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高一历史第一学期期末统考复习试题附答案历史试题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一、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5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在西周的封国齐国的宗法体系中,处于大宗地位的是A.周王B.齐国国君 C.卿大夫D.士2.在中国古代的信仰中,“社”是土神,“稷”是谷神,但“社稷”却被用做国家的代称。
这主要是因为A.鬼神迷信思想盛行 B.中国古代以农业为立国之本C.人们要依靠土地和谷物生存 D.国家的税收主要是土地上出产的谷物3.2006年2月22日国家邮政局发行《全面取消农业税》纪念邮票一枚,以纪念在中国存在2600年的农业税自2006年1月1日起废止。
中国的农业税大致开始于:A.西周 B.春秋 C.战国 D.秦朝4.以下饮食现象在我国开始出现的先后顺序应该是:①端午节划龙船、吃粽子②以红薯、玉米为主食③酿制葡萄酒④喝咖啡A.①③②④B.③①②④ C.①②③④ D.③②④①5.“她虽然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国家……但她……在文学、史学、科学、哲学、艺术诸方面都独领风骚,而且还孕育了西方近代文明的一切胚胎。
“她”指的是A.古中国B.古希腊C.古印度D.地中海6.某历史课上,教师引用了一个观点:“德意志帝国的政治制度是一种不彻底和不完善的代议制。
”请你判断,下列各项表述中哪一项不能..证明上述观点?A.宪法授予皇帝巨大权力 B.内阁只对皇帝负责,不对议会负责C.宪法未赋予议会立法权 D.皇帝和宰相控制了议会7.假如你是一位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在招收研究生试卷中,有这样一道题:谈谈你对明朝废除丞相制度这一政策的理解。
某考生答题要点概括如下,你认为其中不符合...历史实际情况的是A.丞相制度妨碍了皇权的高度集中 B.丞相制度必然导致社会的动乱C.这一做法使军政大权进一步集中到皇帝手中D.废除丞相制度,使君主专制达到了新的高度8.晚清一位大臣经历了对外战争失败的惨重教训,因而主张购买洋炮、洋船,他认为“以通夷之银,量为防夷之用,从此制炮必求极利,造船必求极坚。
”可是皇帝却斥责他“一片胡言”。
该大臣经历的战争最早可能是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中法战争 D.甲午战争9.有人把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作为近代前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可以支持这一观点的依据有:①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统治秩序完全确立②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开始向资本输出为主转变③使中国由一国独霸向列强共同支配的局面过渡④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⑤中国社会两大矛盾汇流,集中表现在反对清朝统治的斗争上A.①②③ B.③④⑤ C.①③⑤ D.①④⑤10.“祝捷的炮像雷声响,满街的爆竹,焰火飞扬。
满山遍野是人浪!笑口高张,热泪如狂。
”诗人罗家伦在《凯歌》中描绘了中国人民欢庆抗日战争胜利的狂欢景象。
抗日战争的胜利①使中国走上了独立、民主、富强的道路②增强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③是中国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反帝斗争④极大地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A.①②③ 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11.有一部反映辛亥革命的电视剧,其中出现的镜头,你认为那一个不符合...史实A.一位革命党在街头演讲,大声疾呼民主共和B.茶馆饭店有人传阅《民报》C.大部分农村在丈量田亩,实施“平均地权”纲领D.外国军舰在长江耀武扬威,向革命党施压12.晚清一位人士曾大声疾呼:“何以立国?曰富。
何以制夷?曰强。
何以致富强?曰在治人。
人不自治,治之以法。
”对材料中“治之以法”最恰当的理解是A.推翻君主政体 B.废除不平等条约 C.改革科举制度 D.变革政治制度13.图9是1953年版人民币10元券背面图案,图案的设计理念体现了①民族团结原则②民族平等原则③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正式创立④党和政府尊重少数民族文化A.①③④ B.①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②④14.1950年毛泽东作诗《浣溪沙·和柳亚子先生》:“长夜难明赤县天,百年魔怪舞翩跹,人民五亿不团圆。
一唱雄鸡天下白,万方乐奏有于阗,诗人兴会更无前。
”诗中的“一唱雄鸡天下白”指的是A.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统治B.国民大革命打垮北洋军阀C.中国的抗日战争取得胜利 D.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15.古人说“君子和而不同”,含义是和谐而又不千篇一律,不同而又不互相冲突;和谐以共生共长,不同以相辅相成。
”新中国成功运用这一思想的外交政策或事件是①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②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③邀请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缓和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①②③16.有人说洋务运动是“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
这里的“柳”是指A.封建统治的力量B.新的经济因素C.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 D.近代科学技术17.下列对近代中国社会物质生活变化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变化首先从通商口岸开始B.呈现地区变化不均衡的特征C.与社会思潮变化密切相联D.以全面西化的实现而告结束18.握手礼是当代世界大多数国家通行的见面礼。
以下一组握手照片中不反映外交礼仪的是A.毛泽东与田中角荣 B.周恩来与尼克松 C.邓小平与欧共体主席 D.胡锦涛与连战19.从经济的角度看,明清时期中国已处于“近代的前夜”。
下面能够说明这一结论的是A.租佃制经营方式的推广B.制瓷、矿冶等手工业技术均有较大进步C.苏州丝织业“小户”“听大户呼织”、“计日受值”D.世界白银的一半流入中国,市面上大量使用白银20.明中后期“奴富至数百万,初缙绅皆丑之,而今则乐与为朋矣”;“缙绅家之女(婚嫁)惟财是计,不问非类”。
