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雷顿森林体系
失败启示
概念
布雷顿森林体系
(Bretton Woods system) 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美元 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是 布雷顿森林协定对各国就货 币的兑换、国际收支的调节、 国际储备资产的构成等问题 共同作出的安排所确定的规 则、采取的措施及相应的组 织机构形式的总和。
背景
两次世界大战导致国际货币体系分裂成几个相互竞争 的货币集团,各国货币竞相贬值,动荡不定。 二战后期,英美两国政府出于本国利益的考虑,构思 和设计战后国际货币体系,分别提出了“怀特计划” 和“凯恩斯计划”。两个计划都是以设立国际金融机 构、稳定汇率、扩大国际贸易、促进世界经济发展为 目的,但运营方式不同。由于美国在世界经济危机和 二次大战后登上了资本主义世界盟主地位,美元的国 际地位因其国际黄金储备的实力得到稳固,双方于 1944年4月达成了反映怀特计划的“关于设立国际货 币基金的专家共同声明”。
直接原因
美元危机是导致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的直接原因
1、美国黄金储备减少。50年代的朝鲜战争和60年代中期的越南
战争,致使美国的黄金储备不断减少,引发了两次美元危机。1971年, 美国的黄金储备是对外流动负债的15.05%。美国完全丧失了承担美元 对外兑换黄金的能力。1973年美国爆发了最为严重的经济危机,黄金 储备已从战后初期的245.6亿美元下降到110亿美元。’没有充分的黄 金储备作基础,严重地动摇了美元的信誉。
会议召开
1944年7月1日,44个国家或政府的经济特使在美国新罕布什 尔州的布雷顿森林召开了联合国货币金融会议(简称布雷顿森林 会议),商讨战后的世界贸易格局。经过3周的讨论,会议通过 了以”怀特计划”为基础制订的《国际货币基金协定》和《国际 复兴开发银行协定》,确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即 布雷顿森林体系。
崩溃标志
美元停止兑换黄金
1971年7月第七次美元危机爆发,尼克松宣布实行“新经济政策”,停 止履行外国政府或中央银行可用美元向美国兑换黄金的义务。 1971年12月以《史密森协定》为标志,美元对黄金贬值,美联储拒绝 向国外中央银行出售黄金。至此,美元与黄金挂钩的体制名存实亡。
取消固定汇率制度
核心内容
一、美元与黄金挂钩 二、其他国家货币与美元挂钩 三、实行可调整的固定汇率 四、各国货币兑换性与国际支付结算原则 五、确定国际储备资产 六、国际收支的调节
主要特点
1、二战后的国际货币制度是根据各国货币法定金平价 的对比,普遍地与美元建立固定比例关系。
体系作用
1、暂时结束了战前混乱局面,维持了战后世 界货币体系的正常运转。 2、促进各国国内经济的发展,危机和失业有 所缓和。 3、在相对稳定的情况下扩大了世界贸易。 4、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的活动对世界经济的 恢复和发展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5、有助于生产和资本的国际化。
缺陷表现
体系制度
一、建立永久性的国际金融机构。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了国际 货币基金组织、国际复兴开发银行等永久性国际金融机构。
二、签订有一定约束力的《国际货币基金协定》。它是一种国 际协议,对会员国政府具有一定的约束力。其统一性在于把资本 主义国家囊括在国际金汇兑本位制之下;其严整性在于对维持货 币制度运转的有关问题做了全面规定,并要求各国遵守。 三、根据《国际货币基金协定》,建立现代国际货币管理所必 需的各项制度。例如,国际收支调节制度、国际信贷监督制度、 国际金融统计制度、国际汇率制度、国际储备制度、国际清算制 度等。
Hale Waihona Puke 运转条件要维持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运转,需具备三项基本条件: 一、美国国际收支保持顺差,美元对外价值稳定。若
其他国家通货膨胀严重,国际收支逆差,在基金组织同意下,该 国货币可以贬值,重新与美元建立固定比价关系。
二、美国的黄金储备充足。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美元与 黄金挂钩,外国政府或中央银行持有的美元可向美国兑换黄金。 美国要履行35美元兑换一盎司黄金的义务,必须拥有充足的黄 金储备。 三、黄金价格维持在官价水平。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 国黄金储备充足,若市场价格发生波动,美国可以通过抛售或购 进黄金加以平抑。
1.建立“国际清算同盟”,相当于世界银行。 2.会员国中央银行在“同盟”开立往来账户,各国官方对外债权债务通 过该账户用转账办法进行清算。 3.顺差国将盈余存入账户,逆差国可按规定的份额向“同盟”申请透支 或提存。 4.“同盟”账户的记账单位为“班科”,以黄金计值。 5.各国货币以“班科”标价,非经“同盟”理事会批准不得变更。 6.会员国的份额,以战前3年进出口贸易平均额的75%来计算。 7.“同盟”总部在伦敦和纽约,理事会会议在英、美两国轮流举行。
2、二战后,人为地规定汇率波动的幅度,汇率的波动 是在基金组织的监督下,由各国干预外汇市场来调节。
