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如何增强教室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浅谈如何增强教室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浅谈如何增强教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郡永学校李唐荣【摘要】:“光荣的人名教师”是简短而又平实的一种称呼,但却那么亲切,那么深沉,那么响亮。

教教师最大的责任是教书育人。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

随着时代的进步,家长与学生对教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作为一名初中教师,必须顺应这一形势,做到勤奋敬业,与时俱进。

教师只有不断地增强自己的责任感以及荣誉感,才能促进自身以及学生的不断进步与成长,才能得到社会各界的认可与尊重。

关键词:教师;责任感;荣誉感;乡土资源的应用一、增强教师责任感与荣誉感的重要性我们教师的最基本的任务就是教书育人,就是让每一位祖国的“花朵”都能学会做人、学会知识,掌握本领,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才。

站在这样的高度来看,“教书育人”不仅是教师的天职,更是一种荣誉!那么教师作为决定教育品质的关键人物,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要想实现高水平的教育,必须建设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

我们国家正在大力推进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努力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风气。

教师的使命感是与中华民族精神、祖国的前途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因此,教师自身道德建设至关重要。

教书育人是教师队伍最基本的要求。

不仅要让每一位学生都掌握应有的知识,更要让他们学会做人,唯有德才兼备,他们才能真正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才。

教师要立足于岗位,不断地提升自己的使命感,增强自己敬业奉献的意识。

教师在对学生教育的过程中,不仅要重视言教,更要重视身教,必须在加强职业道德修养的同时,更注重培养自身的优良品德以及高尚的情操。

二、增强教师责任感与荣誉感的措施教师要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不断地净化自己的灵魂,完善自己的师德。

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自身的师德是职业的灵魂。

论语中说道:“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我们可以看出,学生的行为以及心灵都会受到教师的道德品质以及工作生活作风的影响。

为人师表的这种极其重要的育人效用,是一种非常特殊的教学途径以及教学手段。

高质量的教育取决于高水平的教师,所以,教师必须重视自身的个性以及心理素质,在学习上和生活上做学生的榜样。

教师实际工作的根本任务以及出发点都应该是立德树人,真正地关心学生,爱护学生,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思想品德水平,做一个社会尊敬、学生爱戴的好老师。

自身境界的最高追求要努力向“如坐春风之中,仰沾时雨之化”靠拢。

以下做具体的====1、良好的师生关系的构建是教师工作成功的桥梁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

所以排在第一位是要有爱心,老师们用爱心滋润孩子们的心田,将爱心升华为对岗位、对学生、对社会的责任感,善于发现挖掘孩子们的领悟力和潜能。

良好的师生关系首先取决与教师要以一颗真诚的心去了解学生、理解学生、尊重学生,用这颗朴实而敏感的心做桥梁,在了解的基础上,教师才能理解学生的举动和疑问,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和个体差异,积极开发利用课程资源创造性的开展教学实践活动,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以及健康的审美情趣。

同时教师要融入文化的变革的浪潮中去,追求先进文化、先进思想,不止是一般的拓展知识面,来做到:上课上得好,学生问不倒,而且要有思考的站在一定的高度和从学生的角度剖析问题出现的原因并寻找解决方案,最终做到亦师亦友!2、师德是一个教师立心、立身的根本陶行知先生说过:“你若把你的生命放在学生的生命里,把你和你学生的生命放在大众的生命里,这才算是尽了教师的天职。

”所以每个教师都应该,也必须要做到热爱学生,言传身教,以高尚的情操引导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教师转变观念,更新知识,提高自身综合素养已迫在眉睫。

讲师德不是一句空话,需要我们拿出一生来学习和实践。

因此,讲不讲师德,关系到一个教师能不能摆正自己位置,爱岗敬业,知荣知耻,健康发展的终生大事。

关系到一个学校能不能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安定和谐,开拓创新,培养合格人才,共图大业的重要保障。

学高为师,德高为范,学是师之骨,德为师之魂。

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智慧的启迪者、人格的影响者,也是道德的实践者和示范者。

一个不争的事实是,教师职业的“示范性”和学生所特有的“向师性”,使教师在学生心目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

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所以,一名优秀的教师,除了必须以满腔的热情对待教育事业、对待学生以外,还必须自觉地、高标准地去塑造自身的人格,从小事做起,从自我做起,率先垂范,做出表率,以高尚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以整洁端庄的仪表仪态影响学生,以和蔼可亲的态度对待学生,以丰富渊博的学识引导学生,以博大开朗的胸怀爱护学生。