导致这种社会巨变主要原因是A.商品经济的发展 B.封建制度的衰落C.受西方文明的冲击 D.民主思想影响21.明清时期阻碍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展的主要因素有①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②抑商和禁海政策③官营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④小农经济的顽强存在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②④ D.①③④22.导致中国人由学习西方“器物”转向学习“制度”的决定性因素是A.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程度不断加深 B.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C.中国革命的指导思想不断走向科学 D.中国无产阶级独立登上历史舞台23.尽管阶段性特征不同,但从整体上看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步履艰难、发展缓慢。
根本原因是A.畸形的社会性质 B.缺乏资本的原始积累 C.封建主义的压制 D.西方列强的压制和掠夺24.成立于1868年的济南瑞蚨祥是全国知名的百年老字号,……从1911到1918年,瑞蚨祥在北京又开办了2处新店,几乎占了北京大栅栏半条街;同时在天津、青岛、烟台、上海等地的分号也相继设立。
其迅速发展的原因不包括A.辛亥革命的鼓舞和推动 B.一战期间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C.清政府开始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D.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25.列宁说:“当正面攀登受到阻碍、不能前进到山顶时,就要有勇气走一段困难、危险的下山路,去寻找能够登上山顶的新路线。
”“走一段困难、危险的下山路”的具体做法是b A.强制劳动,实行“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原则B.中小企业和国家暂时无力经营的企业,允许本国和外国的资本家经营C.实行排斥市场的指令性计划经济D.允许集体农庄庄员拥有一定数量的自留地和饲养一定数量的牧畜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0分)26.(15分)观察下列图片,阅读材料: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自然经济确立,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自耕农民的处境是: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
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
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
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改。
当具有者半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
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债者。
——(西汉)晁错《论贵粟疏》材料二:读下列图片信息图1:鸦片战争前中国农村家庭纺织业图2:19世纪后期经营洋布的商铺材料三: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前后,中国开始有一部分官僚、地主和商人在通商口岸举办了一些商办的近代企业,但在中日甲午战争前,商办企业始终没有得到清政府正式承认而处于“不合法”的地位,直到1898年清政府才颁布《振兴工艺给奖章程》,表示要“提挈工商。
”材料四: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是在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过程中产生、发展起来的,深受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的压迫与束缚,同时又对它们存在一定的依赖性,这在政治上直接表现为民族资产阶级的革命性和软弱性。
但总体来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是一种革命的和进步的经济因素,其产生、发展有利于近代中国社会的进步。
(1)归纳材料中提到的威胁小农稳定的诸多因素。
(3分)(2)读材料二回答:图1反映了中国传统经济的何种特征?图2反映的现象对图1中的经济结构有何影响?(4分)(3)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前后,中国的商办企业为什么最早出现在通商口岸?(2分)中日甲午战争前,它为什么始终得不到清政府的承认?(2分)(4)如何理解材料四中民族工业“其产生、发展有利于近代中国社会的进步”?(4分)27.(8分)工业革命虽然没有刀光剑影,却对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深刻影响,大大改变了世界面貌。
请回答下列问题:(1)列出两次工业革命中新兴工业部门。
(各举一例)(2分)(2)两次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生产组织形式产生了怎样的变化?(2分)(3)汽车是你常坐的交通工具,你认为汽车发明的前提条件是什么?汽车的发明给人类带来了哪些积极影响?又有哪些消极影响?(4分)28.(14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材料二有人描述20世纪初世界经济联系日益密切的情况时指出,伦敦的居民可以在1911年的某天,打电话订购世界上任何产品,想订购多少悉听尊便,同时,他也可以把自己的财富投资到地球任何角落的自然资源开发和新的冒险事业中;他可以利用廉价和舒适的交通工具,立即动身去任何国家。
请回答:⑴材料一反映了15世纪末的哪一重大事件?(1分)该事件对世界市场的形成有何影响?⑵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末20世纪初推动世界市场最终形成的方式有哪些?⑶简要谈谈你对世界市场作用的认识。
(5分)29.(14分)标语、口号是时代的产物。
它以特殊的方式记录历史跳动的脉搏,勾勒社会演进的轨迹。
阅读以下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口号:“扶清灭洋”材料二:五四运动时期口号:“誓死力争,还我青岛”,“劳工神圣”材料三:口号:“打倒屠杀上海工人的蒋介石”材料四:口号:“民主、团结、和平建国”(周恩来书写)材料一材料二材料三材料四请回答:(1)材料一中的口号是谁提出的?试分析此口号的局限性。
(3分)(2)根据材料二的两个口号,具体分析五四运动的导因、性质和特点。
(3分)(3)简要说明材料三中的口号提出的历史背景。
(2分)(4)材料四中的口号书写于民国三十四年,折算为公历应是哪一年?当时,周恩来为什么要题写这一口号?(4分)(5)作为历史的印记,本题材料提供的口号,为我们研究中国近代哪一方面的历史提供了重要且相当系统的信息?(2分)30. 阅读下列材料(14 分)材料一作为一个国家, 我们拒绝了任何彻底的革命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