][碱基]/[阳离子]
pKa=pH-lg([碱基]/[阳离子])为解离常数
10pKa-pH=[阳离子]/[碱基]= [解离型] / [非解离型]
pH越高,脂溶性高的非解离型越多,透过细胞膜 的药物越多,局麻作用越强。
少用于脊麻(脊神经阻滞范围不易控制) 静脉复合麻醉 ,已少用,血浓度>5μg.ml-
1出现毒性,甚至惊厥 抗心律失常
布比卡因 bupivacaine
酰胺类长效、强效局麻药 稳定,用途广 常用量对心血管功能无明显影响。偏大
时→BP↓,脉搏↓ 血药浓度>1.2~5.0 μg.ml-1出现毒性反
应。毒性与丁卡因相当,比利多卡因大4 倍。心脏毒性尤应注意! 用于硬膜外阻滞和脊髓麻醉;低浓度可 用于局部浸润和神经阻滞麻醉。
临床应用:
表面麻醉、 浸润麻醉、 神经传导阻滞、 硬膜外阻滞、 蛛网膜下隙阻滞(腰麻)
不 良 反 应
不良反应
毒性反应 高敏反应 特异质反应 变态反应 局部组织损伤
1.毒性反应
概念:
£局麻药迅速吸收入血使血中局麻药浓度 过高,引起CNS毒性和心血管功能不全。 占所有不良反应的98%!
£原因:血药浓度(含相对)太高 £机制:中枢抑制性神经元对局麻药更敏
水溶液稳定
易长期保存
局部刺激性小
满足不同
作用快、强、时效适当 手术时效
穿透力强(可用于表面可麻用醉于)表面麻醉
不易被吸收,低毒
虽被吸收,但毒性小
不易过敏、无快速耐受性
只阻滞感觉神经
第一节概述 一、分类和构效关系
Classify &
Relation of frame and effect
Basic structure(图20-1,192)
局部麻醉药
local anesthetic
Conception
局部麻醉药:
简称局麻药 (local anesthetic)
是局部应用于神经末梢或神经干,能可逆
地阻断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在意识清 醒的条件下引起有关神经支配的部位出现 暂时性、可逆性感觉丧失的药物。
Phylogeny
1884年 koller在眼科成功应用可卡因做表面 麻醉;
Ⅳ区的S6节段上的氨基酸残基 具有使用依赖性(use dependence) (频率依赖性)即神经组织受到的刺激频率
越高,开放的通道数目越多,受阻滞越明 显,局麻作用越强。
局麻药分子在体液中存在两种形式:未解离的 碱基和解离的阳离子,
RNH+
RN + H+
(阳离子) (碱基)
发挥作用的两种形式:两者都是必需的
明显),术后运动障碍迅速消失 对CNS和心脏毒性均比布比卡因小,麻
醉效果确切 低浓度用于急性疼痛;高浓度用于硬膜
外和神经阻滞。
局麻药 麻醉作用 穿透力 毒性 稳定性 用途
procanine 快、弱、短

小差复合麻醉不宜表面麻醉tetracanine 慢、强、长



不单用于浸润麻醉
lidocanine 快、中 用
感,出现“脱抑制现象”。
原因
1.单位时间内用药量、容积过大 2. 误入血管 3. 注射部位血管丰富或有炎症反应 4. 病人体弱,病情严重 5. 其他:未用肾上腺素、pH影响、肝药酶诱
导药影响等
预防
关键在于 尽量减少局麻药吸收入血 增强机体耐受性
➢ 使用安全剂量(浓度、容积) ➢ 加入血管收缩药 ➢ 注药时回抽 ,避免血管内意外给药 ➢ 警惕中毒先兆:突然入睡、多语、惊恐、