3、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下,许多国家不能实现货币的自 由兑换,对外支付受到一定的限制。 4、二战后的国际储备资产是黄金、可兑换货币和特别 提款权,其中黄金与美元并重。 5、各国实行自由的多边结算。
6、布雷顿森林体系下,黄金的流动受到一定的限制。
1973年3月,欧洲共同市场9国在巴黎举行会议并达成协议,联邦德国、 法国等国家对美元实行“联合浮动”,彼此之间实行固定汇率。英国、 意大利、爱尔兰实行单独浮动。至此,固定汇率制度完全垮台。
美元停止兑换黄金和固定汇率制的垮台,标志着战后以美元为中 心的货币体系瓦解。 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以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作为重 要的国际组织仍得以存在,发挥作用。
怀特计划
怀特计划是美国财政部长助理怀特提出的“联 合国平准基金计划”。怀特计划企图由美国控 制“联合国平准基金”,通过“基金”使会员 国的货币“钉住”美元。这个计划还立足于取 消外汇管制和各国对国际资金转移的限制。
凯恩斯计划
凯恩斯计划是英国财政部顾问凯恩斯拟订的“国际清算同盟计划”,内容主要是:
失败启示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表明,以黄金为基础的 单一储备货币体系是不稳定的:单一储备货币 国需要在维持国内均衡和为世界提供流动性之 间权衡,其选择的结果会带来经济的波动;以 黄金这一单一商品作为全球货币体系的基础, 虽然有短期稳定的优点,但在黄金产量增长落 后于经济发展的情况下,会因金价本身无法稳 定而使货币体系走向混乱与崩溃。
2、美国通货膨胀加剧。美国发动侵越战争,财政赤字庞大,依
靠发行货币来弥补,造成通货膨胀;在两次石油危机中因石油提价而增 加支出;由于失业补贴增加.劳动生产率下降,造成政府支出急剧增加。
3、美国国际收支持续逆差。二战结束后,随着西欧各国经济的
增长,出口贸易的扩大,国际收支由逆差转为顺差,美元和黄金储备增 加。而美国由于对外扩张和侵略战争,国际收支由顺差转为逆差,美国 资金大量外流,形成“美元过剩”。这使美元汇率承受巨大的冲击和压 力,不断出现下浮的波动。
一、金汇兑制本身的缺陷。美元与黄金挂钩,享有特殊地位, 加强了美国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当人们对美元充分信任,美元相 对短缺时,这种金汇兑平价可以维持;当人们对美元产生信任危 机,美元拥有太多,要求兑换黄金时,美元与黄金的固定平价就 难以维持。 二、储备制度不稳定。这种制度无法提供一种数量充足、币 值坚挺、可以为各国接受的储备货币,以使国际储备的增长能够 适应国际贸易与世界经济发展的需要。 三、国际收支调节机制的缺陷。该制度规定汇率浮动幅度 需保持在l%以内,汇率缺乏弹性,限制了汇率对国际收支的调 节作用。这种制度着重于国内政策的单方面调节。 四、内外平衡难统一。在固定汇率制度下,各国不能利用汇 率杠杆来调节国际收支,只能采取有损于国内经济目标实现的经 济政策或采取管制措施,以牺牲内部平衡来换取外部平衡。
1945年12月27日,参加布雷顿森林会议成员中的22国代表在 《布雷顿森林协定》上签字,正式成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 和世界银行(WB)。两机构自1947年11月15日起成为联合国 的常设专门机构。中国是这两个机构的创始国之一,1980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这两个机构中的合法席位先后恢复。
崩溃预兆
1949年,美国的黄金储备为246亿美元,占当时整个资本主义世 界黄金储备总额的73.4%,这是战后的最高数字。 1950年以后,美国的黄金储备日益减少。 20世纪60~70年代,美国深陷越南战争的泥潭,财政赤字巨大, 国际收入情况恶化,美元的信誉受到冲击,爆发了多次美元危机。 大量资本出逃。 60年代后期,美国进一步扩大了侵越战争,国际收支进一步恶 化,美元危机再度爆发。美国没有了维持黄金官价的能力,经与 黄金总库成员协商后,宣布不再按每盎司35美元官价向市场供 应黄金,市场金价自由浮动。
美元作为国际支付手段与国际储备手段,发挥着世界货币的职能
一方面,作为国际支付手段与国际储备手段,美元币值稳定,其 它国家就会接受。而美元币值稳定,要求美国有足够的黄金储备, 而且美国的国际收支必须保持顺差,从而使黄金不断流入美国而 增加其黄金储备。 另一方面,全世界要获得充足的外汇储备,美国的国际收支就要 保持大量逆差,否则全世界就会面临外汇储备短缺,国际流通渠 道出现国际支付手段短缺。随着美国逆差的增大,美元的黄金必 定不断减少,美元将不断贬值。二战后从美元短缺到美元泛滥, 是这种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
凯思斯计划是基于英国当时的困境,尽量贬低黄金的作用。 这个计划实际上主张恢复多边清算,取消双边结算。当然,也暴 露出英国企图同美国分享国际金融领导权的意图。
名称由来
“布雷顿森林体系” 是指二战后以美元为中 心的国际货币体系。 1944年7月,西方主要 国家的代表在联合国国 际货币金融会议上确立 了该体系,由于此次会 议是在美国新罕布什尔 州布雷顿森林举行的, 因此称之为“布雷顿森 林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