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社会心理学-第四章-行为与态度复习课程

社会心理学-第四章-行为与态度复习课程


5.偏见的消除
? 偏见并非不可消除的。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 第一,增进交往。 G.W.Allport 认为,偏见可以通过群体在追求共同目标的平等交往中减少。 其效果取决于社会舆论的支持、民众的共同理解、共同利益的保障。
? 第二,加强合作。谢里夫( C.W.Sherif )的研究表明,竞争引起群体之间的利益冲突,导致 敌视和偏见;合作可以增进群体的合作与互助,减少偏见。
? 4.态度的恒常性
态度是稳定的,一经形成不易改变
? 5.态度的内隐性 三、社会态度的构成
态度是存在于人们内心的活动
? 1. S.Rosenberg&C.I.Hovland 的态度三要素说
? 罗森伯格认为,态度是个体以特定的几种反应方式对特定对象的预先反应倾向。这些反应倾 向是情感的、行为意向的和认知的。
精品文档
理论要点 ? 1.态度的基本理论 ? 2.态度可以预测行为 ? 3.集群行为与社会运动
第四章 行为与态度
第一节 社会态度概述 ? 1.态度的定义及其分析
2.态度与行为的关系
3.偏见形成的原因
第一节 社会态度概述
人们对于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都会有各种各样的态度。社会心理学主要研究人们对社会现
象的态度,称为社会态度( social attitude )。因此,我们所阐述的社会态度和态度是同义词。 心理学界最早肯定 “态度 ”的是 19 世纪末期的心理学家朗格 ( Lange,1888)他把实验过程中,
? 经济因素导致阶层偏见。如社会群体之间的利益竞争,会导致垄断,形成阶层偏见。
? 社会心理因素导致群体的隔阂与偏见。遗传观
— 老子英雄而好汉;环境观 — 鸡窝里飞不出金
凤凰。
第二,偏见产生的主观原因
? 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心理因素形成的偏见反映在个体身上,仍然存在差异。偏见的产生 也来自于人们头脑中的绝对化的公平观念、权威性人格和某些特定的心理作用和心理感受(投 射心理)。
的核心。 (3)行为意向因素指个人对外界的人或物所预备采取的反应或行动倾向,即行为的准备状态,
准备在将来对某个态度目标采取行动。
3.三要素的关系
? 态度的三个心理因素之间是相互协调一致的关系,但有时候也存在不一致的情况。 ? 当三者出现矛盾的时候,情感因素最重要。
? —— 认知清楚,不能够真正转变人的态度。 ? —— 认知清楚,不能够保证感情融洽和行为意向的产生。只有认识清楚、情感增强,才能保 证行为的思想准备状态的出现。 (两个人的纠纷)
? 这种观点对后期的研究影响很大,人们通常认为,态度是一种内在的心理状态,由知、情、 行三部分组成。
态度三要素说图式
2.态度的心理成分或三要素 &认知因素 ;认知是指认识事物的过程。 态度的形成, 必须先有认知, 才能确定人或事物的作用、
意义、结果等。
&情感因素 :对一事物的态度,总是掺杂或多或少的感情色彩,并且感情往往比认知更重要。
和认知 (cognition) 组成,故此三者又称态度的 ABC.
? 分析:迈尔斯提出的态度定义是比较完整的定义之一。所谓评价性反应即对某种事物的价值 与以评定的历程。 ④教材中选用的定义
? 所谓态度是指个体自身对社会存在所持有的一种具有一定结构和比较稳定的内在心理状态。
教材 P154
社会态度的理解与分析
2.态度形成的影响因素
? 欲望满足
知识(信息)
二、偏见( prejudice )
个人与团体的关系
其它因素
? 《傲慢与偏见》是英国作家奥斯汀的代表作。这部作品以日常生活为素材,一反当时社会上
流行的感伤小说的内容和矫揉造作的写作方法,生动地反映了
18 世纪末到 19 世纪初处于保守
和闭塞状态下的英国乡镇生活和世态人情。这部社会风情画式的小说不仅在当时吸引着广大的
因素包括:态度、环境、一般认知倾向、情绪状态、个人对环境的一贯倾向等都会对行为产生 影响。(参见态度与行为关系的结构图)
② 费希本和艾杰森的合理行动理论
? Fishben&Ajzen ( 1975, 1980)提出了合理行动理论,用以解释态度和行为的关系,比较有说 服力。
? 该理论认为,预测人的行为首先要了解他的意图,而意图决定于两个因素,一是对人、物、
? 第三,舆论引导。规范的制定,可以适度地改变人们的观点;大众媒体的宣传,可以适度消 除人们的社会刻板印象。
6.态度的形成 ? 从前面对偏见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态度是在后天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受许多因素的影响。
(一般特性和内在特性)
? 第一,态度的一般特性,包括态度的社会性、态度的主观经验性、态度的动力性。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 第二,态度的内在特征,包括认知的复杂性和评价的单纯性。 态度特征的认识与理解
? 1.态度的社会性
态度是后天习得的
? 2.态度的双向性
态度具有特定的对象
? 3.态度的协调性