“万能”,脊麻少
室性心律失常
bupicanine 快、强、长 弱


广泛 、心毒性大
ropivacanine 作用同bupicanine,但心脏毒性弱感觉神经阻滞优于运动神经阻滞
碱性条件下,非解离型[碱基]多,易透过
神经膜 酸性条件下,解离型[阳离子]多,不易透 过神经膜 pH越高、局麻药作用越强 酸中毒病人局麻药作用较差。 (“碳酸布比卡因” )
局麻药混合使用: 相互补偿 。 一般以起效快的短效局麻药与起效慢的长 效局麻药合用。 如“利布” 、“利地”
体内过程
➢ 吸收: 剂量见前 注射部位不同 该部位血流灌注及pH 血管收缩药见前
• 辛可卡因 长效
• 依替卡因 长效,对感觉和运动神经阻滞 都好,主要用于需要肌松药的手术麻醉
• 甲哌卡因 血药浓度高,通过胎盘向胎
儿转移,不适于产科手术
• 丙胺卡因 其降解产物可使低铁血红蛋
白氧化成高铁血红蛋白,表现青紫、血 氧饱和度↓,血红蛋白尿
罗哌卡因 ropivacaine
新型长效酰胺类 对感觉纤维的阻滞优于运动纤维(分离
• 可 卡 因(cocaine)
• 第一个成功用于临床的局麻药,表 麻作用好,但毒性大,长期反复应 用可依赖;表麻滴眼可引起角膜浑 浊或溃疡,现已不用于临床麻醉。
利多卡因 (lidocaine)
酰胺类,稳定,肝酰胺酶水解 起效快,中效,穿透力强,弥散广,毒性中
等 局麻:万能局麻药,最常用。 用于表麻、浸润麻醉、神经阻滞、硬膜外。
醉。 毒性大!不单用于浸润麻醉 应严格掌握剂量,只要无禁忌均应加入
肾上腺素延缓吸收。
• 苯佐卡因(benzocaine)
• 作用弱而久。主要用于皮肤和粘膜表面麻 醉,是在缓解晒伤、瘙痒和轻度烧伤止痛 时应用最广泛的药物之一。
• 制剂为软膏或撒布剂,用于创伤或溃疡面。 栓剂用于痔疮止痛。
• 难溶于水而难于吸收,全身毒性发生率很 低。
常用局麻药
酯类局麻药:普鲁卡因、丁卡因 酰胺类局麻药:利多卡因、布比卡因、
罗哌卡因
普鲁卡因(奴佛卡因,procain)
不稳定,光、久贮、热、高压减效 酯类短效局麻药,假性胆碱酯酶水解 无刺激,作用快、短、弱 ,(t1/210min) 局麻用于神经阻滞、硬膜外、脊髓麻醉。
穿透力弱,不适用于表面麻醉 有镇静、镇痛作用,用于全身麻醉和急
5、局部组织损伤——神经毒性(少见)
❖ 临床常用的局麻药对正常神经组织没有刺激和毒 性。
❖ 但实用浓度比理论上最低麻醉浓度大7倍, 若在神经或神经束内直接注射,浓度过高或与 神经接触时间过长,可引起功能和结构的改变
❖ 诱因:原有神经系统疾病,神经细胞对麻醉药敏 感,脊髓外伤、炎症等。
• (原因:注射损伤、压迫、AD引起的缺血、感染、 防腐剂、pH等;同时局麻药浓度也不容忽视。)
性疼痛。可与静脉全麻药、吸入全麻药 或镇痛药合用,施行普鲁卡因复合全麻 较易过敏,皮试!
氯普鲁卡因
• 全身毒性最低,很快被血浆胆碱酯酶 水解。
• 用于局部浸润、神经阻滞和硬膜外麻 醉
丁卡因 tetracaine
酯类长效局麻药 耐高压,久贮变混 作用慢、强、久,麻醉效价为普鲁卡因
10倍。穿透力强,表麻好。 用于表麻、神经阻滞、硬膜外和脊髓麻
40mg或间羟胺0.5-5mg; 抗心律失常 严重者进行心、肺、脑复苏。
不良反应
2.高敏反应:病人接受小剂量(<1/3、2/3) 局麻药,可突然出现晕厥、呼吸抑制甚至 循环衰竭等毒性反应先兆。是一种个体差 异。同一病人不同病理状态也有差异。
诱因:脱水、酸碱平衡失调、感染、室温过 高等。
3.特异质反应:极小量局麻药引起严重毒性 反应。极少见,可能与遗传因素有关。
❖碱基——脂溶性 ——穿透膜能力强(进入细胞 内接近钠通道内口)
❖ 阳离子——与膜受体结合——阻Na+内流 (带负电)
钠通道的结构模拟图
药理作用
(一)局部麻醉作用(治疗作用) (二)吸收作用(不良反应)
Effect of local anesthesia
(一)局部麻醉作用
阻滞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与神经类别、剂量、浓度、刺激强度有关)
局麻药至少接触1cm的神经,以保证传导的阻 滞,因为有髓纤维的冲动能跳跃2-3个Ranvier 结。
Absorption effect (side effect)
(二)吸收作用 中枢神经系统:
❖ 低浓度——有镇静、抗惊厥作用 ❖ 高浓度——中毒时先兴奋后抑制 眩晕、烦躁、震颤→神志错乱、惊厥→昏迷、呼吸
抽搐 ➢ 麻醉前纠正病人病理状态:高热、心衰
贫血、酸中毒。 ➢ 术中避免缺氧和CO2蓄积
治疗
停药、给氧、维持呼吸; 烦躁、惊厥——iv. 地西泮;吸氧;人工呼
吸;肌松药+气管插管+人工通气 监测循环、体温(惊厥可致中枢性高
热)——防止脑缺氧; 低血压——iv.麻黄碱10-30mg或DA20-
1905年 einhorn合成酯类局麻药普鲁卡因, 毒性小;
1943年 lofren合成了酰胺类局麻药利多卡因
局麻 作用特点
阻断所有神经 阻断顺序:痛(感觉)→植物→运动 仅影响动作电位 抑制心肌→平滑肌→骨骼肌 可逆 活动依赖性(使用依赖性,use
dependence)
理想条件 Ideal condition
麻痹 由于中枢抑制性神经元对局麻药更敏感,出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