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组织行为学基础第一部分个体行为理论与管理
组织行为学基础第一部分个体行为理论与管理
(二)社会知觉
1、释义
社会知觉是指人对社会对象(包括个体、 社会群体乃至大型社会组织)的知觉。
在组织行为学中,它是研究人际关系的 基础。
❖ 社会知觉与知觉的关系:
知觉是社会知觉的基础,社会知觉是知觉 的一部分。
社会知觉是对人的知觉,它不仅仅停留在 知觉的表面上,而会深化产生归因问题。
❖ 社会知觉中的归因问题:
2、理解需要、动机对于个人行为的影响与作用。 3、理解价值观对个人在组织行为中的影响作用, 了解一个成功的组织如何营造组织的价值取向。
三、需要
(一)什么叫需要? 需要是个体对其生活和发展的某些条件感
到缺乏而力求满足的一种心理现象。 需要是人行为动力的源泉。
(二)需要的特点
1、指向性 2、紧张性 3、驱动性 4、多样性 5、层次性 6、潜在性 7、周期性 8、可变性 9、制约性
4、良好的态度把握,有助于提高自身的人 际适应能力,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5、对追求目标形成积极、坚定的态度,能 增强自身对挫折的忍耐力和困难的容忍力。
(五)态度的形成与改变
1、态度改变的意义
态度直接影响人们的社会生活行为。对于 管理者而言,其重要责任之一就是要不断了解 员工的工作态度,采取有效措施,强化其积极 态度,改变其消极态度,以提高管理效率。
析知觉和社会知觉的有利与不利因素,善于 发挥其有利因素的积极影响,同时有效地避 免其不利因素的消极作用。
二、态度
(一)什么是态度? 态度是指个体对特定对象(人或各种事物)
所持有的心和理解。
它是态度形成的基础。
2、情感成分 指对态度对象的情感体验(如喜 欢、讨厌、羡慕、追求、支持、回避等)。它 是态度形成的核心。
2、影响态度改变的因素 ① 态度本身的特性
➢ 幼年时学习的态度不易改变。 ➢ 极端的态度不易改变。 ➢ 建立在许多事实上的态度不易改变。 ➢ 认知、情感、意向三者协调的态度不易改变。 ➢ 多次得到强化的态度不易改变。 ➢ 与价值观有密切关系的态度不易改变。
➢ 不符合个体需要的事物不易改变态度。
② 个体的心理因素
归因是指通过人的外部表现或行为来推 测人的内在动机、意图和属性。
正确的归因是了解人、分析人的行为的 基础,是组织行为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2、社会知觉中的偏差现象
① 首因效应(第一印象效应)
由于人们在心理上存在认知上的惰性,所 以在对待他人的知觉方面,首次印象能给人留 下深刻印象,产生心理定式作用。
如智力因素、气质因素、年龄与性别特点、自我 防范心理的强弱等。
③ 个体与群体的关系
群体对人的行为有规范作用,既能起到维护和 保护自身利益的作用,又能为人的态度改变施加压 力和影响。
④ 切身利益的影响
物质和精神上的利益,能在一定程度上诱发人 们态度的改变。
⑤ 社会情境的变化
社会情境的变化能够潜移默化地改变一个人的 态度。
组 织 行 为 学基础 第一部分
个体行为理论与管理
第一讲 个体行为心理因素(一)
学习要点:
1、掌握知觉的概念及其特点;社会知觉的概念及 社会知觉中存在的几种偏差现象;态度的概念、特 征、影响因素及其改变方法。
2、理解知觉、社会知觉对于我们在社会生活过程 中的影响和意义。
3、理解积极、良好的人生态度在我们的学习、 工作以及人际关系交往中的重要作用和意义。
影响知觉选择性有主、客观诸多因素。
② 整体性 是指人们可以根据经验,来按照事物的局
部特征和个别属性去感知事物的整体。 ③ 理解性 是指当人们知觉某一对象时,可以根据
自己的经验去加深理解,并做出解释。
10 11 12 13 14 15 16
A 13 C D E F G ④ 恒常性
是指当知觉的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发生 某些变化时,而知觉的映象仍然保持不变。
(三)需要的分类
1、根据需要的起源,可分为自然性需要和 社会性需要。
3、态度改变的方法 ① 改变客观事实
事实是人们认知因素形成的基础,也是态度改变 的基础。
② 参与和接触
参与和接触能增加人们对工作的了解,消除偏见, 促进人与人之间感情交流。感情的转变在人的态度改 变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
③ 运用群体的规范
规范、制度、规章与说服教育相结合的方法,是 态度改变的有效方法。
② 近因效应
近因效应是指对自己所熟悉的人,最近或者 说最后所得到的印象最为深刻难忘,往往会改 变人的看法。
③ 晕轮效应(哈罗效应)
人们往往用一些明显的品质和特点,去掩 盖其他品质和特征,以致影响对知觉对象本 质的全面了解、正确评价,产生偏见性。
④ 对比效应
人们的知觉往往受到参照物的影响,使知 觉产生失真现象。
一、知觉与社会知觉
(一)知觉
1、释义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
观事物的整体的反映。 ❖ 知觉与感觉的关系: 感觉指对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知觉指对客观事物多种属性的综合的、 整体的反映。
感觉是知觉的基础,知觉是感觉的深化。
2、特点
① 选择性 当人们
感知外部事 物时,能优 先把知觉对 象从背景中 清晰地分离 出来。
3、行为意向成分 指对态度对象的行为倾向。 它是态度的重要外部表现。
(三)态度的特征
1、习得性 2、对象性 3、协调性 4、持续性 5、内隐性 6、两极性
(四)态度的组织行为学意义
1、态度影响着个体的社会知觉,进而影响 着社会判断。
2、态度影响着学习的效果。
3、积极、端正的态度,会导致较高的生产 效率,提高工作绩效。
④ 角色易位
运用角色替换法,以及从正、反两个方面考虑和 分析问题,有助于克服偏见和态度的极端性。
⑤ 正确运用宣传手段
宣传是一种信息传递过程,宣传效果的好坏在人 们态度改变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第二讲 个体行为心理因素(二)
学习要点:
1、掌握需要的概念、特点及其分类;动机的概念、 基本特性及其分类;价值观的概念、基本特征与形 成。
⑤ 定型作用(社会刻板印象偏差)
人们对于某一种人或某一类事物产生的一 种比较固定的看法,往往使人们对他人的认 识形成脸谱化,妨碍人们对事物特殊性的理 解,而导致偏见。
⑥ 投射效应 是指个体在认知他人时,常常会将自身的
想法和爱好转移到他人身上。
(三)知觉和社会知觉的组织行为学意义 在任何组织行为过程中,一定要理智地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