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 ppt课件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 ppt课件
3、教学目标:小班(大小、长短3—4),中 班(量的差异、数量、数字1—6),大班(量 的差异、数量、数字1—10、特定规则)
4、教学方法: 次序规则排序教法(3以内: 两端;插入讲解中间物体;总结优点。10以内: 一端;两端;基准)。特定规则排序教法(范 例和口头提示,幼儿独立排序)
第六讲 10以内数的教学(一)
书写(写字常规教育;讲解数字意义; 示范讲解;书空练习;试写;书写指导; 讲评)
第七讲 10以内数的组成的教学
1、目标:数的组成与分解;总数与部分数的 关系;互补、互换关系
2、教法:幼儿操作的基础上讲解演示
幼儿操作学习
引导幼儿探索互补与互换规律
运用组成规律学习新的组成
游戏练习:口头(对数、儿歌);
体 2、年龄特点: 小班,中班,大班
六、量、空间、时间概念认识的 发展特点
1、量:多少,大小,长短,粗细,高矮, 厚薄,宽窄,轻重,远近等
2、空间:上下——前后——左右,自身 基准——客体基准
3、时间:主观性,含糊性,易受实际生 活经验影响,易和空间关系混淆P50
第三讲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活动的设计
一、10以内基数、序数的教学 1、认识10以内的基数 目标:小班(4以内基数),中班(点数10以
内数,相邻关系),大班( 10以内接数、相 邻数)
教法:数数(按物点数,多通道计数,比较数 数,按数取物)P156,倒数(实物倒数、顺口 溜、倒接数、接龙),相邻数(复习、观察关 系、比较讲解、游戏巩固)
2、立体图形教学
目标:认识球体、圆柱体、长方体,区 分平面图形与几何体
教法:触摸感知形体;自然测量;重叠 比较;粘贴制作;多方法练习(寻找、 分类排序、拼搭)
3、物体等分的教学
形式:等分平面图形、等分几何体或有 规则物体
目标:等分2份和4份,知道整体和部分 的关系
教法:讲解演示;幼儿实践操作(操作 学具、方式多样)
找数(举数卡、找位置、找朋友);涂色练习
3、注意事项:先感知数;分、合同时讲;语 言准确。
第八讲 10以内数的加减运算的教学
一、实物加减教学:理解加法和减法的 含义
1、利用直观教具编口头应用题 2、分析题意帮助理解加减含义并确定运
算方法 3、结合数的组成学习加减运算
二、列式运算教学
目标:加法、减法、式题、解答口述加 法和减法应用题
一、活动设计原则
1、科学性: 知识正确
内容的科学性 符合客观实际
方法的科学性
符合认知水平(最近发展区) 内容、 年龄特点、 不宜过多
2、整体性与个体性相结合
设计隐性数学因素的材料 设计多个答案的问题 设计让幼儿能自由支配的环节
3、循序渐进
活动之间 环节之间 教具设计
二、教具与学具设计
目标体系图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目标的依据
四、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内容
感知集合与分类 10以内的数概念 10以内数的加减运算 量的比较与自然测量 认识几何形体 空间和时间概念
五、国外学前数学教育简况
1、前苏联:列乌申娜《学前儿童初步数概念 的形成》、《幼儿园的计算教学 》、《幼儿园 的计算作业》
第九讲 几何形体、空间、时间教学
一、几何形体教学 1、平面图形 目标:小班(圆形、三角形、正方形,中班
(长方形、椭圆形、梯形、图形分类) 教法:感官感知图形(观察、抚摸轮廓;介绍
图形;巩固练习)、重叠法比较认识图形、图 形分割和拼合认识关系、多种方法练习(涂色; 折叠;分类;按图找物;数图形;拼图游戏)
第四讲 学前儿童的数前教育(一)
一、物体分类的教学P131 1、分类的意义:感知集合,计数的基础,促进
思维能力的发展
2、分类的形式:名称、外部特征、量的差异、 用途、材料、数量、关系等
3、分类目标:小班(名称、外部特征或量的差 异),中班(外部特征或量的差异,数量), 大班(用途、关系、两维、自由分类)
第五讲 学前儿童的数前教育(二)
一、区别“1”和许多 1、意义:感知集合,计数基础 2、教学目标:区别1个和许多个,了解1
个和许多个的关系 3、教学方法:观察比较;多通道感知;
寻找;分合
二、物体排序的教学
1、意义:数序、数学知识、思维能力 2、排序形式:次序规则(量的差异,数量);
特定规则(外部特征、量的差异、数量、位置)
注意事项:等分物体匀称不易碎;工具 安全卫生;启发等分新方式。
二、量的教学
1、目标:小班(大小、长短),中班 (粗细、厚薄、高矮),大班(目测和 自然测量长短、高矮、远近、轻重)
2、教法:多通道感知比较量;重叠、并 放法比较量;发现法认识量;寻找法描 述物体量;游戏练习
3、注意事项:比较学量;相对性教具选 用正确;教具摆放
动作思维(依赖于操作) 形象思维(依赖于具体事物)
二、感知集合的发展特点
1、感知集合的意义 2、发展特点
感知集合界限 感知集பைடு நூலகம்元素同类性 感知等价集合具有阶段性P21
三、10以内数概念的发展特点