只有这样,学生才会“亲其师,信其道”,进而“乐其行”。

自古以来,人们对于教师这个职业的特质定位多为“奉献。

”这一特质赋予教师地位崇高的理由,却也带给教师无尽的困惑,许多教师不知道自己该不该“收获”,也不知道自己该收获些什么,于是在困惑中喊哭喊累者有不少,牢骚满腹、斤斤计较者也有很多。

我不知道自己的“收获”是否正确——“快乐着学生的快乐,幸福着学生的幸福”。

3、言传身教: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讲良好的师生关系不是口号,需要我们熟悉自己的学生后,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来构建自己的师生关系,俗话说:因材施教、教无定法!怎样的班级需要怎样的对待方式,都只有在切身的实践过程中得到。

同样讲师德也不是一句口号,需要我们付之于行动,当一名学生向你行队礼问好的时候,你的微笑是真的吗?如果不是那就是苦笑!是应付!郡永的孩子那么聪慧,其实他们都懂!明代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王阳明就首次提出了“知行合一”,陶行知更是把这一思想引入到他的教育理论。

所以光有思想上的认识是不够的,知与行必须是互动的。

作为教师,如何在教书中全面提升自己的素质,在育人中不断净化自己的灵魂,还应该起到“榜样示范”的作用。

有道是,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师德是教师职业的灵魂。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教育实践表明,教师的道德品质、治学态度、工作作风、生活态度,乃至一言一行,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学生的心灵。

正因为言传身教这种特殊的育人效用,使为人师表成为一种重要的教育手段和途径。

没有高水平的教师,就没有高质量的教育,教师展示的不仅是丰富的科学知识、严谨的教学风范、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而且还有教师的个性及心理素质。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有一则鲜活的案例:苏霍姆林斯基听课时经常都要记下授课教师的教学环节,课后给予点评。

一次,他去听一位历史老师的课,那堂课实在太吸引人了,直到下课,他笔记上没有一个字。

课后他问那位教师:“你备这堂课花了多长时间?”老师说:“我花在备课上的直接时间是15分钟,但我是一辈子都在备这堂课的”。

一句话道出了老师的责任心。

人们常说,“当老师吃的是良心饭,干的是良心活!”我们的工作性质需要我们用“8小时工作,24小时思考”。

我们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就等于选择了一辈子得默默无闻,无私奉献于三尺讲台;就等于选择了责任。

为了工作,为了培养好每一个学生,就必须成为一个有荣誉感和责任感老师。

我们是新世纪光荣的人民教师,对于这个简短而又沉重的名称,在当今时代里,我们应该是有理想、有追求、不断丰富自我,完善自我,最大限度的实现自身价值的一批新世纪教师。

让我们在伟大的教育家、先行者陶行知先生的指引下,通过自身不断的努力,为祖国的教育事业尽一份自己微薄的力量。

4、初中历史教学的创新:乡土资源的应用乡土历史与风俗本就是乡土教育的组成部分,是祖国悠久历史、灿烂文化、民族灵魂的一个缩影,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具体的素材,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切实贯彻乡土历史教育是中学教育的一个很重要的环节,是培养学生乡土情怀和人文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同时历史活动课也能成为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平台。

乡土资源的应用方式有:(1)走访烈士故居,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如为纪念1945年8月21日至23日,侵华日军投降代表今井武夫代表日本政府在湖南芷江向中国政府洽降而修建的芷江受降纪念坊,向警予故居等;(2)游览乡土人文景观,激发热爱乡土情怀,如黔阳古城、洪江古城、侗族与瑶族聚落等;(3)查阅地方文献资料,丰富历史教学资源,如明清时期怀化地区分为辰州府、沅州府、靖州直隶州和晃州直隶厅,所以可以查阅《辰州府志》、《沅州府志》等地方志。

以上教学资源以乡土历史为依托,缩短了历史与社会生活的时间和空间距离,能使学生深入了解课本知识要点,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同时也可以让学生有哦了解本地区历史文化的途径,增加生活常识,提高学生学习历史和探究知识的兴趣。

三、小结教师只有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努力地从多方面、多视角,以多种方式去发现人、培养人,不断发掘学生的价值,发挥学生的潜能,发展学生的个性,让每个学生在成长中发展、生成、创新和飞扬,尽显人性的完美,让每朵花儿都盛开,每个孩子都绽放精彩,这样的教育,才是有生命力的教育,这样的教师才是真正有使命感和责任感的教师。

参考文献1、苏霍姆林斯基著.杜殿坤编译.《给教师的建议》.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2、王斌华.《校本课程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3、郭华拉.《乡土资源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现代阅读.2012年第7期.4、黄茂安.《论乡土资源在历史教学者的作用》.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2.。

相关主题