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主要应具备哪些角色意识
关键词:教师;教育教学;角色转变
中图分类号:g71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9-0257-02
国家的兴衰,取决于教育;教育的兴衰,取决于教师。
教师是教育教学工作的主力军,教育的改革就意味着教师的转变,首先是教师思想观念的转变。
教育教学工作是教师施展才华、服务社会、实现人生价值的宽阔舞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教师必须明确自己的角色意识,担负起应尽的社会责任。
1.要做学生的服务员
这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教师应具备的第一个的角色意识。
在传统的”师道尊严”和以教师为中心的观念中,师生的关系是不平等的。
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每个人都能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热情为他人服务,把服务对象看成是上帝;反过来,在接受别人服务时,自己也成为上帝,这在本质上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关系。
教师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热情地为学生服务,以学生满意不满意作为对自己工作的鉴定,这才是真正的师生平等。
如果我们能把备课、讲课、辅导、批改作业、评阅试卷以及对学生的管理都看成是为学生提供优质服务的最好机会,那么,我们的教育教学效果就会大为改观了。
为学生服务就要使学生满意,就要尽心尽力,还要讲究艺术性。
要想尽一切办法做好工作,让学生满意,就如同售货员的热情服务、微笑服务一样。
传统观念中那种严肃、刻板的教师形象需要来一个
脱胎换骨的改变。
2.要做学生的管理者和引路人
教师要教会学生做人处事、求知健体,成为未来社会的合格建设者,又必须树立管理者和领路人的权威,不允许对学生放任自流。
但也不是板起面孔、大呼小叫。
只有让学生心悦诚服,教师才能令行禁止,指挥如意,从而顺利地完成教书育人的历史重任。
我们一定要站在国家、民族发展的高度,抓好学生的管理工作,既要无微不至,又要把握住大方向。
使学生的一切活动都处于良性状态,即使在教师看不到的情况下,学生的活动也应该是教师意料之中所期望的那样。
教师要成为优秀的管理者,就必须掌握学生的心理特点并加以因势利导。
否则,不讲究教育艺术、实行强制管理,就会动摇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甚至形成逆反心理。
更有甚者,一些学生还会揣测教师的心理,故意反其道而行之。
这样一来,不仅管理者脱不开身,还会造成学生不健康的反社会心理。
因势利导的重点在”导”上,因势是方法,导是目的。
无论在学习上还是在身心健康方面,都要把学生引导到正确的道路上来。
教师要引导得法,就要正确行使评价学生的权力,评价必须恰当,不可过分地批评或表扬,尤其是在批评学生时,要坚决避免人格攻击,而应就事论事。
所谓适度,就是既不挫伤其自尊心,又不掩饰其错误;既要鼓励学生的善行,又要防止其产生骄傲自满情绪。
3.具备较高的教学技能
教师的知识必须通过课堂教学、通过对学生施加影响才能内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和能力。
这是关于教学能力、教学艺术的问题。
要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新型人才,教师在转变教育思想观念的同时,必须具备较高的教学技能。
考虑到授课对象,这一点对中职学校的教师尤为重要。
笔者认为,中职教师应具备以下几方面的教学技能:3.1语言能力。
教师的语言能力对教师组织教学、指导学生学习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同样的知识点,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讲法。
风趣幽默、化难为易更能吸引文化基础知识薄弱、对学习兴趣有限的中职学生。
语言能力强的教师毫无疑问能更好地抓住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能更好地激发和满足学生的求知欲。
实际上,教师的语言质量在一定程度上是其基本素质的缩影。
3.2娴熟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能力。
传统的课堂授课方式内容单调,方法单一,课堂学习效果有局限性。
多媒体教学最大的特点是内容新颖丰富,有极强的表现力,集文字、声音、图像、动画、视频与一体,直观而生动,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深化感知印象。
相当一部分中职学生对新知识接受能力有限,但多媒体教学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从而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能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重点,综合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但多媒体教学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
有些课堂教学中出现了过分依赖多媒体的现象。
教师不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多媒体设备的操作员。
许多教师在上课时都在进行课件演示,很少走下讲台与学生进行课堂交流,自然也无法对课堂教学活动进行监督和反馈。
学生学习也往往是看
屏幕,记笔记,没有时间思考和练习。
有些学生甚至感觉多媒体课堂让人昏昏欲睡。
这样的课堂教学制约了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切断了师生间的互动。
针对这一问题,笔者认为教师要把握好多媒体与教师间的角色问题,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中心,注意师生之间的互动,要积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最大程度地优化课堂教学效果。
4.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心理气氛
4.1教师要尽量满足学生心理需求。
中职学生在学习心理方面普遍存在着诸如文化理论的学习困难、厌学情绪大、学习自觉性和主动性差、学习成就感弱等心理问题。
尽管他们是一个学习成绩差的特殊群体,但是他们特别需要教师的关怀。
教师要热爱学生、尊重学生、给予学生无私的教育关怀。
理解学生、信任学生、帮助学生、接纳学生,而且接纳是无条件的接纳。
在教室中被教师接纳有安全感的学生会以一种积极而乐观的态度对待学习或生活中的种种问
题和挫折,他们更具有克服困难的韧性和毅力,更容易取得学业方面的成功,他们会积极配合任课教师的活动而较少有课堂违纪行为的产生。
不被教师接纳的和没有安全感的学生在课堂中很少积极参与课堂,他们表现得消极而被动。
学生感到自己在课堂中被重视,被教师认为有能力,会积极地参与课堂活动。
许多课堂管理的困难正是由于教师未能满足学生归属、认同和爱的需要而造成的。
因此,中职学校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充分尊重学生、关心学生、热爱学生,学会与他们沟通的艺术,耐心倾听学生的心声,及时了解学生的需求,并尽量满足学生的合理需求。
4.2教师要以积极的情感感染学生。
师生的情感共鸣是课堂心理气氛的重要变量。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过程不仅是传授知识的过程,更是师生在理性、情感方面的互动过程。
学生是否乐于接受教师所传授的信息,关键在于这信息能否满足学生的情感需要。
课堂教学中要使师生双方的意图、观点和情感联结起来,使教师传授的知识、提供的信息能引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积极的思维活动和强烈的内心体验,教师就必须增加情感投入,给知识、信息附加情感色彩,实施情感性教学,以教师自身的情感体验营造良好和谐的课堂心理气氛。
教师本身的情感状态,可以产生共鸣作用,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使课堂中出现某种心理气氛。
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倾注积极的情感和真诚的爱心,用情感和爱心去感染和打动学生,让他们伴随着丰富而快乐的情感体验参与教学过程。
诸多优秀教师的经验说明,教师的积极情感有助于良好课堂心理气氛的形成。
它还要求教师能够深入到学生内心,体验学生的情感,把自己的情感倾注到学生身上,重视与学生的情感交流,缩短因教师的权威、地位、角色而产生的与学生间的心理距离,增强与学生在心理上的合作,以让学生能够”亲其师,信其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