幼儿数概念的发生:辨数——对物体大小或多 少的模糊认识;认数——产生对物体整个数目 的知觉;点数——开始形成数概念。
三、空间方位教学
1、目标:小班(自身中心上下、前后), 中班(客体中心上下、前后),大班 (自身左右)
2、教法:感知自身部位的上下、前后、 左右;以自身为中心认识上下、前后、 左右;以客体为中心认识上下、前后、 左右;认识方位的相对性(变换主体、 判断活动方向)
自由性、随意性、不系统
统计、集合等现代数教观念
第二讲 学前儿童初步数概念的发展特点
一、逻辑思维发展特点 二、感知集合发展特点 三、10以内初步数概念的发展特点 四、10以内加减运算能力的发展特点 五、感知几何形体的发展特点 六、认识量、空间、时间概念的发展特
点
一、逻辑思维发展特点
幼儿数概念的形成:口头数数——给物说数— —按数取物——掌握数概念(动作感知——数 量联系——简单实物运算)
幼儿数概念的形成标志:①掌握数的顺序。② 理解数的实际意义。③掌握数的组成。掌握数 的组成是形成数概念的关键P26—27
四、 10以内加减运算能力的发 展特点
1、 10以内加减运算能力发展过程P29
动作水平的加减 表象水平的加减 概念水平的加减
2、年龄特点:P30
4岁以前(小班) 4—5岁(中班) 5岁以后(大班)
口述应用题
1、作用:奠基、桥梁 2、特点:易受情节干扰
对应用题结构的理解能力较差
五、认识几何形体的发展特点
1、发展顺序: 平面图形:圆形—正方形—三角形—长方
形—半圆形—椭圆形—体形 立体图形:球体—正方体—圆柱体—长方
2、美国:皮亚杰与幼儿数学教育、凯米幼儿 数学教育课程
3、日本:幼儿的交往能力培养,对物关系的 教育
4、澳大利亚:情境性(实习场《人是如何学 习的》),区域性,生活性,游戏性,操作性, 讨论性
分科,分班,分季度,分重点 强调数前教育,初步的数学观念 重视逻辑性、系统性、基础性
重视数前教育,体现皮亚杰数学教育观 念,强调数前的分类和排序教育
教法:1、认识加号、减号、等号的教学 (分析题意,式题卡表示)
2、认识零和得数为零的列式运算 3、按规律进行列式运算(加法交换率) 4、多种形式练习(游戏、多感官练习、
操作练习、口头比赛)
三、自编口头应用题
1、目标:自编简单口头应用题,理解结 构(一件事,两个数,一个问题)
2、教法:示范编题,引导幼儿分析应用 题的结构;逐步教会幼儿编题(模仿编 题、补充编题、独立编题——教具引导; 看图编题;算式编题;实物数字编题; 数字编题;改编;自由编题)
1、类型: 实物(废物、自然物、玩具、日常用品) 计数器 图片(实物图片、背景图片) 卡片(数字、圆点、几何图形、式题) 几何教具 电化教具 图表教具、学具(图表、模型)
2、教具学具设计原则
便于揭示数学知识的本质特征 因地制宜,就地取材 注意安全卫生
3、教具学具的运用
发挥多功能 采用多种变式 学具的不统一性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
1、学什么? 2、为什么学? 3、怎样学? 4、怎样教?
第一讲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目标和内容
一、学前儿童数学教育 二、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意义 三、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目标 四、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内容 五、国外学前数学教育简况
一、学前儿童数学教育
1、有目的、有计划 2、数、量、形、体、时间、空间 3、数概念
数学方法、技能 逻辑思维能力 4、兴趣、习惯养成
二、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意义
1、是幼儿生活和正确认识周围世界的需 要
2、好奇心、探究欲以及对数学的兴趣 3、思维能力与良好思维品质的培养 4、幼小衔接
三、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目标
幼儿园课程总目标 (《幼儿园工作规程》) 课程领域目标(数学教育总目标P58) 年龄阶段目标 (P58—61) 单元目标 (主题单元、时间单元、内容单元) 教育活动目标 (案例分析P221)
2、认识10以内的序数
1、目标:序数含义、不同方向确定顺序
2、教法:演示讲解,理解序数含义
操作、游戏练习、渗透练习
3、注意事项:教具排列多样性;
标记序数位置
明确起始点和方向
二、10以内数的认读与书写教学
1、目标:中班认读,大班书写 2、教法:认读数字1—10(结合数数出
示数字符号;形象记忆;跟读,比较区 别;练习)
4、分类教学方法:讲解演示、幼儿操作、游戏、 日常生活(观察、思考分类形式、交流分享、 计数结合)
二、比较两组物体相等与不等 的教学
1、意义:感知集合、计数基础 2、教学目标:一一对应,感知“多、少、
一样多” 3、教学方法:重叠法,并放法 4、注意事项:先相等后不等;先重叠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