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第八章 粉丝文化
第五节 粉丝研究的前景和问题
1.粉丝研究的尴尬
在文化研究或传媒研究领域,粉丝研究的 处境相当尴尬,在学科,学者和研究三方 面都困难重重。
2.粉丝研究尚未解决的问题
粉丝研究:领域年轻化,学科界限模糊。
理论来源 传媒学 文化研究 民族志 女性主义
电视与大众文化 人类学 社会学 法学
3.中国的粉丝研究
第八章 粉丝文化
第一节 粉丝有没有“文化”? 第二节 粉丝理论 第三节 粉丝实践 第四节 粉丝贴吧 第五节 粉丝研究的前景与问题
第一节 粉丝有没有“文化”?
1.粉丝探源
粉丝一词来自英文fans,既谐音又谐意。 “fan”与“fans”的区别
首先,粉丝不是一个人,而是文化商品; 第二,粉丝是一种集团意义的生产和消费力量; 第三,粉丝是文化产品生产商,是偶像制造者; 第四,粉丝有自产自销的特点。
在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的框架内,颠覆了消费文化的 不平等。
3.粉丝帖子
《海外看<士兵突击>》 /f?kz=258027893 (《士兵突击吧》)
4.理论粉丝
艾伦·马科基的类型化粉丝研究
一群“有共同兴趣无共同地点”的“理论粉
丝”:马克思、弗洛伊德、斯皮沃克、赛义德 等。
马科基: “理论粉丝”跟“大众文化粉丝”没有什 么不同 ——既是文化消费者,又是生产者。
第四节 粉丝贴吧
1.网络粉丝社区
粉丝贴吧——网络粉丝社区典型 特征:虚拟性;
自我建构与自我解构; 自我管理与自我审查 。
拼贴(collage) “拼贴要做的是表现多重话语的交汇或混
粉丝也是消费者,但粉丝的消费始于“产 品”的完成之前。他们消费的就是他们自 己创作的产品。同时自己也是产品。
2.粉丝的自产自销
什么是粉丝的自产自销
粉丝的“自产自销”,在文化上如何理解, 有何种意义?在资本主义的消费链条上, 它如何运作?
解释权不再成为问题,作者与读者,生产者与消费者, 生产和消费的产品全部合二为一 。
朱莉·詹森《病态的粉都:类型化的后果》: 把粉丝当作“他者” 的不是别人,正是 “我们”, 即大学中的社会精英。
第二节 粉丝理论
1.文本偷猎者
亨利·詹金斯:《文本盗猎者:电视粉丝与 参与文化》 文本偷猎
粉丝在文本上自娱自乐,从而创造了一种 积极的参与文化。这种参与文化技巧性地 操纵文本意义,从而使得原文意义发生彻 底的改变。 《聚合文化:新旧媒体的碰撞》
2.粉丝文化经济
粉丝文化经济 费斯克《粉都的文化经济》:粉丝创造了 一种文化工业之外的“影子文化经济”。
事实上,网络粉丝的创作力和生产力已经 超出“影子文化经济”的特征,甚至引起 了主流文化的重视。
《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
3.参与文化理论
米歇尔·德塞都:《日常生活的实践》
“在大城市逛街”(Walking in the City) “抵制理论”
影视贴吧
虚拟粉丝社区特点 : “网上社区”(on-line community) “观众社区”(audience as community) “社区实践”(community as practice)
第三节 粉丝实践
1.粉丝不是观众
粉丝的第一要义应定位为生产者。 首先是 文化意义的生产者。
搭” ——托马斯·布洛克尔曼 粉丝社区的拼贴
粉丝们截取他们喜欢的片段和人物,重新 消费和创造。 (不同帖子、观点、粉丝身 份)
3.铁打的帖子流水的粉丝
亨利·詹金斯:粉丝=游牧者
粉丝文本(帖子):相对稳定
文本是一种记录,是粉丝“生产”的产品,具有 物质性和可消费性。
文本的呈现是反历史时间的。
《全球化中国的电影:空间与多元地点》:
关于中国电影的文本分析资源颇多,学者对传 媒的数据式量化分析不熟悉,不愿冒险;
方法论上,观众研究的工作量,数据量,田野 工作并不能保证得到预期的研究结果;
第三是意识形态方面的。
中国粉丝研究的三大问题:大型化、 体制 内与潜水。
2.粉丝与汉语的“迷”
粉丝的命名最早来自美国60年代的科幻电 视剧《星际迷航》(Star Trek)
粉丝在中国大陆的普及——始于《超级女 声》
粉丝代替“XX迷”
3.“无脑”的粉丝
丽莎·刘易斯:
大众舆论将粉丝类型化,把他们看作“无脑”的 消费者;
粉丝是一种对抗西方主流社会的亚文化,是社会 的“他者”。
以“抵制理论”研究粉丝贴吧的问题:
网络的粉丝时代,生产与消费的界限消失。生产 者与消费者合二为一。劳动与游戏的界限也在消 失。
4.网络粉丝社区研究
《打开电视,上网:肥皂剧,粉丝与网上 社区》
我在研究生院的日常生活通常如下:每天上课, 听课,读完必读书及干完其他杂事后,我蜷曲在 沙发上,重倒录像带(或者随意快进)看我的肥 皂剧。后来我用电脑上网点击进入 .soaps (r.a.t.s),一个通过互联网 分发新闻的网站。…… 我阅读到许多关于我看过 的肥皂剧的帖子,有时自己也发帖。 这个网站改 变了我对电脑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