态度的认知、情感和意向因素是协调的
他强调态度是根据经验而组成的一种内在心理结构,
? 弗里德曼认为态度是个体对某一特定事物、观念或他人稳固的、由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三 个成分组成的心理倾向。
? 分析:这一定义是西方社会心理学界后期主要采用的定义。 ③D.G.Myers 的定义
? 迈尔斯( 1993)认为, “态度是对某物或某人的一种喜欢与不喜欢的评价性反应,它在人们的 信念、情感和倾向性行为中表现出来 ”。这种反应倾向由情感 ( affect)、行为意向 (behavior intention)
会刻板印象。
? 第三,偏见有过度类化的倾向。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以点带面;爱屋及乌;以偏概全。典
型的晕轮效应。
? 第四,偏见有先入为主的判断。固执己见;执着执拗。
3.偏见产生的原因 ? 偏见产生的原因既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原因。 第一,偏见产生的客观原因
? 政治因素导致阶级偏见、种族偏见;
? 文化因素导致习性、习俗偏见,性别偏见;
? 结论: 态度影响人的行为效率。
态度影响人的行为效率的实验
? 过程: 将一批大学生分为两组:第一组对黑人和白人分校持反对态度,第二组持赞同态度。 让大学生分别阅读一篇反对黑人、白人分校的文章,然后让被试把读过的文章内容力求完整地
写出来。
? 结果: 第一组的成绩明显高于第二组。 ? 结论: 态度影响人的行为效率。
1.态度决定着人对外界影响的判断和选择
? 例证: 拉姆伯特等的实验 过程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拉姆伯特等,在加拿大蒙特利尔让一些英裔大学生与法裔大学生听录音,然后凭声音来判 断说话者的个性特征。告知录音是 10 个人朗读同一篇文章,其中 5 人用英语, 5 人用法语。但
实际上是 5 个人分别用两种语言朗读。当时英裔加拿大人的社会背景优于法裔。
四、态度的种类
? 1.情感性态度
由一次的情感反应的经验构成的稳定的态度
? 2.理智性态度
在认知的基础上,通过判断产生的稳定的态度
? 3.动作定向性态度 对一个能满足自己需要的客体产生的自然反应
? 4.均衡的态度 ? 5.自我防御的态度
前三者力量相当的情况下产生的态度 由于自身利益受到侵害而产生的态度
拉姆伯特等实验的结果与结论
? 结果 :( 1)对同一个朗读者,当他以英语朗读时,比 (2)法裔比英裔更高估计英语朗读者的特征。
用法语朗读时能获得更好的评价。
? 结论 :一个人容易根据现成的态度去判断他人。
2.态度影响人的行为 态度是一种行为的倾向,通过态度就可以预测人的行为,同样,通过行为也可以获知人的
1.态度形成的阶段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 顺从: 在社会影响下,外显行为表现得与别人一致,而对客体没有深刻的认识和情感,是表 面的,多受奖惩原则的支配。
? 认同: 指喜欢某人或某群体,内心乐于与之保持一致,从而形成与之一致的态度。
? 内化: 即内在化。是把自己的情感上的认同与自己已有的信念、价值观结合起来,进行理智 的判断而形成的态度。
Allport 在《社会心理学手册》 ( 1935)中指出,态度是 “根据经验而系统化的一种心理和神经的 准备状态,它对个人对与某一对象有关的所有事物和情景的反应具有指导新的或动力性的影
响, ”这种影响是直接的,而且是动态的。
? 分析: Allport 的定义是态度的经典定义, 强调态度是个人行为的倾向。 ②G.Fridman 的定义
4.决定着个人对事物的反应模式 态度作为一种行为倾向,会预定人们的反应状况,会潜在地决定人按什么方式对特定事物
采取行为。
六、态度与行为的关系
1.态度影响行为,态度是行为的中介。 (里帕 Lippa,1990 )
2.态度与行为并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3.行为的影响因素 ① Birnbaum&Benne, (1983) 认为:行为是态度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归纳起来,影响行为的
态度。 态度对行为的影响主要表现为
? 形成新的行为
改变旧行为
预测人的行为
3.态度影响人的行为效率
? 实验 ? 过程: 将一批大学生分为两组:第一组对黑人和白人分校持反对态度,第二组持赞同态度。 让大学生分别阅读一篇反对黑人、白人分校的文章,然后让被试把读过的文章内容力求完整地
写出来。
? 结果: 第一组的成绩明显高于第二组。
读者,时至今日,仍给读者以独特的艺术享受。
? 小说通过这个发生在英国的爱情故事, 让我们感受到了男主角的傲慢和女主角的偏见。
时间和感知消除了两人以前的误解,悲欢离合的爱情有了一个圆满的结局,主人翁过上了幸福
快乐的日子。从这一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人性,尊严,爱情
... ...
然而,
1.偏见的定义
? 偏见是一种态度,是人们不以客观事实为依据而建立的对人、对事的态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